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与闲情偶寄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6693563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渔与闲情偶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李渔与闲情偶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李渔与闲情偶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李渔与闲情偶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李渔与闲情偶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渔与闲情偶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渔与闲情偶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渔与闲情偶寄一、李渔小传1、生平简介李渔(16101680 ),原名仙侣,字谪凡,中年改名李渔,号笠翁,明末清初 著名戏曲家。李渔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他一生辛勤笔耕,创作了许 多作品。主要著作有风筝误、意中缘、蜃中楼、凰求凤、巧团圆等, 其中风筝误是其代表作。李渔才名震世。尽管在他生前死后有的人对他也曾有过不同评价,但历史的真面目却 是明明白白的:李渔不仅是一个戏剧家、戏曲理论家、诗词作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也 是一个诗人、画家、书法家、历史学家,他还是一位音乐家、出版家、教育家。同时,李渔 也是一位园林建筑大师。曾在老家夏李开沟筑坝,引水环绕里址,现遗迹尚存,村人受益至

2、 今,后人称其为“李渔坝”。不仅如此,李渔还是位杰出的园林艺术家,具有独特的园林美 学风格。他先后在南京、北京、杭州等地营造过芥子园、惠园、半亩园、层园等等,表现了 因地制宜、经济实用、崇尚自然、注重变化的园林美学风格。2、锋芒微露夏李村李渔祖籍浙江兰溪夏李村,出生于一个药商世家。他自幼就十分聪明,通读四书五经, 全家把光宗耀祖,考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但由于封建科举制的种种弊端,李渔后来 几次乡试均未能中,便入金华府同知许宸章署为幕客。南明亡,他绝意仕途,归夏李村建伊 山别业(又称伊园)隐居,过着“识字农”生活。 伊园是李渔展示其园林技艺的最初杰 作,园内经他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安排,构筑有

3、廊、轩、桥、亭等诸景,自誉可与杭州 西湖相比,“只少楼台载歌舞,风光原不甚相殊。” 并写下伊园十便、伊园十二宜等诗篇咏之。 李渔非常关心村上的公益事业,以他为首在村口的大 道旁倡建了一座凉亭,取名为“且停亭”,并题联曰:“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 停”。此亭此联一直为后人传颂,被列为中国十大过 路凉亭之一。3、杭州成名由于机缘巧合,顺治八年(1651),李渔卖去自己悉 心营造、终日游乐其间的伊园,举家移往杭州,开始了自己的戏曲小说创造生涯。他以旺盛 的创作力,数年间连续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等六部传 奇及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他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

4、使剧本成为案 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联系观众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而且为了加 强舞台演出效果,李渔十分重视宾白创作和运用,他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重视宾白的剧作家,也是宾白创作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不仅如此,李渔还是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也是惟 一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被后人推为“世界喜剧大师”。 李渔在杭州居住数年之后, 随着作品的不断问世,“湖上笠翁”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坛新人。他的作品以惊人的速度向各 地流传,杭州、苏州、南京等地的一些不法书商千方百计进行私刻翻印以牟取暴利,在缺 少交通工具的当时,数日之内,三千里外的地方也能见到笠翁新作。可以说,李渔是中国最 早具有版权意识的

5、出版家,也是最早捍卫自己著作权的作家。然而由于当时社会没有形成对 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盗版现象仍防不胜防,屡屡发生,使李渔忙于交涉,兴叹不已。而 其中以金陵(今南京)的盗版者为最多,为了便于交涉,李渔索性在1662 年左右离开了杭 州,举家迁往金陵。3、金陵芥子园 在文人荟萃、虎踞龙盘的六朝古都南京,李渔开始了他文化事业上的全新时期。李渔 先在金陵闸暂居了一段日子,后于康熙八年完成了他的杰作蜚声古今中外的芥子园。该 园取“芥子虽小,能纳须弥”之意。小小园庭经他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倒也别有情趣,有 栖云谷、月榭、歌台、浮白轩等诸景,并都题有楹联。如书室联:“雨观瀑布晴观月,朝听鸣琴夜听歌。”月

