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6706186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o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o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教学重点1.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 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3.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4.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

2、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o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未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的矛盾规律未进行系统的阐述。斯大林认为精神和道义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晚年虽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但未作为根本问题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

3、本矛盾理论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出发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给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以高度的评价,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o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正是这两种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不再是对抗性的,而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加以解决。

4、 (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4)提出了两类矛盾的学说,并且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明确指出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政策,如人民内部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处理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来发展科学文化,以及用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处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等等。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毛泽

5、东理论探索的启示: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o 历史唯物主义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的历史进程。推动这一进程的基本力量始终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已有社会形态中最进步的社会。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因此,和其他社会一样,社会主义社会也是经常改革的社会,遵循着由先进代替落后的社会发展规律。我国要根据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改革。如果不进行这样的改革,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

6、活力和生机,就会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提出只是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根据正反面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根据他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初级阶段理论,他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通过革命解放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社会主义还需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是邓小平提出的新

7、命题。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江泽民深刻分析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我国“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强调从中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二是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他指出,改革的作用不仅在有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还要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邓小

8、平关于改革理论的贡献第一,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适应性,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提示了改革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科学地区分制度和体制,深化了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认识,找到了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方法;第三,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高度,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与生产力发展的密切关系,揭示了改革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这种基本制度,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则是指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

9、治体制、教育和科研体制等等 。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 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所谓革命,从本来意义上说,就是用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成为生

10、产力发展桎梏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革命是解决对抗性矛盾的手段,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急风暴雨式的暴力行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而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制度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的改良行动。它不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关系,不是经过急风暴雨式的暴力行动,而是经过自上而下的有领导有步骤的行动予以实现,通常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o 第一,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o 第二,改革不是修修补补和点滴改良,而是政策的重新选择和体制的重新构建,是对旧体制全面的深刻变革。第三,从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看,改革是重新调整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过程,它必然会涉及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等方方

11、面面的利益,必然给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的深刻而广泛的变化。第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还是相对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何谓两次革命?o 第一次革命是对旧的经济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深刻变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o 第二次革命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原来的经济体制和与之相联系的政治、文化体制等方面进行又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两次革命的联系:o 第一次革命为社会主义的改革提供了基础;o 第二次革命是使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意义和作

12、用与第一次革命一样重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可能是更加重要。两次“革命”的区别两次革命的条件不同。两次革命的内容和对象不同。两次革命的形式和手段不同。(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性质第一,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改变体制。因此,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才能保证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抵制那些以改革为借口去动摇乃至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和行为。第二,改革不是要抛弃社会主义,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为此,只有对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具体体制进行改革,才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两条结论: 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 二是以改革为

13、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o 十七大报告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得失的标准1)、改革得失成败用什么来衡量?o 1978年实践标准1984年生产力标准1992年三个有利于标准。o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

14、一系列深刻变化”。o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改变落后的生产力,这就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o 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形成分为几个阶段:1975年邓小平复出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十二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改革的领域先从经济领域再到政治领域和社会其他领域。o 我国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首先是农村改革。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等。o 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

15、制改革。与此相适应,改革逐步推向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及社会生活各方面。o 改革的特点o 改革从农村向城市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互配合大胆探索,循序渐进把改革和开放结合起来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3、改革中存在的问题o 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发展不平衡(1)经济发展不平衡 城乡之间 区域之间 不同收入阶层之间2)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 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 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3)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平衡4)进一步推进改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改革的部署o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o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o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邓小平在不同的场合曾多次强调: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发展才是硬道理; 稳定是压倒一切的。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o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