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情绪调节(emotionregulation)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和改变自己情绪的过程。它是个体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常态和病态心理发展的关键机制。1在对儿童早期情绪调节影响因素的研究上,依恋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依恋理论的提出者Bowlby突出了亲密关系在缓解焦虑和身体保护方面的功能,强调早期人际经验作为个体一生中情绪调节差异的重要来源。他认为依恋对象的心理支持和情绪提供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情绪调节适应性的发展,这也是造成弹性(resilient)个性的主要原因。2婴幼儿依恋作为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结,能为儿童带来归属感和安全感
2、。当婴幼儿被消极的情绪激活(感觉受到威胁、恐惧、焦虑等)时,他会努力去寻求或保持与能够处理这种情形的值得信任的人的亲密关系,因为消极情绪可以在与亲密的人亲近或交流中得到排解。因此,依恋行为变成一个消极情绪调节的社会性策略。3广义上的婴幼儿依恋是婴幼儿与养护者在感情上的纽带关系以及行为上的亲密寻求的综合。综述当前婴幼儿依恋与情绪调节发展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婴幼儿依恋一方面直接作用于情绪调节的形成和发展,这种作用大多通过依恋对象的情绪外部干预、亲子交流、情绪调节策略的形成以及情感纽带等方式实现。另一方面,婴幼儿依恋又作用于与情绪调节相关的心理机能进而影响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比如情绪动机、情绪理解
3、等。这些机能共同影响着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一、依恋对象是婴幼儿情绪的“外部组织者”由于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限制,他们的情绪调节过程经常需要来自看护者的外部支持依恋对象由此像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Thompson认为年幼儿童父母的首要任务是用多种策略包括直接干预、榜样、选择性强化、控制环境和言语说明等管理和指导他们孩子的情绪经验。4Calkins认为看护者在帮助婴儿管理他们的情绪中起着关键作用,婴幼儿行为调节方式通过大量的与看护者的交互作用形成。5儿童通过与看护者的交互作用,学习怎样和什么时候表达情绪(特别是消极情绪),学习是否对看护者表现出消极情绪,或者在情绪低落时表现出依恋行为。
4、与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经常在相对自然、非结构化的情境(比如自由游戏)中进行。比如一个22个月大的孩子在听到一个关于怪兽的故事时啜泣着说“妈妈,我害怕”,母亲应该马上放下书本,抱抱孩子表示安慰。在这一过程中,儿童自己对产生的恐惧无法进行有效的调节,母亲的安慰可以帮助幼儿排解消极情绪。Thompson认为照看者帮助幼儿调节情绪时就决定了儿童的自我调节方式,比如,家长只有等孩子变得极端恼火时才介入,就会使孩子容易产生快速而强烈的沮丧,6这样,父母以后就很难平息孩子的伤痛,并且孩子也很难学会自我平息。最初婴幼儿与依恋对象之间情感交流的方式集中在拥抱、爱抚、以及简单的言语等,随着婴幼儿言语描述能力的不断发
5、展,通过与依恋对象相互交谈进行情绪调节的方式不断得到应用。与成人交谈为儿童提供一个消极情绪的倾诉对象,儿童可以将自己的消极情绪通过交谈传达给父母,父母通常会帮助儿童分析具体情景、解释对自己的危害以及如何采取简单的应对措施等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在消极情绪得到缓解的同时也学到了简单的情绪调节策略。Calkins和Johnson发现,母亲给予积极指导的婴儿,在挫折事件中会应用更多的分心策略和母亲所指导的策略。7Braungart-Rieker等的研究发现,即使在母亲“面无表情”(Stillface)的研究范式中,对父母的反应十分敏感的4个月的婴儿也会应用父母指导的策略。8二、婴幼儿在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
