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气之补中益气汤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66802302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气之补中益气汤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气之补中益气汤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气之补中益气汤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气之补中益气汤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气之补中益气汤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气之补中益气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气之补中益气汤(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气之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术陈, 升柴参草当归身;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组成:黄芪、甘草(炙)各1.5 克、人参(去芦) 0.9 克、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 0.6 克、橘皮(不去白) 0.6 0.9 克、升麻0.6 0.9 克、柴胡 0.6 0.9 克、白术 0.9 克。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补中益

2、气汤,既是常用方,又是代表方。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 脾胃论卷中。从病机来看, 它脾虚气陷, 这个概念是李东垣用升阳举陷治疗脾虚气陷,是他建立的。当然后世的张景岳到张锡纯在他的基础上,都相应制定了一些方,像那个举元煎、升陷汤,一般都承认了补中益气汤是在治疗脾虚气陷上,是一个开创,在甘温除热法方面,治法上也是个开创奠基,这当中他建立的一个“阴火”的理论,很多人很重视在研究,但到现在没有统一。所以学习这个方主要是从病机、治法的角度来理解它, 临床的主治和这个方的组成,直到现在还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阴火”,李东垣的书里“阴火”说的很多,他几本书里到处说到阴火,用它来解释“气虚发热”,一共说了四十

3、多个地方,阴火,肝火也有,胃火也有,肾火也有,他都叫阴火。所以这个方讲的话,重点是在一个它的主治证候一个病机分析,主治、临床运用涉及到哪些方面?它治法里边,升阳举陷这种治法的特点和它运用方法。主证,脾虚气陷证。因为气的功能当中,五大功能,其中有固摄功能,气陷,本质上是一种不固摄,体表,表气不固,气不能固摄自汗,那和这种,比如说气机下陷以后形成那个泄泻,下陷我们升举,体表失固,我们固摄。从力量上、从作用的特点上,实际上和气的五大功能中间一个固摄功能都有联系。那补中益气汤它所主治证候的病机是脾气虚了以后, 侧重在固摄功能方面的降低, 固摄能力大大降低。那固摄哪些东西呢?其实它临床主治涉及到固摄气、

4、血、津液,还包括肾精的精,气、血、津、精、神,以及脏器,这些都涉及到这个方运用的话。所以对于补中益气汤的主治,第一组,必然一组是基础的脾虚见证,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都是一个基础的脾虚见症了。包括面色萎白或萎黄了,这是一组基础的。再加上除了基础脾虚见症之外,它有一种气陷以后反映脏腑下垂,人直立的,它不能固定在一个局部, 涉及到一种气机的固摄力量不够,所以包括像脱肛,包括子宫脱垂。下陷在胃下垂,过去的描述叫脘腹坠胀。至于气陷之后呢?久泻、久痢、崩漏,涉及到这种不能固摄津液,不能固摄血液,那包括这种皮下出血,补中益气汤经常用于气虚不摄血,出现这种皮下出血,现代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

5、,用补中益气汤也是很好的。特别是小儿在这个方面,也有这种脾虚不固,不摄血这个类型。那作为一个补中益气汤证,它可以有气短;可以有自汗,自汗也是一种津液不固;可以有早上起来一阵头昏,眩晕清阳不升。所以它固摄是多个方面的,精神、神志疲乏,神志恍惚,它这种升举固摄,也能固摄心神。所以说脾虚气陷,不能简单看看就是脏腑的下垂,或者像久泻、久痢、崩漏这几样。它是固摄涉及到人体里边的组织的失固以后,不能维持一定部位,以及基础物质气、血、津、精、神多方面的,所以由两部分构成。关于这个气虚发热证, 这是历来讨论比较多的。 李东垣他这种虚火、虚热,把它叫阴火。你要一看呢?“阴火者,心火也 ”这一段,他就联系到心,但

