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文情辛酸:嵇康的赠答诗分析(一)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66730519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文情辛酸:嵇康的赠答诗分析(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临文情辛酸:嵇康的赠答诗分析(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临文情辛酸:嵇康的赠答诗分析(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临文情辛酸:嵇康的赠答诗分析(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临文情辛酸:嵇康的赠答诗分析(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文情辛酸:嵇康的赠答诗分析(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文情辛酸:嵇康的赠答诗分析(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文情辛酸:嵇康的赠答诗分析(一)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依据社会学的系统理论,对于嵇康与其兄弟朋友间的赠答诗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认为,这些赠答诗开拓了自东汉以来赠答诗的社交特色、儒家传统礼法的要求,和社会系统间相互沟通的特殊关系。同时,也为太康年间赠答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行文范式。可以说,嵇康的赠答诗在中古诗歌史上, 尤其是在赠答诗歌的历史上,具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关键词:嵇康;赠答诗;沟通嵇康(公元 223262 年),字叔夜, “竹林七贤 ”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阮籍并称为 “嵇阮 ”,是正始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其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1P21尤为后人所称道。钟嵘在诗品 卷中言嵇康文 “颇似魏文

2、 ”2、“叔夜 幽愤 ,斯皆五言之警策也 ” 3嵇康诗 “多抒感愤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八)明王士祯曾说: “手挥五弦,目送归鸿 ,妙在象外 ” (古夫子听杂录)明人陆时雍认为嵇诗太直白, “嵇阮多才,然嵇诗一举殆尽。 ”(诗镜总论)4学人常以阮籍与嵇康相比较, 叶适曾说:“观康上不屈于钟会,肯卖魏而附晋乎?世俗但以迹之近似者取之,概以为 嵇阮 ,我每为之太息也。 ”(石林诗话)又说竹林七贤 “唯嵇叔夜似真不屈于晋者。 阮籍不肯为东平相,而为晋文帝从事中郎,后卒为公卿作劝进表,若论于嵇康前,自应杖死 ”(避暑录话)“嵇文近汉孔融,析理绵密,阮所不逮;阮文近汉祢衡, 托体高健,嵇所不及,此其

3、相异之点也。 ”5其实,论文,阮籍不及嵇康缜密,而论诗呢,嵇康稍逊于阮遥深。总体而言,他们诗文中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6嵇康的诗作不多,仅存 50 多首,常为人称道的是幽愤诗 ,但是幽愤诗只能反映其价值取向的某些方面,而其赠答诗却可以全面而深刻地揭示嵇康的思想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并且可以对其死因作进一步探讨 ,以弥补学术界研究的空白。一、深情寄灵岳赠诗念旧游嵇康的诗歌素有 “清峻 ”的特点,较典型地反映出正始文学的创作风貌。嵇的诗作不多,但赠答诗却占据将近一半之多,有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五言赠秀才诗、答二郭诗三首、与阮德如诗 等,都是嵇康在

4、隐居山阳时所写的。如何看待这些赠答诗,是我们下一步要深入分析的。提到赠答诗,其渊源是很久远的,我们从现有文献中发现,最早的赠答诗是东汉时期的 客示桓麟诗 7与桓麟的答客诗8,据说这两位是既席而作的,因为社交特色、儒家礼法传统的要求,而具有四言韵语、谦辞恭让、但不乏才思敏捷、应对得当的特点。汉桓帝时期,有秦嘉与其妻徐淑的夫妇赠答诗9,内容侧重于个人间的相思眷恋之情的抒发,其中不仅有礼的规范,更要有情的自然流露,这两类诗作不仅形成赠答诗的滥觞,而且演变为由讲 “礼”到抒 “情”的诗文互赠互答。 这主要反映在 “三曹 ”与“建安七子 ”之间的诗作创作里。 建安以降,乃正始文学,所以嵇康赠答诗的出现不

5、是偶然,而其仍属于形成期的赠答诗。梅家玲在汉魏六朝文学新论中认为“赠答活动,本源自先秦的赋诗风气, 先秦赋诗特重应对之宜, 准确而巧妙的回应,原是答赋时的必需条件;后世答诗,虽非即席而赋,但就赠诗旨意予以适当回复, 却总是一贯通则。 ”10无论诗赋,其表情达意的功效是一致的,而“建安文学 ”的相互赠答诗开创了社会团体间文学创作的新风貌,可认为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赠答诗。而大量创作赠答诗作的要算西晋的陆机、陆云了,他们兄弟间的赠答诗反映出 “西晋寒素文士 儒玄结合,柔顺文明 的人格模式,和 仰齿贵游,好结权门 的社交习尚 ”11具有了文学与政治结合的社会学意义。在建安与太康之间,在文学与政权之外,

6、嵇康的赠答诗具有了特别的意义。我们不妨先从他的赠诗说起, “赠答诗 ”所反映出的, 便不仅是为诗者个别的情志款曲,也是个人自我与社会群体,乃至于文学传统的互动实况;不仅是 “礼尚往来 ”的社会需要, 也是身为文人者的一种存在姿态。 12嵇康生活在曹魏与司马氏争权夺政的黑暗杀伐时代,他是不主张积极从政的,在曹魏集团,他尽管是曹氏的女婿,本可以身居要职,相反,他只为一个徒具空衔的中散大夫,不久他便到靠近河南的太行山支脉的山阳去隐居了。嵇康不但不喜在黑暗的政坛抛头露面,而且非常崇尚庄玄之道,认为 “冲静得自然,荣华安足为 ”(述志诗二首1P25 在山阳,他结识了山涛、阮籍等七人,他们高蹈遁世,啸傲山