6、榭联:“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是风皆入座,不 分南北西东。”等。芥子园坐落在古城金陵南郊一座虎头形的小丘上, 俗名老虎头,距奏淮河一箭之地,在文化遗址周处读书 台、孙楚酒楼附近,是文人隐居读书的理想场所。其面 积不足三亩,主要有山石、屋舍和树木花草组成。芥子园依山傍水,房在山中,石在房下, 一泓秋水环山而过,集山水、屋室、树林花草于一园,结构严谨,各得其所。园中还有来山 阁、栖云谷等景点,既具天然之美,又有人工之巧。园内石笋林立,家前屋后,山边石旁, 种满了各种花草,一年四季,万紫千红,香气沁人。令人领略到林中禽鸟啼鸣,秦淮河上歌 声袅袅的无穷韵味。逢上雨天。洪水奔腾而下,琼飞玉舞,诗意更

7、浓。室内陈设从墙壁、门 窗、几案到匾额对联,无不自出机杼。风格独具。仅窗户就有湖船式、花卉式、虫鸟式、山 水图式、尺幅式、外推板装思想的光辉实践。李渔不仅是高产多能的作家,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出版家。寓居金陵后,为了防止别 人私自翻刻他的著作,成立了芥子园书铺,他的编辑出版事业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他 写的大部分书都是在这里印行的。书铺同时还印行、销售他自 己精心设计的各种笺帖,以及其它文化用品。由他倡编并亲自作序、女婿沈因伯搜集整理、在中国 美术界影响颇广、一直被誉为中国画临摹范本的芥子园 画传(谱)也是在芥子园印行的。后来李渔迁回杭州,芥子园屡换主人,但一直保持李渔优良的经营作风, 成为清

8、代著名的百年老店之一。康熙十六年。他举家迁离了居住近20年的金陵古城,由 于欠债太多,他不得不把芥子园、书铺及平生著述的书板、妻妾的首饰、衣服抵押偿债。李渔生前建于金陵的芥子园,数百年后,如今已荡然无存。现在 我们看到的芥子园是在他的故乡兰溪重建的。4、晚年辉煌闲情偶寄 李渔在六十岁前后,开始系统地总结他的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康熙十年(1671) 笠翁秘书第一种即闲情偶寄 (又叫笠翁偶集)问世,这是李渔一生艺术、 生活经验的结晶。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 颐养八部,共有 234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 休闲文化的专著。为了便于儿子

9、回原籍应试,康熙十六年(1677) 67岁的李渔迁回杭州。在当地官员的 资助下,李渔买下了吴山东北麓张侍卫的旧宅,开始营建“层园”。此园缘山而筑,坐卧之 间都可饱赏湖山美景。“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李渔 贫中寻乐,准备安享晚年了。可好景不长,由于长期奔波的劳累,李渔再次病倒。康熙十九年( 1680)农历正 月十三,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凌晨,这位奋斗一生、立志创新的老人与世长辞了。李渔 死后,被安葬在杭州方家峪九曜山上, 钱塘县令梁允植为他题碣: “湖上笠翁之墓”。二、闲情偶寄中的园林艺术闲情偶寄共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论及 戏曲理论

10、、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器玩古董、饮食烹调、竹木花卉、养生医疗等诸多方面的 问题,内容丰富,立论新颖,语言平实,表现出较高的艺术造诣和生活审美情趣,堪称为一 部中国古代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实用价值。这里仅就居室部和种植部两 个涉及园林艺术的部分略加赏析。居室部下有四个小节,分别为“房舍第一”、“窗栏第二”、“墙壁第三”和“联匾 第四”。分别详细的阐述了房舍的向背、途经、高下、出檐深浅,窗栏的制作、取景,墙壁 的装潢和联匾的制作创新等等。全篇突出“俭”、“简”、“奇”,强调新颖有趣但又简约 实用。李渔在“房舍第一”的开篇就提到“土木之事,最忌奢靡,”“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 丽,贵新奇

11、大雅,不贵纤巧烂漫。”在论到房舍的“途径”时,又言道“径莫便于捷,而又 莫妙于迂。”而且认为不仅是园林,房舍也应有的高下之势,“前卑后高,理之常也”。但 对于受地势限制的地方,也有因地制宜的方法:“高者建屋,卑者建楼,一法也;卑处叠石 为山,高处浚水为池;又有因其高而愈高之,竖阁磊峰于峻坡之上,因其卑而愈卑之,穿塘 凿井于下湿之区。”对于房舍内的建筑构件,作者也有独到见解。如房舍的出檐深浅,“故 柱不宜长,长为招雨之媒;窗不宜多,多为匿风之數;务使虚实相半,长短得宜。”并且他 还巧妙的发明了“活檐”,“法于瓦檐之下,另设板棚一扇,置转轴于两头,可撑可下。晴 则反撑,使正面向下,以当檐外顶格;雨