6、中学会情绪调节对婴幼儿来说,抚养者的分别或者离开与他们的失望和焦虑紧密相关,抚养者的出现也会带来安全和快乐。9早期抚养关系对情绪调节的意义在婴儿和抚养者之间不断重复的交互作用中实现,婴幼儿在与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体验到沮丧是可以管理的,外部障碍是可以克服的。他们也体验到自己的某些行为能够降低焦虑和排除困难,并且能够在感到威胁无法消除时,积极寻求他人帮助。10可以说,养护者帮助婴幼儿发展了重要的情绪调节技能来应对不同类型的情境。观察学习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学龄前儿童在与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中通过观察成人控制自己感情的过程,逐渐形成自己的调节情绪的策略。Cumming冷发现当父母很难控制自己的
7、愤怒情绪和敌意时,儿童也往往具有同样的问题。11Spinrad等发现母亲在儿童30个月时应用的调节策略和儿童在失望情景时恰当的情绪表达呈正相关,在5岁儿童中,母亲对儿童的调节策略和儿童在应对失望任务时的面部和行为反应存在相关。12成人儿童之间的交谈为儿童情绪调节提供了技巧。两岁以后,孩子经常会与依恋对象谈起他们的情绪并尝试控制它们。在儿童与父母的交谈中,父母经常会要求孩子描述自己的愿望和遇到的困难,表达自己遇到的消极情绪,父母也通常会向孩子传授解决相关问题的策略方法,使儿童逐渐掌握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教他们通过限制感觉输入(捂住眼睛或耳朵不去看或听令他们不开心的景象和声音)、自言自语(妈
8、妈说她很快就会回来)、转变目标(被排除在游戏之外时,寻找其他东西玩)等方式来减少消极情绪的唤醒。婴幼儿会逐渐将这些学到的策略应用在日常情绪调节中。三、依恋安全性是导致情绪调节策略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Cassidy认为情绪调节策略的个体差异受儿童依恋质量的影响,儿童处理消极情绪的经验与来自父母降低沮丧的反馈方式相关。13不同依恋类型儿童的父母在敏感性和控制方式上存在差别。安全依恋的父母敏感性较高,能及时感受儿童情绪变化,提供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Nachmias,Gunnar等研究显示安全依恋的儿童更多使用母亲指导的行为策略,比如情感分享和社会参照等,更少使用回避谈论或逃离等策略。14在陌生情境中,
9、安全依恋的儿童通过与依恋对象公开交流消极情绪或寻求安慰的行为呈现出有效的社会情绪调节策略。相反,非安全依恋的儿童表现出无效的情绪调节方式。15非安全依恋的父母敏感性低,对儿童情绪变化反应迟缓往往不能及时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Berlin等发现回避型儿童的母亲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母亲在陌生情景中表现出更多的对他们儿童消极表达的控制。研究发现母亲对儿童情绪表达的过度控制会导致儿童更少的表达和分享他们的感情,而更多应用压抑愤怒等情绪调节策略。16Main等认为回避型依恋的儿童由于可能一贯遭受拒绝进而发展一种降低养护者重要性的策略作为沮丧时的心理支持来源。因此,回避型儿童可能更少使用父母引导的策略,更多使用
10、非社会性策略,比如自我平息、自我分心等。17Rebecca对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儿童向母亲请求和接受帮助的实验发现,低安全依恋的学前儿童会在更短时间内在没有必要的情形下寻求帮助,并且相比安全依恋的幼儿更经常表现出挫折感和无能归因。18回避型婴儿在分别期间相比安全依恋关系的婴儿更少使用成人指导的策略,而是更多的自我平息。在与依恋对象重聚后,回避型婴儿相对安全依恋婴儿会进行更活跃的玩具探索活动。19可见,依恋的安全性影响着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四、依恋对象能提供身体和情感的安全依赖Bowlby认为依恋是理解情绪调节过程的标准化和个体差异部分最有效的一般性框架,Bowlby声称情绪调节功能的成功实现会导
