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得真才能学得实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6685610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得真才能学得实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得真才能学得实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得真才能学得实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得真才能学得实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得真才能学得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得真才能学得实(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得实,才能学得真观评薛法根天鹅的故事的课堂教学 李健 前不久, 薛法根老师在我班执教天鹅的故事,展示了语文教学的完整过程:(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临摹仿写;(2)再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3)赏读课文,感悟文中的感人场景;(4)引导质疑,深化理解课文。整个教学过程,薛老师扎实训练,耐心引导,不张扬。朴实、扎实,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本文侧重其中的(1)(2)(4)教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一、课堂预习,教的是学法。课堂预习,薛老师提出:(1)认真读课文,大声读课文,读得能让耳朵听见自己的读书声,不认识的生字看看生字表,将带有生字的词语划下来;(2)读会生字后,用仿影的方法临摹,记住生字

2、的写法。这两项预习要求所透露的教育理念是,让学生在具体可行的“读写”的学习实践中获得读写能力。预习(1)要求“认真读课文”。但怎样才能“认真”,如何才算“认真”?薛老师的方法是“大声读”“看生字表”“划下来”。看学生“大声读”课文可以知道,这是眼睛、嘴巴、耳朵多个感官同时参与“看”“读”“听”“想”作用的相互协调配合的实践活动,“大声读”课文利于记忆积累语言。中国有个成语叫“声情并茂”,“声”字在前“情”字在后,说的就是“以声传情”的规律。所以,大声朗读是小学生学习语言,内化语言,形成语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其次,薛老师还要求学生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就“看看生字表,并划下来”。这“看一看”生

3、字表,实质是在“认读”生字,那划一划生字,是要强化对生字的关注度。预习(2)要求“记住生字的写法”。这项任务显然比“认读”生字的要求高些。薛老师提醒学生用“仿影的方法”去“临摹”,并且还对学生“仿影临摹”的字样进行评点,不仅使学生更扎实地学写生字,并且在点评得了知识和乐趣,这个过程具体生动,“生字的写法”自然容易记住。相比之下,我平时的预习教学就做得“虚空软弱”。虽然时常布置预习作业一二三,似有作业要求但没有学习措施,学生不知道如何做,预习状态虚空着。原因在于我的潜意识,认为预习仅是学生“自选”动作,属于软性任务,不能硬要求,只要有部分学生完成,能在上课时“配合”我的教学就行。 这么看来,薛老

4、师的预习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学”,而我的预习教学着眼于教师的“教”。性质是不一样的 。二、概括内容,着眼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怎样概括文章内容呢?薛老师的教学设计是:(1)默读课文,用心想,文章写了天鹅怎样的一个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2)同桌交流,用1、2句话说一说故事内容。(3)交流点评,要求内容清晰,语言简洁,用词正确。深入地看薛老师实施的“读想”“交流”“点评”三步教学,可知每一步目标侧重点各不相同。(1)的目标是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感知的要点确定为“起因、经过、结果”。使学生“读想”课文有了具体的方向;(2)的目标是把理解的故事内容“用1、2句话”与同桌交流。这里的要求似乎要放

5、低了些,然,这绝不是薛老师的粗心。因为“读想”过文章的学生,理解课文已不成为难点,难的是如何表达各自的“理解”。薛老师笼统地从形式上提出了“用1、2句话说一说故事内容”的要求,恰是“以学定教”的思想体现。(3)的目标是通过交流点评,兼顾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做到“内容清晰,语言简洁,用词正确。”这个目标似乎难以实现,但看看“交流点评”这个教学形式,便可知此举恰是语文老师的“该出手就出手”的时候,依据学生的交流发言,教师顺势而为,时而引导时而点拨时而指正,减低将“理解”到“表达”的难度,训练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上述教学过程,(1)是“读想”行为,思维比较自由松散;(2)是“交流”阶段,因着交流的对

6、象和范围,学生的语言比较随意;(1)(2)为(3)的“交流点评”提供了基础内容,学生的语言水平要在教师的作用下得以提高了。薛老师在教学的第(3)阶段是怎么做的呢? 薛:概括地说,天鹅们为什么要找食物呢?生1:有一群天鹅正好遇到寒流,湖面也结冰了。他们找不到食物。薛:这里的两句话可以缩成一句话,先找到几个关键词,再将词语连结成一句话。生1(想了一想):寒流使湖面结冰,一群天鹅找不到食物了。薛(追问):还可以删去几个词语!生1:湖面结冰,一群天鹅找不到食物了。(薛老师请学生到黑板上写下这句话。全体学生齐读后开始点评,“结冰”一词里包含了“遇到寒流”的意思,“他们”指的就是“一群天鹅”,所以可以删去

