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思维与想象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66862154 上传时间:2024-02-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思维与想象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思维与想象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思维与想象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思维与想象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思维与想象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思维与想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思维与想象(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范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心理学讲稿第七章 思维与想象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思维、想象的概念、特征及其类型,了解思维的形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掌握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初步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教学重点:思维的概念和分类,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想象的概念和分类。教学难点:思维的特征和分类。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练习课时:5具体内容:思维是一种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问题。思维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人的重要的本质特征。思维使我们能够以抽象的运作方式去处理外在世界,并且带来这个世界天翻地覆的变化。关于思维的研究导致了认知心理学的

2、产生,也导致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认知科学的产生。本章将阐述以下问题:一、思维的概述二、思维的形式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三、想象的概述四、思维的品质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和感觉、知觉、记忆一样,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属性和外在联系,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思维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记忆中介作用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地反映,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属于理性认识阶段,因此思维是更复杂、更高级的认

3、识活动。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二)思维的特征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 间接性思维和感知觉不同, 它总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事物的媒介作用来对客观事物作出非直接的反映,因此,具有间接性。例如,闻到饭菜香味,推断妈妈在厨房、根据手边的各种资料推测火星上的状况。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了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的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来的预测。2. 概括性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以认识, 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例如,把轮船、飞机、自行车、小汽车等一类事物概括为交通工

4、具,使人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对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性,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和深度。所谓概括的反映是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其个别特征,而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在原始思维和幼儿的思维中,可以看到概括水平很低的具体思维。随着思维的发展,逐渐出现较高水平的概括。从不同形状的枣树都可以叫做枣树,到把枣树、杨柳、海棠等等都叫做树;以后更把树和花、草等一并叫做植物,这是不同水平的概括。概括性的水平反映着思维的水平,概括的水平越高,人就能深入地反映事物的内部的本质特征。思维的概括是借助于词,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如果没有一定物质形式的词(说出的、听到的或看到的),那么,由个别事物概括出来的一

5、般的东西,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依靠。正是由于思维的概括的、间接的性质,通过思维,人就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种种事物或事物的属性,也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进程。二、思维的过程(略)思维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操作实现的,这些思维操作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心智操作过程,它贯穿于整个思维活动中,其他思维的心智操作都是由其派生出来的,都以分析与综合为基础。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6、任何思维过程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这是由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通过分析可以了解事物的结构、特征和属性,可以分出表面特征和本质特征,使认识深化;可以分出课题的情境、条件和任务,便于解决思维问题。通过综合,人们可以完整地、全面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如果只有分析,思维是支离破碎的;如果只有综合,思维则是一种源于表面的笼统模糊的认识活动。二者的理想关系是在综合的前提下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可见,思维活动总是循着综合分析再综合再分析而不断前进的,随着分析和综合的不断转化,人对事物认识的层次也不断深入。(二)比较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

7、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实质上是一种更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从众多选择中找出一个,做出恰当的判断。根据比较对象不同,可分为同类事物的比较和不同类事物的比较。前者有利于把对象的本质与非本质特征区分出来。后者是指相似、相近或相关事物的比较,使得相比对象的本质特征更加明确,而且还能确切地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分析综合是比较的基础,比较又是抽象概括的必要前提。分类必须有一定的标准,即必须根据对象的某种属性或关系来进行分类。客观上,事物有多种属性,有多种联系,因而分类的标准也是多方面的。主观上,由于思维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

8、不同,人们对分类标准的掌握也有差异。(三)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可以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前者指在感觉、知觉和表象水平上的概括,后者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三、思维的种类(一)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1.直觉动作思维 指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也称实践思维。3岁前的幼儿只能在动作中思考。聋哑人靠手势与摆弄对象的动作进行交往,也属

9、于动作思维。成人有时也出现动作思维,但成人的动作思维是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并在整个动作思维中由词进行调节和控制,与没有完全掌握语言的幼儿的动作思维不同。动作思维是人与高等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思维形式,但是人的动作思维与动物的动作思维有本质的区别。2.具体形象思维 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3-7岁的学龄前儿童主要的思维形式是这种形象思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形象思维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正常成人虽然以概念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形象思维,特别是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鲜明生动的形象或表象有助于思维过程的顺利进行。3.抽象逻辑思维 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

10、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借助于语词、符号来思考的。科学家进行科学推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都需要运用抽象逻辑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人们通过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它使我们的思维摆脱了动作与具体的形象,因而是抽象的。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先出现动作思维(1岁左右),后出现形象思维(3岁左右),抽象逻辑思维最后出现(6、7岁左右)。但是在正常成年人身上,上述三种思维往往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只单独使用一种思维来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极为罕见的,但成人中哪一种思维占优势却并不表明思维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作家、诗人、艺术家、设计师主要运用的是形象思维,但他们

11、的思维发展水平并不亚于主要运用抽象思维的哲学家和数学家。所以人的每一种思维都可以得到高度的发展,都可能对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二)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可以划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是求同。只有当问题存在着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时,才会有聚合思维。聚合思维也称集中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

12、思维活动。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这种思维是无一定方向和范围,不墨守成规,不传统方法,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思维的流畅性(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变通性(思维灵活、能随机应变)和独特性(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的、新颖的见解)是发散思维的三个主要特点。(三)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常规思维,又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如学生运用己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这种思维创造性水平低,对原有知识不需要进行明显的改组,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这种思维往往缺乏新颖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

13、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它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像等。四、思维的生理机制研究表明,思维是整个大脑参与活动的结果。第二节 思维的形式无论分析、综合还是抽象、概括过程,总是表现为一定的思维形式,并体现在具体的思维活动中。一般认为,概念、判断、推理是基本的思维形式。一、概念(一)概念的心理学定义概念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用词来标志的,它包括在每个概念下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共同的属性或特性。如果没有词,概念就不可能存在。但概念

14、并不等于词,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概念赋予词以一定的意义和内容。但是,概念是心理现象,词是概念的物质标志,两者不能混淆。不同的词可代表同一概念;同一词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有些词甚至不表示概念,只表示关系或联系,因此我们不能将心理现象和物质现象等同起来。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二)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并且经历了不同水平的概括和抽象阶段,概念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才有了今天的关于太阳系和宇宙的概念。今后还将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及宇宙空间

15、研究的发展,而不断修正和丰富。概念的形成经历着不同水平的概括和抽象阶段。从个人的角度看,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学会概念的过程,也就是概念掌握的过程,即把具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归在一组,把有不同特征的东西放在不同组别之中,再把这些组和不同的名称联系起来的过程。(三)在教学条件下对概念的掌握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概念的掌握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即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心理学通常以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将概念分成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它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特性,而忽略了本质特性。科学概念也叫明确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假设和检验

16、逐渐形成的,对于个人则主要是在学习条件下获得的。因此,科学概念的确切内涵可以用言语进行科学的解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有:1.过去经验对科学概念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两者内涵一致时,会促进。2.提供概念所包括的事物的变式,对概念的形成也有显著的影响。不充分或不正确的变式,会引起缩小概念或扩大概念的错误。3.用准确的言语揭露事物的本质,给概念下定义有助于掌握科学概念。感性材料的丰富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有助于深入地掌握概念。二、判断与推理(略)概念、判断和推理这几个思维形式是互相联系的。概念的形成往往要通过一定的判断推理过程,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概念之间的联系关系,而判断的获得通常需要推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