11、致一种安全依恋感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地方,个体能够依赖于保护性他人,进而能够很自信地探索环境并参与与他人的交流。20依恋对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依恋对象是亲密维持的目标,任何年龄的人在需要时都倾向于向依恋对象寻求亲近,并且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焦虑。第二,依恋对象提供身体和情绪的安全“天堂”,婴幼儿在产生消极情绪时可以寻求依恋对象身体的呵护,获得身体的舒适和心理的支持。第三,依恋对象提供安全基地,婴幼儿可以利用它探索和学习这个世界,并且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人格。21总之,依恋对象的存在是情感调节策略变量的重要来源。依恋对象与儿童积极的情感交流使儿童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情感交流的方式包括言语、行
12、为、表情等。Field比较了母亲“面无表情”(stillface)和母亲离开两种情境中婴儿的反应,发现4岁的幼儿在母亲“面无表情”时比分离时产生更多沮丧情绪,表明养护者心理支持的消除比她身体的离开更能引起烦恼。Ahnert等发现,在依恋关系形成以后母亲的分别使婴儿唾液甲醇(cortisol)的含量升高75%100%,表明其产生更多焦虑情绪,而依恋对象的存在给婴儿提供了良好的心态。22五、依恋能促进儿童对情绪的理解婴幼儿依恋给他们提供了更多接触各种情绪的机会,有助于他们对情绪的理解。儿童情绪理解能力与他们对刺激源的社会认知,以及对自己和他人情绪反应的理解和推测能力有关。情绪理解的发展有助于个体情
13、绪调节能力的发展。Cassidy认为不同的依恋关系可能会影响儿童对情绪经验的组织和洞察。23依恋理论支持者发现,养护者和婴儿关系的个体差异与后来儿童的情绪理解存在相关。24当儿童被要求解释情绪化的材料时,在安全依恋和情绪理解之间存在正相关。依恋安全性有助于婴儿对情绪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母亲与儿童之间的情感和言语交流。25与依恋对象的良好互动使儿童具有更多的机会谈论情绪问题。研究发现,5岁时,在母亲应用详细谈论方式的情景中,安全依恋能够预期更高的情绪理解能力。26另有研究发现母亲婴儿依恋关系的安全性和母亲本身依恋的安全性能预测6岁儿童对混合情绪(mixedemotions)的理解,母亲一婴儿
14、依恋显著提高了6岁儿童对混合情绪等高级情绪的预测性。27Fuendeling发现低分数的依恋焦虑(attachmentanxiety)和回避同样影响儿童对情绪情境的认识,并且与在需要时寻求帮助、接受新情绪知识修改个体已有知识的能力存在相关。28六、婴幼儿依恋具有情绪动机功能依恋理论认为依恋对婴幼儿来说还具有情绪动机功能。依恋理论提出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workingmodel,即儿童在与父母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他人和自我的一种心理表征)来解释早期交互模式对自我调节的自动化转换过程。ZimmermanniA为内部工作模式作为一个控制系统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包含信息处理成分和行为情绪
15、调节成分的系统,29它通过对先前依恋经验内容的比较和接下来对依恋对象的可能反应的预期,指导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期望。同时,依恋内部工作模式能够促使依恋系统在一个更广阔的安全受到挑战的情境中提供情绪调节策略,使紧张的消极情绪被调节。30Feeney等认为,个体根据其与依恋表征有关的方式来决定与依恋对象交往的感受,对人际关系事件的认知重构由此可能通过确认和维护个体的内部表征来巩固人际关系经历的稳定性。31根据艾里克森人生发展阶段理论,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个阶段是“信任与不信任”(trustvsmistrust)。在这一阶段,婴儿发展与看护者之间的依恋和信任关系,对儿童最初形成信赖和不信赖的个性特征有重要影响。这些个性特征会与父母的抚养方式相互作用,对儿童未来个性特征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预期作用。Laible等研究发现婴儿依恋能够预期情绪信息加工和行为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