7、。)薛:简单地说,天鹅们怎样找食物?生2:“老天鹅把冰弄破了,接着百来只天鹅也用身体撞击冰面,终于找到了食物。”薛:这句子中有一个动词不很准确,可以换一换。请与同桌讨论讨论,找到这个不准确的动词,再想想换上什么动词。(有几组同桌先后提出可以将“弄破”一词换成“砸坏“敲碎”“撞破”。薛老师请同学们一一地将这些“动词”演示成动作,体验了词义。最后认为“撞”字最为精确,表现出老天鹅奋不顾身的形象。)薛:概括文章内容,准确使用动词很重要,但人物形象描写也很重要。“老天鹅”“百来只天鹅”在故事过程中是怎样的形象?(学生们又低头读故事了,认真寻找“老天鹅”“百来只天鹅”的形象特点。稍顷)生3、4、5(接二

8、连三):“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击破冰面。后来百来只天鹅一起用身体撞击冰面,终于找到了食物。”薛(笑着):对,但是不准确!生6:“老天鹅带头用身体撞破冰面后,百来只天鹅跟上奋力用身体撞击冰面,食物终于找到了!”学生话音刚落,薛老师立即“好”字出口,夸奖这“带”字用得特别好,表明百来只天鹅是在老天鹅的感召下破冰找食的事实,把一只天鹅和一群天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动态的壮观,说出了课文最重要的内容。(薛老师再次请学生到黑板上写下第二句话。全体同学朗读。)薛:现在可以前后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故事的内容了。这段教学细节,折射出薛老师语文教学中“表达重于理解”的理念。在薛老师看来,“理解”是心理认知认为,属

9、于“知道”“懂得”的东西,是说给自己听的内容。而把“理解”到的变为“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一定是要明晰的准确的。所以,他不仅在目标设计时就提出“内容清晰,语言简洁,用词正确”的要求,更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地落实到词语语句的点评。相比之下,我平时的教学就做的很空洞了。表现在目标制订的盲目性和教学操作中的笼统化。让学生概括内容,我提出了任务却没有要求,学生的发言当然要散漫,其时我一般总是泛泛地问:“还有没有更简洁点的?”“谁能说得更好?”学生们听了一头雾水,不知何处简略何为更好。师生之间你来我往纠缠不清,俨然“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讲起”,浪费了时间,也没了情趣。由此看来,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教学

10、的目标和训练“落点”须清楚得像“胸有成竹”一般。三、课堂质疑,教学步骤有序严密。课堂质疑,最为实在的深化课文认识的那一段。薛老师是这样安排的:(1)读完课文,请大家着眼斯捷潘老人的行为提出疑问。(2)比较所提问题的内涵,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3)为薛老师确定“四选一”的题目答案。很显然,(1)的提出,解决“疑从何来”的问题;(2)的提出,解决“什么是问题的核心价值”;(3)的提出,解决“如何突破和认识问题的核心价值”。丝丝入扣,一脉相承。因为问题的指向特别明确,课堂质疑比较顺利。学生读完课文,纷纷提出了很多“为什么”。“为什么老人要悄悄地离开?”“为什么老人把枪挂在墙上,而且再也没有碰

11、过?”“老人离天鹅只有三四十米,为什么没有打天鹅。”“老人那天一无所获,但又写老人现在才觉得天鹅十分可爱?”这些“为什么”,有的局限于老人的动作表象,有的问到了老人思想深处。薛老师在表扬学生的问题意识之后,立即问:想揭开这些“为什么”之谜,该从老人的行为上还是思想感情上去找原因?这“四两拨千斤”的一启发,学生非常一致认为“老人为什么觉得天鹅十分可爱”的问题价值最大。紧接着的是,薛老师请学生“凭感觉”地七嘴八舌说说天鹅的可爱之处。于是各式答案叠出,有说“天鹅的样子本来就可爱”,有说“天鹅很勇敢”,有说“天鹅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此时,薛老师说,“这个问题,老师倒想出四个答案”顺手出示以下四个答案,

12、“请同学们帮我选择其中最准确的某个答案,并说说理由。”薛老师出示的答案是:(1)斯杰潘老人认为人类应该自觉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天鹅更是一群可爱的鸟儿,不能打,(2)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为天鹅群打开生存之门的壮举,使斯杰潘老人深深爱上了它们。(3)斯杰潘老人看到了天鹅在生死关头表现出的无比英勇和团结,具有人类一样的精神和品格,真正发现了天鹅的可爱 。(4)斯杰潘老人从天鹅在危难时表现出来的壮举中,感受到了天鹅身上闪现出的生命光辉。 由于有了可作比较鉴别的内容,学生的思维更趋活跃,他们的回答情况都着眼天鹅的品质和生命光辉,说明思维走入理性。值得称道的是,薛老师并没有直接确认思辩内容的准确答案,他总是说“有道理”“值得我思考”。想来薛老师并不看重思辩结果,重要的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条理性。 相比之下,我也让学生质疑,似乎把话语权给了学生,但学生不知道怎样提问,提出来的问题,我感觉层次不高,却不知道如何引导,于是乎,教学又成为我的独角戏表演。想到我常抱怨学生思维不够灵活、不够深度,不够“配合”,顿觉惭愧。 薛老师常说:“简简单单学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其实,要达到“简单”和“扎实”的统一性,真是不简单呢!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