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67245754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案 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三单元华夏古韵教案 新人教版教材分析(一)编写意图本单元力图通过简洁的材料及相关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对华夏古代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音乐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这一单元与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八音之乐”为姊妹篇,都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教育的具体材料。在这个单元里,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开端,拉开了中国古代“人与音乐”的神秘面纱。以后的音乐材料,或揭示华夏古韵中音乐与诗歌、舞蹈紧密结合的特征,或展示古代雄浑古朴的音乐风格。结合复习、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有关记载,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音乐全面的认识,从而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并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将跨学科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

2、丰富音乐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重点与难点本单元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教育,要让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而且要能够总结出古代音乐的基本特征,总结这些基本特征不能要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是学生对所听、所唱、所做的音乐材料的直接感想。(三)具体教学材料分析1音乐故事流水是以我国古代著名的“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通知音”的故事为题材创作的一首古琴曲。1977年,美国科学家从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文明中选择了部分音乐作品,代表地球文化的精华,刻成一张唱片搭载在“航行者号”太空船上,发往浩淼的太空,作为人类的使者去寻求“宇宙间的知音”。被认为是“人的意识与宇

3、宙的交融”的流水即是其中之一。“知音”的故事在史料记载中见于琴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高山流水据称原来是一曲,后从中分出高山流水两曲。经过各朝各代琴师的加工整理,现在所见的流水多为清代天闻阁琴谱中的版本。流水共九段,另有尾声,可以分为具有起承转合结构关系的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一至三段)的引子深沉而浑厚,流水主题则清澈而生动;第二部分(四、五段)好象表现细流不断汇集成大河的景象;第三部分(六、七段)有汹涌澎湃之势,表现了江河波涛

4、滚滚、骇浪滔滔;第四部分(八、九段)在音调上重复了第二、第三部分中的音调,表现流水一泻千里,奔腾向前,渐渐消逝在远方。2阳关三叠是以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别”名篇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而创作的一首古代艺术歌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三叠也被称作阳关曲渭城曲等。叠是古代对同曲变奏结构的一种称谓,三叠意指唱三次。在不同版本的琴歌阳关三叠中,常常被加进新词,以丰富曲调情感表达的需要。二叠(歌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参商各一垠,谁可相因?谁可相因

5、?日驰神!日驰神!三叠(歌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悲!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尾声)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王维在原诗中,把古代文人墨客在惜别时的伤感与把酒临风的惆怅表现的深入而彻底;而阳关三叠的曲调不仅淋漓尽致地渲染了上述的复杂情感,更把离别时清虚、激越的意境有机地糅合在其中,渲染了特定环境下的离别之情。3楚商先秦时期,楚作为一个文化基础深厚的大国,一方面与中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

6、面又在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下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在音乐方面也具有自身的特色。其中,“楚商”就是楚国的一种特殊调式结构。“楚商”在七弦琴(琴、古琴)音乐中代表传统调弦法的“开指”或“调意”,是一种在定调和练习指法上起作用的独立小段。“楚商意”就是按“楚商”调来定弦的一种传统的七弦琴“调意”。据考证,“楚商”调有如下特点:第一,音列的两端,高音为宫(do),基础低音为商(re);第二,以商为主,其次重在徵(sol)、宫二音,商一徵一宫是其骨干。编钟曲楚商是参加曾侯乙墓挖掘整理人员根据楚商调的特点,采用和声、复调和转调等手法,为这套编钟改编的一首曲子。全曲的风格较好地体现了“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

7、乐曲结束时,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给人以一种“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感受。4秦王破阵乐唐代是一个艺术文化的高峰,乐舞与唐诗并列,堪称封建社会黄金时代的双壁。此曲又名破阵乐,是盛唐时期驰名中外的一部乐舞名作,它存在于雅乐、燕乐及坐立部伎的多种表演形式之中。早在贞观七年,李世民亲自设计了“破阵舞图”,120名乐工,持干戈而舞,并加入歌舞伴唱,表现了秦王李世民征伐之中勇往直前、大破敌阵的英雄气概。到了唐玄宗时期,依据原有的破阵乐进行了改编,阵容由立部伎改为坐部伎,人数为4人,其内容不变。本曲的音调是在汉族清乐的基础上,加上部分龟兹乐的成分组合而成的。它使我们了解到唐代“杂以龟兹之乐”的音乐风格。特点是由1

