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设计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67208221 上传时间:2023-12-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永远的白衣战士永远的白衣战士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记叙了护士长叶欣面对极具传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不知疲倦地从死神手里把患者一个一个地夺回来,自己却染上非典型肺炎而不幸牺牲的动人事迹。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朗读、感悟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从而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围绕教学的重点,我在教学中抓好以下两个方面:一、利用好课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带着问题来阅读文章,最后,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感悟中释疑,再次领会课题的含义。这样的教学

2、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阅读过程。教学中我这样设计:1、读课题,说说通过预习你对“永远的白衣战士”这个题目,有了哪些了解?生:永远的白衣战士指的是叶欣。(师介绍叶欣生平。)生:因为叶欣永远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所以称为永远的白衣战士。师:你对“永远”这个词了解很深刻,请你再读读课题。师:我们以前都称护士们为白衣天使,为什么这里却称为白衣战士呢?这里我没有急着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一起来研读和体会这篇感人的文章,这样激起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强烈欲望。2、深化课题。平常我们都把医护人员称为“白衣天使”,那课题可不可以改成“永远的白衣天使”呢?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

3、础上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这时的学生对课题的理解是深刻的,他们懂得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题,此时他们明白了:叶欣是“白衣天使”,但更是一名战士,因为她是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牺牲的。课题用“永远的白衣战士”比用“永远的白衣天使”好,这样更能突出“战争”的残酷和叶欣的英勇精神。再次齐读课题。二、联系生活,激活体验。课文的(47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护士长叶欣的英雄事迹。为了使学生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我抛开烦琐的讲解,直接问学生:“读了这篇课文,你有没有受到感动?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找找受感动的地方,把有关的词语

4、和句子划出来,然后说说为什么感动,再好好把受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让别的同学也能受到感动。这个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学生经历一个默读、体会、感悟的过程,再进行相互的交流,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中去咀嚼和品味语言文字,同时,在交流和评价中指导感情朗读,情感才得以升华。学生再此进行交流,感悟和体会比前面更加丰富多样。生:叶欣忙得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让我感动。因为我们平时经常打电话给家里人的,而且那时候她加班是隔离的,根本见不到家里人,家人一定很担心她的。生:是的,我也觉得感动。因为她觉得病人比自己家里人更重要。生:我觉得叶欣“身先士卒”让我感动。因为“非典”是要传染的,我妈单位有个人从北京一回来就

5、被隔离了。而叶欣她一点都没意识到这一点,甚至把自己的生死抛之脑后。(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的意思。)生:叶欣抢救完一位患者,又投入到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让我非常感动。因为抢救一个患者就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那么两个患者就需要半天了,叶欣什么时候休息呀?我觉得她太累了。师:是啊,一起看看她是怎样抢救梁先生吧。齐读抢救梁先生的句子。生:老师,我还觉得这个梁先生病情恶化,烦躁不安,叶欣护士长给她静脉注射一定非常困难,肯定需要耐心和高超的技术。叶欣阿姨真了不起!生:课文说叶欣阿姨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一样全速运转,真让我感动!因为她完全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师:的确,有人说,叶欣是一本书,

6、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让我们再来好好读读这本书,体验一下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吧。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而经验是体验的基础。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锻炼其敏锐的语感。一句话,激活经验,以读求悟,读中见悟,品读悟情。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受感动的地方,然后根据自己生活中的已有经验认真读读,细细品味。这样,不仅能体会人

7、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还加深了对“白衣战士”的理解,激活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永远的白衣战士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写了在“非典”时期牺牲的护士长叶欣的感人事迹。经历过那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课文是如此真实的把叶欣带到了我们面前,每一次对教材的解读,都会让我有不同的感动,感动于她在“非典”前的无畏,感动于她对病人“春风般的关爱与抚慰”,感动于她对同事“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的所言所行读着读着,泪漫溢在了眼眶,平凡的人在非凡的时刻,在生死一步之遥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坚强无畏、真诚善良深深地感染了我。 一、学生,不可忽视的教学主体 我带着满腔的激情走进了课堂但是我忽略了,我的解读并不能代表学

8、生的解读,我发现学生们并没有我预期的情感投入,对“非典”时期的认识,仅停留在“吃点感冒药预防”的平常状态,根本无法来积极回应我满腔的热情。带着失望走出教室时,我甚至忿忿地埋怨:“现在的孩子怎么如此冷漠啊,不懂得感动!”但在办公室坐下后,当我再一次不甘心地回想起我的教学时,我突然想起,在“非典”流行的那段时间,我们所在地区并非重症区,尽管也严格地执行着各项“非常制度、非常措施”,但那基本上都是成人在忙,孩子们依然每天按时上下学,我教的这帮孩子那时才二年级,懵懂之孩所接受的一点教育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于是,课堂上有孩子认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医务工作者的孩子谈起叶欣时甚至说“和我妈妈一

9、样,做医生的经常要值班”。没有对“非典”那样刻骨铭心的记忆和体验,孩子们就无法理解叶欣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也就无法进入文本。想到这里,我在释然之余不禁心生惭愧,我怎么在不经意间忽略了“备”学生呢?我的失望,我的埋怨,都在昭示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仍然只是停留在我的口头上而已,在实践中,理念的落差是多么的明显。我决定暂缓这一课的教学,我不能轻易地把这么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马马虎虎打发而过,我要努力地让打动了我的文字去影响感染我的学生,让叶欣带着她“永恒的微笑”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二、教材,不可冷落的教学凭借 我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阅“非典”时期的相关资料及叶欣的有关故事。搜集

