数学教案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67291188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案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数学教案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数学教案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教案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案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教案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 2理解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概念,掌握两条直线的夹角。3能够根据两条直线的方程求出它们的交点坐标。4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5进一步掌握求直线方程的方法。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理解运用直线的方程讨论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思想方法。7通过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多种推导方法的探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建议一、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的判断;两条直线的夹角;点到直线的距离。 难点是两条直线垂直条件的推导;一条直线

2、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概念和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 本节内容与后边内容联系十分紧密,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圆锥曲线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非常重要。1平行与垂直 平行 在讨论两条直线平行的问题时,教材先假定了两条直线有斜截式方程,根据倾斜角与斜率的对应关系,将初中学过的两直线平行的充要条件即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转化为坐标系中的语言,用斜率和截距重新加以刻画,教学中应注意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垂直 教材上将直线的斜率转化成方向向量,然后利用向量垂直的条件推出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结合斜率不存在的情况,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可表达为: 或 一个为0,另一个不存在。2夹角 应正确区分直

3、线 到 的角、直线 到 的角、直线 和 的夹角这三个概念。 到 的角是带方向的角,它是指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 重合时所转的角,它与 到 的角是不同的,如果设前者是 ,后者是 ,那么 。 与 所夹的不大于 的角成为 和 的夹角,夹角不带方向。 当 到 的角为锐角 时,那么 和 的夹角也是 ;当 到 的角为钝角 时,那么 和 的夹角也是 。 在求直线 到 的角 时,应注意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找出 与 , 的倾斜角 , 关系,得出 或 ,然后由 , 联想差角的正切公式,便可把图形的几何性质转化为坐标语言来表示,推导出 。 再由 与 的夹角与 到 的角之间的关系,而得出夹角计算公式 这种把“形转化为

4、“数的方法,是解析几何的根本方法,要认真揣摩。 对于以上两个求角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选用。3交点 求两条直线的交点问题就是求它们的方程的公共解的问题,这可以由直线的方程与方程的直线的定义来理解。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平行、重合,相应的由直线方程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有三种情况:有惟一解、无解、无数多个解。但在实际判定时,利用直线的斜率和截距更方便。假设 , ,那么: 与 相交 ; 且 ; 与 重合 且 。4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研究点与直线位置关系的重要工具。教科书借助于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推导过程中,

5、把与两条坐标轴都不平行的线段的长度的计算,转化为与坐标轴平等或垂直的线段长度的计算,从而简化了运算过程。 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推出两平行线 , 间的距离公式: 。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有多种方法,应鼓励同学们思考,下面介绍一种较简便的方法。 如右图,设 ,过点 作直线 的垂线,垂足为 ,那么有 即 得 ,即 , 。 当 时,上述公式也成立。5当直线中有一条没有斜率时,讨论平行、垂直、角、距离的问题,不必套用以上结论,这时可结合图形几何性质;直接求解。二、教法建议 1。本节知识与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知识和三角知识联系非常紧密,教学时应加强启发和引导。如学生对两条直线的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条件已

6、经非常熟悉,因此在研究两直线平行时,应引导学生迅速建立联系:同位角倾斜角斜率直线方程。又如,在求 到 的角 时,根据图形中角的关系,建立 与倾斜角 和 的联系有且只有 或 两种情况,进而借助三角建立与斜率的关系,得出公式。 2。本节内容中在研究两直线的垂直条件时,由于采用向量这一更高级的工具来处理,显得既简单又深刻。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向量工具的运用,可让学生尝试用向量推导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和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 3。本节内容新概念不多,但要求推导的内容不少,教学时要坚持启发式的教学思想,重点放在思路的探求和结论或公式的运用上。本节不少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和讨论,还要适当增加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掌

7、握公式,增强学生动手计算的能力。本节还要加强根据条件求直线方程的教学。 4。不仅要使学生熟悉用斜率求两直线夹角的公式,也要掌握根据直线方程系数求夹角的方法即教材中例6的方法,同时会根据所给条件选用。 5。两直线的方程会求其交点即可,不必研究两直线方程系数与位置关系之间的关系。 6。在学习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时,可利用课余时间发动学生寻找更多的推导公式的方法,并通过寻找多种推导公式的方法,锻炼思维,培养能力。 7。本节学完以后学生可以解决很多较复杂、较综合的问题,如对称问题、直线系过定点问题、光路最短与足球射门角度最大等最值问题。教学中应适当安排一些这样的内容,以训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

8、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目标:1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 2会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3在探索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推导思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索的精神.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引入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过点 作 的垂线, 与垂足 之间的长度【问题1】点 -1,2和直线 : ,求 点到直线 的距离。由学生分析、解答分析:先求出过 点和 垂直的直线: : ,再求出 和 的交点 如果把问题1一般化就有如下问题:【问题2】: 和直线 : 不在直线 上,且 , ,试求 点到直线 的距离。二、点到直线距离 分析1:要求 的长度可以象问

9、题1的解法一样,利用两点的距离公式可以求 的长度。 点坐标,只要求出 点坐标就可以了。又 点是直线 和直线 的交点又直线 的方程只要求出直线 的方程就可以了.即: 点坐标直线 与直线 的交点直线 的方程直线 的斜率直线 的斜率这一解法在课前由学生自学完成,课上进行评价总结 问:这种解法好不好,为什么? 根据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得出 分析2:如果 垂直坐标轴,那么交点和距离都容易求出,那么不妨做出与坐标轴垂直的线段 和 ,如图1所示,显然相对而言 ,和 好求一些,事实上,设 到直线的距离为 , 坐标为 , 坐标为 ,那么易求: ,所以: ,所以: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所以: 至此问题2已

10、经解决 公式 的完善.容易验证由学生完成: 当 ,即 轴时,公式成立; 当 ,即 轴时,公式成立; 当 点在 上时,公式成立。 公式 结构特点师生一起总结: 1分子是 点坐标代入直线方程; 2分母是直线未知数 、 系数平方和的算术根。 类似于勾股定理求斜边的长三、检测与稳固 练习1 1 到直线 的距离是_。 2 到直线 的距离是_。 3用公式解 到直线 的距离是_。 4 到直线 的距离是_。订正答案:15;20;3 ;4 。 练习2 1。求平行直线 和 的距离。 解:在直线 上任取一点,如 ,那么两平行线的距离就是点 到直线 的距离。 因此, 【问题3】 两条平行直线的距离是否有公式可以推出呢?求两条平行直线 与 0的距离。 解:在直线上 任取一点,如 那么两平行线的距离就是点 到直线 的距离,如图2。 因此, 注意:用公式时,注意一次项系数是否一致。四、小结作业 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其推导;师生一起总结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 2、利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探索两平行直线的距离 4、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及一条直线求另一条直线距离。作业:P54 13、14、16思考研究:运用多种方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