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读硕士的日常生活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6724177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科院读硕士的日常生活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科院读硕士的日常生活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科院读硕士的日常生活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科院读硕士的日常生活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科院读硕士的日常生活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科院读硕士的日常生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科院读硕士的日常生活(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科院读硕士的日常生活 篇一:中科院研院生活心得中科院研院生活心得2021年,我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士。和其它硕士不一样的是,我的硕士三年是在玉泉和香山度过的。三年的时间飞逝而过,但玉泉浓厚的学术气氛,香山怡人的风景,给我留下了无尽的回想。试验室里“一把刀”在玉泉享受了一年“幸福”的硕士生活后,我回到了香山,开始第二年的学习生活。一回到香山,我就发愁了,让我发愁的关键有两件事:一是我的论文选题还没有确定下来,二是我该不该去应聘研究所学生会的干部。大约过了30天,我的选题确定了,做大血藤属(植物属名)的胚胎学研究;我也成功竞聘为学生会宣传部长,还兼着植物所小报青青水杉的“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刚刚把

2、这两件“愁事”确定下来,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我的石蜡切片很糟糕,做出来的片子“大红大紫”,根本看不到想要看的东西。有时候忙活了一早晨,切出四五十张片子,一脱色,玻璃片上就什么全部没有了,真让人欲哭无泪。而且在试验室呆得时间一长,就以为尤其枯燥,尤其是赶上周末,空荡荡的试验室里只有自己一个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不过一想着是为了学位论文,再寂寞也得坚持。于是自我解嘲地哼着小曲,带着收音机在试验室里解闷,心情好了,做试验也不以为枯燥了。其实做石蜡切片试验并不难,正如师姐所说,这个试验初中生全部能够掌握,难点就在切出大血藤各个胚胎发育时期的片子。大血藤的雌花心皮很小,大约只有指甲壳那么粗,长也只有一米粒

3、左右,用石蜡包埋起来很不轻易,关键点就在于怎样掌握切片的诀窍。起初,我采取常规的包埋方法,把一个个心皮包埋起来切片,最终切出来基础上没有东西。要么是因为切割的方位不对,要么是因为染色效果不好,极难找到适宜的片子。时间浪费了倒不说,最关键的是把我亲自去重庆野外两个月采集的材料浪费了,一次“夭折”的试验就浪费了这么多的材料,我很心痛。这时,我指望师姐能直接告诉我试验诀窍,师姐也看出我求救的渴望,但还只是激励我自己探索,只在一旁给我必须的指导。在师姐的指导下,我在试验室里继续“摸爬滚打”了4个多星期,在遭遇一次次的失败以后,我最终发觉了切片诀窍:把多而小的心皮全部打散放在石蜡里一起包埋。即使这么操作

4、会使心皮杂乱无章,但毕竟很多心皮全部包埋在一个石蜡块里,一刀切下去总有一刀碰到一个切“正”的片子(能反应胚胎学的发育时期)。经过艰苦的“跋涉”,我找到了2核胚囊和4核胚囊,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犒劳”。师姐姓代,她既是我的师姐,也是我的好友。试验上细心帮助我,生活中也常常嘘寒问暖,远在外地求学,她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有一个“长姐如母”的感觉。代师姐“手把手”教会了我怎样做切片试验,在她的指导下,我的试验技能促进不少。可是,当我的试验技能刚学得差不多的时候,代师姐却要毕业了,我很伤感,感觉试验上少了一位恩师,生活中少了一个密友。在师姐走后的那几天里,我一直在试验室发呆,感觉生活缺乏了什么。不过试

5、验室就像个大家庭,每个人全部是相亲相爱的,代师姐走后,高我一届的师兄成了我的指导老师,继续在生活上、学习上给我无私的帮助。xx部里“一支笔”在读研期间,我即使大部分时间全部在试验室里做试验写论文,但稍有余暇,我还是主动参与宣传部的事情,所以,我的硕士三年过得紧凑而充实。当初我们要创办一本反应植物研究所的硕士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刊物,因为是自己创办,大家又全部是理科出身,没有采写、绘画和设计等功底,在经验、经费和技术等方面全部很欠缺。而且在研究所里,谁发表的SCI论文多、谁的SCI论文的影响因子高,谁的学术水平就高,发表SCI论文成了每个科研人最大的梦想,大家对于创办这么的刊物并不感冒,甚至有些人嗤

