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校本教研-推进课程改革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66909192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施校本教研-推进课程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实施校本教研-推进课程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实施校本教研-推进课程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实施校本教研-推进课程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实施校本教研-推进课程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施校本教研-推进课程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校本教研-推进课程改革(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日 期:_实施校本教研,推动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发以来,素质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面临的问题也很多。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而现实是我们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怎么样提高教师的素质呢?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教研,全面提高教师水平是关键。所以,从推动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但从目前来看,大批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而且原有的以教材培训为主的培训方式并不能解决教师使用新教材时每天遇到的现实问题。广大教师需要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深刻理解新课程的要求,

2、不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专业水平。所以,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是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的战略选择。 一、校本教研的意义与优势(一)校本教研有利于激发学校自主发展的意识和实施新课程的责任感。新课程要求学校除开齐开足国家和地方课程外,要根据当地的教育资源、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等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校丰富、补充国家课程,这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责任。但是,长期以来,学校习惯了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教学进度,甚至课时计划都是由上级安排的。所以,新课程实施以后,学校普遍感到既缺乏实施课程管理的意识和责任感,也缺乏课程管理和实施的能力。大力推进校

3、本教研,通过制度约束和激励机制,转变学校在课程实施中的被动状态,能激发起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促使其谋求特色发展,从而提高学校课程管理和实施的能力。(二)有利于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是新课程能否有效实施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向教师要质量,很少思考怎样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不少老师靠向学生、家长加压力,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做大量的习题来“拼”成绩,也很少甚至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的教学。同时,由于没有一定的学习、研讨保障机制,就是教师有学习、提高的愿望,也得不到相应的支持。大力推进校本教研,首先通过制度建设使教师的学习和研究在学校取得合适

4、的地位,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研究的机会。校本教研制度的价值在于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每节课,重视教师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变革,帮助教师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现实问题,保证教师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学习、自我反思和合作研究,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三)有利于中、小学校内部和校际合作教学研究机制的建立。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以解决学校新的课堂实施和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为根本出发点,首先强调建立、完善校内教研组织(备课组、教研组),加强校内教师间的研究和交流。另外,对一些教师人数较少、学校内部教学研究难以开展的学科或教学改革中的重点、焦点、共性问题,通过区域教研网

5、络,形成学校间、学区(片)教师间开展教学研究的保障机制,解决每一个学校、每个教师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保障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四)有利于各级教研机构建设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校本教研一方面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另一方面要求各级教研机构要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教研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在加强教研队伍建设的同时,要求教研人员深入课堂,与教师共同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教研机制,形成区域互动、合作交流、民主开放的教学研究氛围,提高教研机构教学研究的水平。(五)有利于缩小不同地域、学校间的差异,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校

6、本教研强调整体谋划,区域推进。这样,首先增加了教育行政部门对所有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的关注;另一方面,通过分类指导,政策扶持、人力资源支持等,缩小本地区学校间的差距。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教育、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二、校本教研需要行政推动(一)强化行政推动的作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以县(市、区)为单位区域推进,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此项工作作为推进新课程不断深化的重要举措,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评估结合在一起,纳入常规教学管理。在教研制度重建、学区规划、部门协调、资源统筹、过程监控及督导评估等方面发挥组织、指导和管理作用。(二)建立适应本地需要的推进校本教研的运行

7、机制。 要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不均衡状况,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地区和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要特别关注农村学校,通过定点联系、指导教研组活动的机制,形成以学区(片)为基地的农村联片教研网络,推进广大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同时,鼓励和组织城镇中小学校和优秀教师为农村中小学校教师提供帮助,使每一位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得到提高,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有效实施新课程。(三)加强教研机构能力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教学研究机构的建设和工作的指导,提高教研机构教学研究的能力和服务基层的能力。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在落实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对教学研究机构在编制、经费、政

8、策、工作条件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把教研机构建设成当地的教学研究中心、课程研究中心和教学资源经验交流中心。(四)加强本地化专业队伍建设。要严格本县(市、区)教研人员的任职条件,不断提高在职教研人员的专业素养;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员队伍,积极培养、选拔、聘请优秀教师为兼职教研员;县(市、区)要成立学科教研组,改变“一人教研”的现状,健全学区(片)、学校教学研究组织,学区(片)要建立学科教研组,学校要建立教研组和备课组(办学规模较小的小学,可只设教研组);要明确教研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职责要求,充分发挥他们在校本教研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式、经验总结、成果推广等方面的组织、引领作用。三、加强

