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66921095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允许有独立的课时。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

2、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p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p 在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p 发展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奥秘的兴趣;p 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观察、思考、讨论和分析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适当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3、内容设置和选择的原则(1)采用“非零起点”(2)与小学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衔接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应以小学阶段规定的内容为基础,初中不再采用“零起点”的内容设置;同时注意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有关规定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帮助小学未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的初一学生尽快跟上学习进度。(3)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内容以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组织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信息技术内容。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机融合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活动的不同技术要

4、求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必要的软件操作。初中阶段的学习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小学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4)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应注意从各学科学习任务中设计活动主题,引导学生以学科学习任务为载体探究和掌握信息技术;同时,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价值的理解,推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解决研究性学习问题,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5)淡化学科体系应注意软件知识和操作技能得融合。(6)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各省在确定地方课时、界定课程内容、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各地在内容选择及其难度设置

5、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要体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地域特色,鼓励多样化的选题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入地方文化(7)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学习内容应丰富多样,要求要分水平,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殊发展需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讨论确定合适的活动方式,活动空间要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鼓励更自主的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内容及目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是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

6、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初中选修:机器人教学;基于汉语编程语言的程序教学或则根据具体省市的情况而定。1、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习惯1.1 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讨论衡量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结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进一步讨论信息的价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理性认识信息价值、敏锐捕捉有用信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甄别筛选正确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识;进一步提高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

7、断能力;讨论每个个体在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公共知识创新中的责任,形成积极参与有益信息创作和知识创新的意识。如:人与信息、人与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影响和计算机在信息技术保养及维护。1.2 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信息编码方式及其对信息处理的意义。1.3 调查身边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类别及其在学习、工作和科研中的用途。1.4能列举和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对工作、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能就某个专题进行调查、研究。1.5在使用信息产品、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时,能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理解不恰当应用带来的后果;了解知识产权的简单知识,养成负责地使用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料的习

8、惯,学会规范的论文、著作、网络资料等不同资料来源的引用方式;养成保护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识,知道如何在局域网或互联网中保护自己信息资料和人身安全。2、探究和初步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1能结合应用实践,总结和描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成,初步认识互联的概念及与单机的区别。在具备网络的学校中,学生应熟悉局域网的常用功能。2.2了解常见硬件设备的作用及其常用的关键技术指标,比较不同指标计对计算机功能的实际影响。学会根据学校、家庭或工作场所的具体需要,设计计算机的软硬件配置方案。如:计算机的工作过程、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日常保养及维护和操作计算机等一系列。2.3 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

9、要性和主要功能;2.4学习或进一步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有关功能及相关步骤和命令(例如:格式化、恢复格式化;建立目录、复制、移动、搜索;常用硬盘管理功能;设置安全与共享等)。通过实践,加深对资源管理的认识,养成资源管理的意识。3、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3.1 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和下载信息的能力,体验超链接在网页中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会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3.2能根据学习主题或实践任务,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讨论网络信息获取与其他信息获取形式的异同点。3.3能利用BB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交流工具传递信息、

10、表达思想、辅助学习。学会判断不良信息、主动抵触不友好网络交往的必要方式,如学会管理电子信箱和反垃圾邮件的方法、学会在BBS、QQ、MSN等工具上判断并主动防止不良信息的方法等。4、学会制作动画作品,直观地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过程4.1欣赏分析动画作品,比较动画与其他信息表达方式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动画在信息表达方面的独特性。4.2 通过剖析作品,了解动画的制作原理,熟悉动画制作的基本概念。4.3 学会使用一种常用动画制作工具,设计、制作动画,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动态过程。5、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支持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5.1根据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输入或记

11、录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成表(编辑、格式化)。5.2 根据需要,学会用电子表格的公式与函数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和处理。5.3 能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或发现规律。5.4 学会使用电子表格的图表功能,直观地呈现统计结果或研究结论,增强研究结论结果的说服力。6、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设计、制作并发布多媒体作品6.1能根据内容的特点和信息表达的需要,确定表达意图和作品风格,选择适合的素材和信息表现形式,并对制作过程进行规划。6.2 能根据表达的需要,综合考虑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的素材的优缺点和适用性,选择合适的素材并形成组合方

12、案;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采集必要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6.3 学会运用合适的软件和工具(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动画制作软件、图像加工软件、简单的音频和视频处理软件)对原始素材进行初步的编辑、加工6.4 使用自己熟悉的多媒体制作软件,集成各类素材,制作多媒体作品。6.5 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6.6 能讨论形成多媒体作品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多媒体作品及其制作过程进行评价并对作品进行有效的优化以增强表现力;能比较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电脑作品与传统制作过程和传统作品的异同。6.7 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提出可能的技术改

13、进建议,形成技术创新意识。7、通过网站设计与制作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7.1 结合自己使用网站的经验,比较网站与其他多媒体作品在信息表达与发布方面的异同,比较网站和网页的关系,了解网站的基本结构。7.2 学会根据学习或社会交往的需要,设计学习支持网站或其他主题网站,学会合理规划网站的内容栏目和必要的交互功能。7.3学会使用合适的网站制作工具制作网站,尝试使用常用网站制作技巧支持课程学习、合作研究或健康的社会交往,例如,利用表格对网页进行布局,了解和使用导航功能,设置超链接,初步了解(如,能看懂简单标识)超文本标志语言(Html)的作用。7.4在使用网站及相关现代通信技术开展学习和交往

14、的过程中,能认识到网络影响的两面性,讨论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行为规范的意义,在活动中表现出健康、负责和符合网络礼仪的行为。能讨论分析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学会必要的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方法。8、设计和制作机器人,以机器人为载体,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本部分为选修内容,分小学阶段未开设机器人选修课和已经开设有关课程两种情况分别做要求。)小学阶段未开设机器人选修课小学阶段已经开设机器人选修课8.1了解简易机器人的基本构造;说出各类传感器(如声音、光敏、红外、温度、触摸)的功能及其对人类功能的模拟。能描述机器人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如通过传感器搜集信息、通过程序来判断处理信息、控制外

15、部动作等。8.2研究和了解现代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讨论机器人与人类在解决相关问题上的优缺点,例如,机器人对复杂情况的反应;机器人可以完成哪些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等。8.3学会根据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需要,设计、动手制作或组装简单的实物机器人(如:机器人导盲、迎宾、灭火、踢足球、走迷宫等),初步学会将编制好的控制程序导出到实物机器人,运行机器人并对机器人及其控制程序做出必要的调试和修改。或使用简单易学的程序语言(如LOGO)编制简单的程序控制机器人做出简单动作或解决简单问题。8.4在不具备实物机器人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机器人仿真环境来模拟机器人的运动和调试使用流程图编制的简单的控制程序;感受利用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8.1在制作和操纵简单机器人的基础上,探究机器人的机械装置、电子装置,了解计算机程序控制机器人做出各种动作的简单流程,体验机器人对信息技术多个门类的综合运用。8.2通过使用和剖析一段机器人(仿真)程序,感知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了解“确定算法-编程实现”这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8.3通过剖析机器人教学平台中的程序实例,理解程序的基本结构。8.4学会使用一种机器人编程控制软件编制小编程,在仿真环境中运行或导出到实物机器人中运行程序,观察计算机运行程序的结果。根据运行结果对程序进行必要的修改和优化。8.5开展机器人创意实践活动,学会搭建实物机器人(不具备实物机器人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