6、是再一翻他那四本书,脾胃论、医学发明、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人们往往以内外伤辨惑论里提到的那一段,这个脾胃论里也有,作为根据。但实际上四本书里,他提阴火,到处都在说阴火,所以直到现在搜集他写阴火的资料越多的话, 越弄不清他说的什么了。 最后人们概括他讲得比较直接点的呢?它是一种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郁遏下焦阳气,化火上攻。所以对这个因为他的引文也不完全统一了,整个里边就是两个意思,最直接来说明的两个意思: 一个是脾虚清阳下陷, 脾湿随之下流,下焦是元气所在的地方,脾湿郁遏下焦阳气,化火上攻,这造成一阵燥热,这种气虚发热。当然根据他谈的,我们现在解释,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脾虚清阳下陷。清阳,那脾虚清

7、阳下陷,是指的脾的清阳,脾虚清阳下陷在下焦, 郁而化热。这提法有点差别, 但都跟脾虚,水湿,脾虚以后,脾湿下流有关。郁遏下焦阳气,这种时候化火上攻,一阵的燥热,这样解释的。在临床上,对气虚发热的描述挺多。 一般来说:上午发热居多,而且还遇劳则发,也就是说活动一下,这类体质病人他不是说劳动强度要很大才发, 而是活动活动,他身上出现一个燥热,而且这类热往往不是以体温升高为特点。中医的很多谈到的发热啊,它是一种燥热,有燥,有的是失润,津不足,血不足,失润产生燥这种也热,你譬如像小建中汤里说的那个发热。而且这种发热,稍微坐一坐、静一静,它就没有了。从发热来说,当然很多参考书上强调手心热为主。而且补中益

8、气汤证这个发热还有一个特点,一有燥热呢,有一定的汗出。汗出,气短,对气和津液的固摄,也力量减弱了。所以通过健脾益气,升举清阳。使下焦化火上攻这类燥热脾湿,升举清阳,脾湿不下流了,这个原因解除了,燥热就可以得到控制,就是这个意思。整个的这类气虚发热,甘温除热,体温应该说不是很高。所以这个方,历来气虚发热是一个大家科研讨论的问题。而甘温除热法,应该说这个方是个代表方。补中益气的临床应用,它这个范围的确很广。从大量病例观察,对于像这个脱肛、 子宫脱垂、胃下垂,这类的确有效, 但服用时间长,服药的时间比较长, 所以在临床上都是前头吃一段时间汤剂以后用丸剂。而且这个方在对于皮下出血、遗精等也用补中益气汤

9、来治疗。从用药来讲,整个这个方,是四君子汤去掉茯苓, 作为一个基础,而用黄芪,在方中比例较大,其它都几分,很少一点。现代一般用补中益气汤,黄芪量越大,固摄力量才好。但黄芪固摄也要区分,譬如说整个补益剂补气这类方剂,共同特点用量宜小不宜大。 补气用药大多偏温,这是总体的补气上这个特点来说。它和补阴和补血有一定差别。因为这也体现一种少火生气的特点。你补气不宜量大,而且这类病程较缓,不可能急于求成。黄芪跟人参用法不同, 都能补脾肺之气,黄芪有比较明显的一种固摄作用。 黄芪还有很多方面,它可以治水肿,它固摄反映在譬如疮疡,病程长,它可以托里排脓,托里,往外托,它实际上还是一种固摄。用于固摄,用量比例较

10、大。四君子汤加黄芪去茯苓,这一组,黄芪、人参、白术、甘草,这一组它相当于益气,黄芪用量比例偏大,增加固摄作用。然后其中的陈皮、当归,陈皮是起到一个舒展气机,理气又能化湿。当归,结合到气血兼顾,它能够养血,因为气虚到一定程度,血肯定也不足。既能养血,又能活血。陈皮、当归的应用使整个方剂,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这一组补气,也可以补而不滞,能够补而不滞。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这升麻、柴胡一配,它就直接就一起升举。他配起左归、右归来也是这样,功专某一方面,或者纯补。这个补中益气汤当归、陈皮进去以后补而不滞,气血兼顾是比较好的,它适合于服用时间长,而且用量也不大。升麻、柴胡,体现出肝脾气机的升举,保证在益气基础上这种升举作用,而且用量小,能够升发清阳,升发肝的清阳、脾的清阳,升发清阳。所以整个这个方,八个药,是益气升陷相结合。再用当归和陈皮,理气和血,照顾比较全面,就成为一个名方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