9、教研队伍建设(一)各级教研部门要在校本教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各级教研机构在多年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教研部门必须找到自己的位置。过去教研部门形成的自上而下的教学指导与管理,重视教学质量的考查与测评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我国过去实行的统一课程计划的原因。新课程的课程计划则是弹性的,课程管理由国家统一管理变为三级管理,鼓励学校以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所以,各级教研部门必须转变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实现重心下移、阵地前移。(二)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增强教研人员为基层服务的能力。教研队伍

10、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严格任职条件,健全教研员队伍。省、市、县教研部门要严格教研人员的任职条件,配齐教研员队伍。二是提高教研员的业务水平。新形势要求教研员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习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较高的研究素养和能力,以及符合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管理组织能力,特别是要具有较高的研究素养与能力。首先,教研人员要具备研究者的风范;其次,要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第三,在教研工作中能上得讲台,善于发现、提出、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教研部门要对现有教研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对不能胜任教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令其挂职到学校锻炼或另行安排其他工作。(三)各级教研人员

11、要转变角色,成为新课程实施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者、合作者。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教研员往往是教学的指导者和鉴定者。面对新课程,教研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实施对自己的挑战,主动和教师共同开展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探索在教学中全面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要深入课堂,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面对面地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敢、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引领作用,于现身“说法”,做既能说课评课,又能拿粉笔上课的教研员,发挥在校本教研中的专业引领能力。(四)与教师合作,开展主题研究。教研人员要利用信息、资源较多,专业水平、组织

12、协调能力较强的优势,依托学科中心组、学区(片)、学校教研组等,进行新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共性问题的专题研究。要注意从教师教学实践中发现、生成研究主题;通过理论学习、经验总结和反思,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认识和策略;选择典型教材内容,进行课例研究,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研讨,检验认识和策略的科学性、有效性,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提升认识,研究改进方案;再次进行跟进研究。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把主题研究的过程作为培养本地化专业队伍的平台。四、完善、创新学校教研制度和教研活动(一)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把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纳入制度化轨道。校本教研要长期健康开展下

13、去,既要依靠思想认识的发动,也要靠必要的制度规范和保障。校本教研制度体系的构建,必须体现以“教师为本”,目的在于指导、服务与保障教师的教学工作,确立一种新的教学研究秩序。其主要内容包括:1.组织领导机制:(1)学校领导领导教研制度。要明确校长是学校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校长及领导成员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要分包学科或课题、听课评课、参加活动、指导教研,并帮助教师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2)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学校教务处是校本教研工作的具体责任部门,教务主任是主要责任人。学校要制定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教研的计划、时间、地点、人员、内容、效果、评价等做出明确的规

14、定,并由教务处具体落实、检查,以保证教研效果。(3)教研组管理制度。要科学设置教研组、建立校际间教研协作组、明确教研组长的地位和职责、制定详细的工作任务要求,建立一种促进学校、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目前,重要的是要改革教研组设置办法,既按学科设置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又交叉设置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等适应新课程的综合教研组,以及跨校教研协作组,以加强学校、教师、学科之间的沟通或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校、学科本位的倾向。2.教师教学研究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的根本,主要应包括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备课制度、上课制度、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学生辅导制度、学生

15、评价与考试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等。 3.课题规划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对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在本校有代表性的,且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确立课题进行研究。要制订包括课题规划、立项、开题、研究、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档案管理等内容在内的管理制度,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要关注解决学校层面问题的课题,改变过去只关注教师科研论文和“大”科研课题的现象。4.学校内部教研的交流制度。这方面的制度主要应有集体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带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示范课公开课展示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制度等。5.学校内部教研的服务制度。包括专业支持、校本培训、经费、信息、物资等多方面的服务保障。6.学校内部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实施校本教研,要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比如教师校本教研评价制度、教师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等。(二)聚焦新课程,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和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校本教研的重中之重。对学校课堂教学的研究,我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加强课前研究。首先是加强对课标、教材等文本的研究。从课例研究的实践看,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因为对教材内容、目标理解把握不准。所以,要做好课前的教材研究,实实在在地帮助教师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而不总是课后才发现)。另外,加强教学设计的研究。新课程要实现三维目标,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