6、之以鼻。但作为宣传部长,我以为有必须领头创办这么一本刊物,于是负担起了创刊重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仅仅是经验欠缺还能够填补,但主要的是没有稿源。为了处理这一难题,我发动所里的导师、硕士等为报纸写稿,而对于院士、正高级职称的研究员等亲自登门约稿。最让我难忘的,是以xx部的名义向王文采院士约稿。即使那次约稿最终没能如愿,不过凭借这次机会我和院士有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这让我有机会感受院士精湛的学术造诣和温文尔雅的大家风范,聆听大师对学术和生活的感悟和看法,真是有幸。光约稿也不行,更主要的是xx自己采编写稿,于是我在xx部里带头多写稿。即使科研论文和报刊文章的写作有很大区分,科研论文充满理性,严谨

7、求实;报刊文章富有感性,通俗易懂,但它们在很多方面也有相通之处。它们全部有“由头”,全部在讲一个完整的“小说”,为了把小说讲得出色吸引人,全部要挖掘“新闻点”,努力争取把不为大众所知的东西展现给大家,让自己的“小说”出彩。为了不停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我借来一本新闻写作,抽时间阅读和模拟,还常常翻看北京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等,看见优异的文章还做剪报,这不但方便平时自己学习,也便于其它xx交流传看,吸收经验。另外,我还结交了一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的硕士,天天我们全部要交流相互的实战经验,还常常就一个新闻事件探讨新奇的新闻点。逐步地,我发觉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增强了。原来总是苦于没有新闻点,找不到“

8、由头”,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后,我发觉周围的生活中有很多“新闻”,而发觉新闻并形成文章却需要自己深入体会挖掘。在我的带动下,xx部的稿件质量和数量稳步提升。经过辛勤努力,正式诞生后的青青水杉“鸟枪换炮”了改铜板印刷,我作为第一xx写的“春之舞者”开刊词也赫然扉页?当初,因为在试验室里做石蜡切片出众,而我又有相关的SCI论文和较多的文章发表,同学们全部戏称我是“试验室里一把刀,xx部里一支笔”。遭遇就业“冷眼”后的理性转眼到研三了,是考博还是就业?面对自己未来的路,我感到迷惑彷徨。假如走经典的“科研之路”读了硕士后再读博士,我就要一门心思地钻研学术;假如就业,我就要结合自己的爱好兴趣找一家适宜的单

9、位,打拼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尽管我早有心理准备,但我依旧忘不了2021年12月 “国展”的那次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它让我很受打击。我很吃惊北京竟然有这么多硕士找工作,以后才发觉全国的硕士全部来了,竟然还有老外。我看了很多摊位,全部是电子、工业、财会等,好不轻易看到一家跟专业沾边的单位,便立马把简历毕恭毕敬地递给其中一位女士。女士扫了一眼我的简历:“植物学,我们不需要植物学的”。正当我想争辩什么,她不屑地对旁边的人说“下一位”。我悻悻而去,来到西北大学的摊位。这次招聘者先开口了:“是硕士还是博士”,我连忙说“硕士”,“硕士就别投了,我们现在起码需要博士”。这些遭遇让我的自信备受打击,最让我“倒胃口

10、”的就是他人先打量外表,然后才考虑是否接收简历。一天下来,我没投出几份简历,第一次找工作也就以这么惨败的方法告终。专业不适宜、没有博士学位、长相不好?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人才市场”的份量,读书这么多年到底带给自己什么?考博,一味地读下去也并非是一条根本的处理路径;在这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我需要什么、喜爱什么,什么能够让我生存下去?我深知自己的特点:儿时就喜爱少年文艺、人民文学,梦想能当一名“乡土作家”,而且也有在小报做xx的经历,可能我更适合从事文字方面的工作。于是,我开始在网络上“广发英雄帖”。天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浏览“招聘信息”的职位空缺,只要是和文字挨边的全部往上投,也不知道投出了几百