7、林,过着优游放旷的生活。这期间,嵇康的哥哥,嵇喜决定入晋当官。人生观的改变破坏了嵇康兄弟间的融洽关系,但当往事一幕幕出现在嵇康的脑海时,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组诗,表达对兄长的思念与喜入军后的想象,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和因人生观不同而分道扬镳的惆怅与感叹。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邕邕和鸣,顾眄俦侣。俛仰慷慨,优游容与。(一) 1P20泳彼长川,言息其浒。陟彼高冈,言刈其楚。嗟我征迈,独行踽踽。仰彼凯风,涕泣如雨。(三) 1P20所亲安在,舍我远迈。弃此荪芷,袭彼萧艾。虽曰幽深,岂无颠沛。言念君子,不遐有害。(六) 1P20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

8、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十四) 1P21-22嵇康这组四言赠嵇喜的诗歌共十八首, 也可以认为是一首诗共十八章,清沈德潜认为该诗 “首章赠入军,以下皆相思之词。 ”13沈的认识太过概括,如果细分析,则主要可分为四个层次:先从嵇康对自己与兄长在昔日那 “优游容与 ”、“啸侣命俦 ”的美好回忆说起, 接着从第三首笔锋一转,兄弟道别,兄长从军独行,自然 “涕泣如雨 ”、“寤言永思 ”;兄喜终于走了,消失于嵇康的视线,第六首却勾起他更深的思念,一句 “所亲安在 ”情深意重,接着就是对喜远行后的想象, “君子 ”、 “友”等称谓是敬称,也是

9、不舍与挂念的表现,尽管 “徒恨永离 ”,也祝愿可以 “凌厉中原,顾盻生姿 ”;第十四首嵇康的思绪再次转向, 劝说兄长 “人生寿促 ”,要珍重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无忧无虑地生活,就不要以出仕为要务,而应该去过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的生活。嵇康说他自己就是 “琴诗自乐 ”、“怡志养神 ”,可是如果没有兄长与其分享,生命中会有缺憾, 自己只能 “含道独往 ”。嵇康在赠喜的诗中, 谦辞的运用,委婉的劝说,融理于情,追昔款款,念往深深,充分表达了兄弟深情却又不得不因 “流俗难悟, 逐物不还 ”而“纵心无悔 ”的分别。 嵇康还有五言赠秀才诗一首,是对前十八首的总结性创作,如下 :双鸾

10、匿景曜,戢翼太山崖。抗首漱朝露,晞阳振羽仪。长鸣戏云中,时下息兰池。自谓绝尘埃,终始永不亏。何意世多艰,虞人来我维。云网塞四区,高罗正参差。奋迅势不便,六翮无所施。隐姿就长缨,卒为时所羁。单雄翩独逝,哀吟伤生离。徘徊恋俦侣,慷慨高山陂。鸟尽良弓藏,谋极身必危。吉凶虽在己,世路多崄巇。安得反初服,抱玉宝六奇。逍遥游太清,携手长相随。 1P19梅家玲认为 “赠答诗 ”不但兼具了 “自我呈现 ”与“社会活动 ”的双重性质,亦使诗作本身成为诗人 “自我 ”和其所处之 “社会 ”进行对话、交融的场域。14无论赠诗,还是答诗,都具有从面对面的即席而作到跨越时空而存在的意义,这样诗人的缺席使得诗作本身具有了

11、存在的社会意义。诗人此时处于隐性的地位, 是存在于被赠者的脑海里的, 不仅赠诗如此,答诗也是这样,当诗作本身成为“场域 ”时,就具有了沟通的社会意义。那么,作为特定一方的嵇喜又是怎么回答的呢?这位在晋朝为扬州刺史的嵇喜,曾作答嵇康诗四首15表打出自己的人生理想,我们看其中两首:君子体变通,否泰非常理。当流则蚁行,时逝则鹊起。达者鉴通机,盛衰为表里。列仙狥生命,松乔安足齿。纵躯任世度,至人不私已。(二)达人与物化,无俗不可安。都邑可优游,何必綮山原。孔父策良驷,不云世路难。(三)嵇喜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尽管他也怀念昔日与嵇康在一起的生活是何等逍遥, “逍遥步兰渚,感物怀故人 ”,但是终究是 “时至忽蝉蜕,变化无常端 ”(一)人生的信念对嵇喜来说是不能固守的,或者说他本来就不愿随嵇康去过 “游心大象 ”、“长啸清原 ”的生活。机会一到,他就迫不及待地出山了, 好一句 “都邑可优游, 何必綮山原 ”,可想嵇康看到此诗的心情了,但毕竟是兄长写的,嵇康没有气愤到与其绝交的地步,或因为嵇喜与山涛的性质不同吧,毕竟没有推荐自己去做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