10、资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况且这个过程中的收获,作为教材的先行体验,对于教学来说显然很有必要,因为文本只有置入特定的背景中去读去悟去品去辨,才能感悟出语言文字所承载的那一份精神财富。另一方面,我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研读教材,用自己的心灵、情感、经验去体悟、感受、理解教材,想象教材,力争让教材在自己的解读下“活化”成一幅流动的画、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一份火热的赤诚情怀。每读一句就想一想:在这一句中我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理解到什么程度?其中的“落差”有无必要引领?该如何有效引导?比如,课文中有这样一句“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 “拒绝”一词,虽

11、然从字面上来说意义很浅显,就是“不接受”,但在此处却有着丰富的意蕴。“非典”期间,有关医院处于隔离状态,家人和叶欣多么渴望通过电话来了解彼此的安危,而叶欣却为了病人舍不得抽出一点时间来顾及自己心中的牵挂、顾及家人的感受,“拒绝”了这样亲情的关怀。“拒绝”一词不仅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她工作的繁重,更可以感受到她关爱病人,极负责任感的“白衣战士”精神。这是我的解读,学生的解读也许只会停留在工作忙碌繁重上。果真如此,我将这样引导:“拒绝接听,难道是她不愿意接听吗?她的忙碌是为谁?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在病人和家人中,叶欣所作出的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我们可以读出什么来呢?”学生通过这样的引导,会渐渐走进

12、文字的内涵里触摸到人物的精神世界。在这样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我也在构思着阅读教学的合理设计如何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方法更好的教给学生们。 还有,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与她作最后告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由于感人,我不禁多读了几遍,这一读,读出了问题。如课堂上学生这样问, “老师,为什么只有医院的员工来,其他人呢?在这告别的时候,她的家人、病人、病人家属难道会不想来送送吗?”这样一个疑问联系当时的特殊情形,我们一下子就可以理解了:当时正是“非典”肆虐的紧张时期啊,国家是不允许组织这样的集会的,而医院的全体员工是经过再三的申请,慎重的考虑,周密的安

13、排,冒着生命危险前去为她送行的,可见大家是多么尊敬、多么舍不得这位“白衣战士”啊!而学生也许就不会联系到当时的状况想得这么周全了。但我们老师能把这个有可能成为学生疑点的地方尽释心中,课堂上难道还能不“胸有成竹”去引领吗?在这样的解读中,我不禁对现行众人关注的课堂“预设”和“生成”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和理解:新“课程”下的教案不应该是过详过细的“全预设”,它应该有“留白”,等待学生灵性的“生成”,但老师在备课,在研读教材的时候,必须“全预设”,必须尽可能地吃透教材,因为这样,我们才可能心有底气地让教案 “留白”,才可能从容坦然地去面对课堂上学生的“生成”,及时捕捉与点燃。可以这样说,没有充分的“预设

14、”,就没有精彩的“生成”,课堂上精彩的“生成”,都是以充分的预设为前提为舞台的,而这充分预设的基础就是吃透教材。 三、目标,不可模糊的教学方向 详尽而全面地解读完教材后,我突然觉得教材是如此的“厚实与厚重”,每一个段落都很感人,每一句话都可以引发深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凭借着教材究竟要让学生收获些什么,而哪些是可以“舍弃”的呢?我为永远的白衣战士第二课时确立了如下目标: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在品评文字、情感朗读中,体会“白衣战士”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解读这个目标,我并没有因为课文感人,而

15、脱离了语言文字,靠一味“煽情”去放大“人文”。尽管在网上叶欣纪念馆里感人的文字、音乐、画面曾让我泪流满面,但那不会是我语文课堂里的主旋律,我希望学生们能凭借着课文中规范感人的语言文字,抓住重点细细地读,读出课文的情味,说出人物的形象,品味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我希望人文的熏陶和感染是学生在课文的精彩之处、独到之处和感人之处,是自己精读细悟到的,是在与语言文字的交流碰撞中自主建构的,而不是教师给予的。至于每个学生能感悟到什么程度,叶欣这个人物能在每个孩子心中烙多深,这无法统一衡量,因为感悟和建构是一个相对模糊的东西,它以每个人已有的相似知识和经验为前提,并因已有相似知识或经验的差异而产生差异。 对

16、于叶欣工作环境的“高风险”,课文中除了第二自然段中“极具传染性”五个字的直接描写外,其余信息都是间接地散乱分布在叙述过程中的,诸如“随着医院患者急剧增多”“短期内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着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感受到的“非典”的有关信息搜集整合,有序地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既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叶欣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工作的精神打下铺垫;同时培养了学生围绕一个专题有效搜集处理、有序内化表达语言的能力。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灵魂,语文老师确实应该“心中有标”。 四、设计,不可机械的教学依据 目标的落实最终还是在课堂。如何“用好教材”来达成目标呢?接下来,利用教材进行有效的设计是关键。我凭借教材设计了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