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本文档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6712003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生是本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民生是本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民生是本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民生是本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民生是本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生是本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生是本文档(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民生是本教材分析:本专题涉及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通过学习初步认识民生在我国古代、近现代、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地位。简述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本思想、中国古代有关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及我国封建社会的农业政策及措施;近代史上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探索;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世界近现代史上有关民生问题。初步了解古代的民本措施的作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与民生问题有何关系。认识到关注民生有利于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目的是满足国民社会生活的需要;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学习负担非常重

2、,历史课时较少,学生课前预习历史、课后复习历史的时间比较少;加上平时自主学习、实践落实的机会少。这一专题内容重要而且时间跨度大,学生复习的前期基础知识的落实不到位,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肤浅。在一个课时内复习完成如此纷繁的内容,认识提升到如此的高度,对于教师学生来说无疑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本思想、中国古代有关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及我国封建社会的农业政策及措施;近代史上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探索;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世界近现代史上有关民生问题。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关注民生有利于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目的是满足国民社会生活的需要;民生政

3、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和论从史出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片、表格引导学生理顺本专题的知识脉络。运用图片释读中国古代有关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运用表格归纳中国古代上的民本思想、中国古代有关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古代史上的农业政策及措施、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 2.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完成表格梳理本专题的知识脉络,使学生掌握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民生的重要性,认识到关注民生有利于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目的是满足国民社会生活的需要;民生政策的调

4、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构建本专题的知识体系。了解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本思想、中国古代有关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及我国封建社会的农业政策及措施;近代史上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探索;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世界近现代史上有关民生问题。难点:如何看待古代的民本措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与民生问题有何关系?对民生问题的感悟。教学方法与手段:方法:本专题以“关注民生”为线索,共分五卷,分别是第一卷固本安邦、第二卷探索求真、第三卷海外采撷、第四卷掩卷长思、第五卷学以致用。运用线索引导法、图片释读法、表格归纳法,帮助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让学生去说、去写、去想、

5、去悟,不仅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而且情感得到升华。手段:采用多媒体出示线索、表格、作业等辅助教学。使用教材构想:夯实基础:线索引导,整合教材,自主与合作梳理知识,学生在认知、归纳的实践中巩固课标规定的基础知识。教师应起好引导作用,师生共同探究重点、难点,进行学法指导。当堂巩固训练和达标测评面向全体、分层优化。教学流程:多媒体播放高山流水多媒体展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之休戚焉。”朱元璋老师释读:左传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它向人们预示了未来的幸福。然而现实的残酷却使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民生关乎黎民

6、幸福,昭示国运。朱元璋如是说:“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之休戚焉。”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长卷,走进民生,共同关注民生。屏幕显示本专题的题目民生是本关注民生问题第一卷固本安邦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有关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古代史上的农业政策及措施【屏幕显示】战国时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鲁国有个人随从国君出征,可是多次当逃兵。当别人问他为什么当逃兵时,他言道:家中有老父亲,我死了就没人养活他了。想一想,对这个人的做法,道家、儒家、法家、墨家会如何处理?小组讨论,分别派出代表发表各家观点和处理结果。教师归纳:道家、儒家、墨家可能会表示理解和同情,法家可能将他严厉惩处。 【屏幕显示】一、固

7、本安邦中国古代上的民本思想思想家内 容孔子主张“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孟子“仁政”;“民贵君轻”,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老子、庄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墨子“兼爱”、“非攻”,代表了平民利益。固本安邦中国古代有关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战国:秦国李冰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秦朝:兴修灵渠,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隋朝:开凿大运河,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固本安邦古代史上的农业政策及措施统治措施战国: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唐朝:唐太宗、武则天

8、、唐玄宗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元朝:元世祖重视农业,禁止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以农桑为本。以农业政绩衡量官吏,编写农桑辑要如何看待古代的民本措施它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者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一种加强封建统治的策略。第二卷 探索求真孙中山的探索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二、探索求真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名称内容结果土地改革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生 产力,促进农业发展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 变成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 提高公有化程度

9、扩大公有化规模 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主盈亏 调动农民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第三卷 海外采撷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三、海外采撷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 海外采撷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国家名称解 析英国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能擅自征税法国人权宣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美国独立宣言宣扬人生而平等,“自由、平等、博爱”美国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国人民的土地问题;黑人奴隶获得人身自由俄国1861年改革 农奴在获得“解放”时,以赎买的方式得到一块份地日本明治维新允许土地买卖

10、;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与民生问题有何关系?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颁布的改善民生的法令、文件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民生的改善也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第四卷掩卷长思探究民生问题感悟民生关注民生有利于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目的是满足国民社会生活的需要。 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想想我们身边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民生问题?第五卷学以致用直击中考1.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

11、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 C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D.孟子主张民贵君轻2.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这表明李鸿章强调国家走向富强最终取决于( D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引进西方工业设备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兴办学校培养人才3.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 A )

12、 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 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 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孟子提出的为政措施。 答:措施省刑罚(减轻对农民的压迫)、薄赋敛(减轻农民负担)、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勿夺农时(保证农民劳动时间)。 材

13、料二 孙中山在谈到辛亥革命的主张时说:“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具体含义。并概括孙中山提出上述政治主张的重要原因。答: “政治革命”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原因:欧美国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但贫富悬殊工人贫困又导致新的社会矛盾。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状况(部分)一览表成员占全国人口占国民收入年代穷人数目工业、金融资产阶级等2%36.5%1855年85(万)1856年87(万)普通群众80%40%1863年109(万)1866年130(万)(3)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答:问题:贫富悬殊成因:工业革命使大部分手工业者破产、农民失去土地,沦为雇佣工人,社会分裂为两大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