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573)【精】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11全套教案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1MB
约22页
文档ID:466814300
(573)【精】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11全套教案_第1页
1/22

高中数学教案选修全套【选修1-1教案|全套】目 录目 录 I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第一课时 1.1.1 命题及其关系(一) 1第二课时 1.1.2 命题及其关系(二) 1第一课时 1.2.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 2第二课时  1.2.2充要条件 3第一课时 1.3.1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一) 4第二课时 1.3.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二) 51.4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及其否定 6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7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72.1.2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72.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82.2.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92.2.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一) 102.2.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二) 112.3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 122.3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二) 132.3.2 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一) 142.3.2 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二) 14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 16第一课时 3.1.1导数 的概念(一) 16第二课时 3.1.1 导数 的概念(二) 16第三课时 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17第四课时 导数的四则运算 18第五课时 复合函数的导数 (理科) 19第六课时 导数的计算习题课 20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第一课时 1.1.1 命题及其关系(一)教学要求:了解命题的概念,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教学重点:命题的改写.教学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阅读下列语句,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2)3;(3)3吗?(4)8是24的约数;(5)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6)他是个高个子.二、讲授新课:1. 教学命题的概念:①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 也就是说,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是看它是否符合“是陈述句”和“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 上述6个语句中,(1)(2)(4)(5)(6)是命题.②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true proposition);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false proposition).上述5个命题中,(2)是假命题,其它4个都是真命题.③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是素数,则是奇数;(3)2小于或等于2;(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5);(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7)明天下雨.(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④探究:学生自我举出一些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2. 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①例1中的(2)就是一个“若,则”的命题形式,我们把其中的叫做命题的条件,叫做命题的结论.②试将例1中的命题(6)改写成“若,则”的形式.③例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2)对顶角相等;(3)全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也相等.(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3. 小结:命题概念的理解,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命题改写“若,则”的形式.三、巩固练习:1. 练习:教材 P4 1、2、3       2. 作业:教材P9  第1题第二课时 1.1.2 命题及其关系(二)教学要求:进一步理解命题的概念,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四种命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并判断真假:(1)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2)函数有两个零点.二、讲授新课:1. 教学四种命题的概念:  原命题  逆命题  否命题  逆否命题 若,则 若,则若,则若,则①写出命题“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的逆命题、否命题及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师生共析学生说出答案教师点评)②例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2. 教学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①讨论:例1中命题(2)与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间的关系.②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图:③讨论:例1中三个命题的真假与它们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真假间关系.④结论一: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同真假;结论二: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⑤例2 若,则.(利用结论一来证明)(教师引导学生板书教师点评)3. 小结:四种命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三、巩固练习:1. 练习: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及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1)函数有两个零点;(2)若,则;(3)若,则全为0;(4)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5)相切两圆的连心线经过切点.2. 作业:教材P9页  第2(2)题    P10页  第3(1)题第一课时 1.2.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教学要求: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概念.教学重点: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必要条件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及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1)若,则;(2)若时,则函数的值随的值的增加而增加.二、讲授新课:1. 认识“”与“”:①在上面两个命题中,命题(1)为假命题,命题(2)为真命题. 也就是说,命题(1)中由“”不能得到“”,即;而命题(2)中由“”可以得到“函数的值随的值的增加而增加”,即函数的值随的值的增加而增加.②练习:教材P12  第1题2. 教学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①若,则是的充分条件(sufficient condition),是的必要条件(necessary condition).上述命题(2)中“”是“函数的值随的值的增加而增加”的充分条件,而“函数的值随的值的增加而增加”则是“”的必要条件.②例1:下列“若,则”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是的充分条件?(1)若,则;(2)若,则;(3)若,则为减函数;(4)若为无理数,则为无理数.(5)若,则.(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③练习:P12页  第2题④例2:下列“若,则”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是的必要条件?(1)若,则;(2)若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3)若,则;(4)若,则.(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⑤练习:P12页  第3题⑥例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是6的倍数”是“是2的倍数”的充分条件;(2)“”是“”的必要条件.(学生自练个别回答学生点评)3. 小结: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理解.三、巩固练习:作业:教材P14页   第1、2题第二课时  1.2.2充要条件教学要求:进一步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同时学习充要条件的概念.教学重点: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必要条件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是的什么条件,是的什么条件?(1),;(2),;(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二、讲授新课:1. 教学充要条件:①一般地,如果既有,又有,就记作. 此时,我们说,是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②上述命题中(3)(4)命题都满足,也就是说是的充要条件,当然,也可以说是的充要条件.2. 教学典型例题:①例1:下列命题中,哪些是的充要条件?(1)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函数是偶函数;(3),;(4),.(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②练习教材P14  练习第1、2题③探究:请同学们自己举出一些是的充要条件的命题来.④例2:已知:的半径为,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为. 求证:是直线与相切的充要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板书教师点评)3. 小结: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三、巩固练习:1. 从“”、“”与“”中选出适当的符号填空:(1)  ;      (2)  ;(3)  ; (4)  .2.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是“”的充分条件;(2)“”是“”的必要条件;(3)“”是“”的充要条件;(4)“是无理数”是“是无理数”的充分不必要条件;(5)“”是“”的充分条件.3. 作业:教材P14页  习题第3、4题第一课时 1.3.1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一)教学要求:通过教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并能正确表述这“”、“”、这些新命题.教学难点:简洁、准确地表述新命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讨论: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1)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2. 发现:命题(3)是由命题(1)(2)使用联结词“且”联结得到的新命题.二、讲授新课:1. 教学命题:①一般地,用联结词“且”把命题和命题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读作“且”.②规定:当,都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③例1:将下列命题用“且”联结成新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1):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正方形的四个角相等;(2):35是15的倍数,:35是7的倍数;(3):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条边的差小于第三边.(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④例2:用逻辑联结词“且”改写下列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1)12是48与60的公约数;(2)1既是奇数,又是素数;(3)2和3都是素数.(学生自练个别回答学生点评)2. 教学命题:①一般地,用联结词“或”把命题和命题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读作“或”.②规定:当,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例如:“”、“27是7或9的倍数”等命题都是的命题.③例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或;(2)方程的判别式大于或等于0;(3)10或15是5的倍数;(4)集合是的子集或是的子集;(5)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或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3. 小结:“”、“”命题的概念及真假 三、巩固练习:1. 练习:教材P20页  练习第1、2题 2. 作业:教材P20页  习题第1、2题.第二课时 1.3.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二)教学要求:通过教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且”、“或”、“非”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逻辑联结词“且”、“或”、“非”的含义,并能正确表述这“”、“”、“”这些新命题.教学难点:简洁、准确地表述新命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分别用“”、“”填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