8、20人组成的文部伎,舞时擂动大鼓、地动山摇、粗扩豪放、振奋人心,从中可以想见当时的盛况。正如白居易在七德舞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可谓“声振百里,动荡山谷”。现在我们通常所见到的谱子是何昌林根据唐代乐工石大娘于大历八年传下的五弦琵琶谱中的第26首秦王破阵乐译解成的曲子,并与唐代流传下来的破阵乐歌词相结合而成。华夏古韵第一课教学内容:1讲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2. 学习歌曲阳关三叠。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2. 了解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3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教学过程:(一)讲音乐故事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

9、吗?2请学生讲故事,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如:伯牙、子期、古琴、高山、流水等。教师适当补充。(如果学生不了解,由教师讲故事。)3问:同学们,知音的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间的友情,这为下面学唱歌曲阳关三叠做了铺垫。学生的答案也可能涉及到音乐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作用,也可能涉及到古琴音色塑造自然现象的造型功能,等等,都应予以鼓励。4听古琴曲流水这项教学内容也可以先安排听古琴曲流水,后讲故事。也可以由教师在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声中讲故事,然后摘要其中的某些片段加以欣赏。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自主领会音乐的文化内涵和意境。(二)唱歌1可以安排学生先欣赏歌曲阳关三叠;也可以先安排学生

10、朗诵诗句,教师弹奏作为背景音乐。2. 让学生跟随录音学唱。3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音程等方面的特点。比如,歌曲前面部分较为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为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等。应注意使学生总结出这些特点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4. 教师辅导学生学会这首歌。全班集体演唱。5可以让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吹竖笛为其他同学的演唱伴奏,并为下节课的音乐情景剧做铺垫。6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让学生相互评判在歌曲意境、词曲准确性上的得与失。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内容。第二课教学内容:1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2欣赏楚商秦王破阵乐教学目标:1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过的歌曲阳关三叠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发挥学生自主创造的

11、能力。2. 能够在音乐情景剧中将舞蹈、器乐演奏(吹竖笛)、吟诗等相关艺术手段融人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表现的能力。3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以编钟、乐舞等为代表的我国古代辉煌的音乐成就。引导学生将各门学科(如历史、语文等)的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概念。4了解编钟的音色特点及其在古代音乐文化中的作用。5了解大型乐舞在古代音乐文化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复习歌曲阳关三叠采用齐唱、接唱、小组唱等方式复习歌曲阳关三叠。(二)创编音乐情景剧1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创编音乐情景剧“送友人”。可以引导学生先讨论角色、剧情,然后进行剧本和台词创编,最后分角色表演。2. 教科书中有角色

12、和剧情的简单提示,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参考提示时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自主创新;应鼓励别出心裁的设计方案和表演。3. 对于人数较多的教学班,教师也可以从班级中选出几位“演员”表演给大家看。对学生观众可以做简单的分工:可以安排部分女同学在周围做杨柳摇摆的示意,可以安排同学吹竖笛或演奏其他擅长的乐器作为声音背景,可以安排部分同学哼鸣阳关三叠的旋律营造某种氛围(三)欣赏楚商秦王破阵乐1问:听赏楚商和秦王破阵乐,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请用精练的词语描述你的感受。2播放录音。3. 教师将学生回答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并总结这两首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古代音乐风格凝重、庄严、神圣、清虚等。4讨论:是什么原因使这两首作品的音响不同于今天我们所听的音乐?答案可能会涉及乐器的音色、生活环境、音乐的作用等。(四)总结教师自己总结(或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