12、则正撑,使正面向上,以撑檐溜。”而对于屋顶的 丑态,地板的粗糙,李渔提出了“置顶格”和“甃地”的方法,即现代的吊顶和瓷砖铺地。李渔曾在北京改建过园林建筑半亩园,但现已不存,只在清代麟庆撰的鸿雪因缘图记里 保留了全景图与局部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基本的设计意图和风格,这里就不详述了。氐甘捕讯粧血询缶冷址山唱K在“窗栏第二”小节中,李渔不仅描述了几种窗栏的制法, 并绘图描述,还详细论述了“取景在借”的观点。他认为“窗 棂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但“制体宜坚”才是首要 的,然后“宜简不宜繁,以自然不宜雕琢”。随后描述了“纵 横格”、“欹斜格”和“屈曲体”三种窗栏的做法,并配以插 图。李渔还强调取景

13、在借,提倡漏窗之法,他描述为“尺幅窗” “无心画”,而且喜欢“便面窗”,即扇形窗。原书插图中就 画有“便面窗外推板装花式”、“便面窗花卉式”、“便面窗虫鸟式”“尺幅窗图式”“梅 窗”等各种形式新颖美观的漏窗图画。“墙壁第三”小节,李渔列举论述了界墙、女墙、厅壁、书房壁四种。他提出“厅壁 不宜太素,亦忌太华。名人尺幅,自不可少,但须浓淡得宜,错综有致。” “书房之壁, 最宜潇洒。欲其潇洒,切忌油漆。”而对于联匾的制作他“此君联”、“碑文额”、“手卷额”、“册页匾”、“虚白匾”和“石光匾”七种 风格各异但都新颖独特的联匾做法。蕉叶联:“其法先画蕉叶一张于纸 上,授木工以板为之,一样两扇,一正一反,

14、即不雷同;后付漆工,令 其满灰密布,以防碎裂;漆成后,始书联句,并 画筋纹。”“此匾额悬之粉壁,其色更显,可称 雪里芭蕉。”又如“此君联”(此君是竹子 的代称):“截竹一筒,剥而为二,外去其青, 内铲其节,磨之极光,务使如镜,然后书以联句, 令名手篆之,掺以石青或石绿,即墨字亦可。”此匾联不仅外观清新 自然,而且若挂在圆柱之上,和柱恰好契合,看去浑然天成。再有“册 页匾”:“用方板四块,尺寸相同,其后以木绾之。断而使续,势取 乎曲,然勿太曲。”此匾制成后外形似古代的书册页面,说不出的雅 致巧妙。山石从来就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使人们能在城市中思慕山林之乐。李渔在“山石第五”中,列举了“大

15、山”“小山”“石壁”“石洞”几种假山石的配置,并别出心 裁的讲述了“零星小石”的妙用。李渔认为“山之小者易工,大者难好。”对于“大山”,“用以土代石之法,既减人工,又省物力,且有天然委曲之妙。”“此法不论石多石少,亦 不必定求土石相半,土多则是土山带石,石多则是石山带土。”在论述“小山”时,他还提 出“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 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在这一节的最后,李 渔有言:“王子猷劝人种竹,予复劝人立石;有此君不可无此丈。”闲情偶寄中还有一种植部,作者挑选了自己喜爱的园林植物加以评述。分别 为“木

16、本第一”“藤本第二”“草本第三”“众卉第四”及“竹木第五”。但李渔并不是纯 粹地描述该怎样种草养花,而是对草木赋予了人的秉性,以一种人性化的描写手法给花木立 传。如他写牡丹“处以南面即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即以帝王之尊, 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所以他是以信服“牡丹得王于群花”。在描述各种花卉时, 李渔往往是就此花卉最吸引人的一点或最闻名于世的一点加以评说,随性而发,随性而止。 或品评一种花的颜色,或评价一种草木的性情,或阐述应该怎样欣赏一种花木的美,才能不 辜负花神的眷顾,当然还会涉及应该怎样栽培花草才能花繁叶茂。如他评述梨花:“雪为天 上之雪,此是人间之雪;雪之所少者香,此能兼擅其美。”写海棠的香,“然吾又谓海棠不 尽无香,香在隐跃之间,又不幸而为色掩。”写玉兰“世无玉树,请以此花当之。花之白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