11、个求职简历,给我回复的却只有三家:一个是北京的科课时报,一个是上海的一家学术杂志,一个是沈阳药科大学。面对这三者,我又开始犹豫了:即使在高校老师工作稳定,待遇优厚,不过会让我远离写作,也会逐步磨平我奋斗的干劲;而对于学术杂志的xx,也让我感觉吃力,毕竟自己在学术方面还需要深入发展。权衡之下,我决定全力应聘科课时报。可能是因为我怀着对“专心灵的感受去写作”的那份执著追求,我顺利经过了科课时报的笔试和面试,在得到了在报社实习三个月的机会。在报社实习的三个月里,我以理科生的视角看待这个复杂多元的大千世界,采访过著名学者、大企业总裁和一般劳动者,从她们身上我更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记得有一次采访一位院士

12、,她给我讲述了生物质能源从原料到成品、从政策到实施的全过程,还讲了很多相关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趋势,让我这个植物学的硕士愈加深入地认识生物质能源,看到了另外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采编经历,增加了见识,而且也让我的人生得到更多的磨练。这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回顾走过的路,我庆幸自己没有因为没完没了的试验和论文压力把自己的兴趣专长抹杀得干洁净净,曾经的爱好让我在剧烈的竞争面前多了一条选择之路。其实,不论你学习成绩多么优异,当走出校门以后,成绩并不能代表你的能力,你能做的就是在学习生活中不停培养各方面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出色的一笔。篇二:一个中科院博士的读博感想博士期间的最终一

13、篇论文完成了,小憩一会。顺便来晒晒我的博士成绩单,关键谈谈自己对读博士及发表SCI的一点感受。我是03年本科毕业,同年秋天考入中科院的硕士,第一年在中科院硕士院集中学习基础课,因为当初想着可能会读博士,顺便就把博士生的必修课也完成了(也就是政治和英语再加上多个学分的专业课程),因为大家全部直忙着课程学习,很多同学全部在准备托福和GRE考试(现在想起来后悔自己当初怎么不是她们其中的一位,起码对英语提升还是有点好处),对SCI是什么,有什么用并不清楚,只是以为挺难的。04年秋天回到研究所开始论文阶段的学习,刚开始的多个月就是看文件(导师写的部分论文、本方向的两本英文书和大量的SCI论文),郁闷的同

14、时也慢慢的理清了部分思绪,大致知道本方向当初的“热点”,“难点”等,导师提议让我把最近多个月阅读的文件整理成一篇汉字关键的综述文章(本方向以前只是02年的时候导师有一篇汉字关键的综述文章,我国相关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第一次写文章,很兴奋但也很茫然,不知道怎样下手,只能参考英文综述写了,完成后给导师修改,反重复复10数次,文章写成投稿,很快有了结果,04年的最终一天,文章接收了。05年,我转为博士(硕博连读,最终只有一个博士学位),和此同时又完成了另外两篇汉字关键文章,审稿很快也全部很顺利的接收了。转为博士了,必需立即确定自己的课题方向(说来惭愧,确定课题方向花了一年的时间),经过和导师交流,自

15、己对文件的阅读,结合我们自己的样品、试验方法及仪器等情况,最终确定了博士论文的方向。时间过的很快,05年结束了。下一年我得奔着SCI去了。我们所的博士毕业必需要发表SCI的。忙碌的06年。年初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全额资助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取得同意,下办年英语学习四个月(当初取得留学基金委资助的人全部要去学习外语,经过考试才能最终派出)。其它时间关键是进行样品的准备工作(地球化学的同行全部知道,样品准备情况直接决定了试验的结果),到年底,我的试验数据已经出来不少。部分需要到其余单位进行的试验样品也基础全部准备好了。努力了一年,感觉有信心十足,似乎比我想象的要轻易。07年前半年,关键是部分试验的

16、补充和反复(确保数据可靠,导师数次告诫我,数据一定要铁)。到7月份,我的全部数据已经完成了,对博士论文也有个大约的框架,剩下的工作就是写了。8月份,我以联合培养博士的身份去美国访问1年。9月份,我投出科学通报,两个月后收到小修意见,修改后返回接收。算是我的第一篇SCI了。08年收获的季节。因为不想推迟毕业,我3月份我回国博士论文答辩,一切全部很顺利。4月份返回美国后很快,我1月我投出一篇SCI收到小修意见,修改返回,7月初接收,第一篇国际SCI(07年IF 2.34)。5月份投出另外一篇SCI,3个月后收到拒绝意见(三个意见:两个审稿人和主编,一个审稿人似乎不在意我的文章,而是列了很多文件要我引用“里边全部有一个人的名字,我估量她就是审稿人”;另外一个审稿人提出了不少意见;主编自己则说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