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体和公共之间追寻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66677952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个体和公共之间追寻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在个体和公共之间追寻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在个体和公共之间追寻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在个体和公共之间追寻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在个体和公共之间追寻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个体和公共之间追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个体和公共之间追寻(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个体和公共之间追寻 内容摘要:乔治奥威尔的小说上来透口气是作者前、后期创作的过渡。小说围绕着日常和例外、胖子和瘦子、现在和过去、名字和自我这四对关系来组织情节,巧妙展现了个体和公共世界间的冲突,表示了主人公保灵寻求独立的主体性,和这一追寻破灭的悲怆心情。这部小说既脱离了奥威尔早期创作只重视刻画孤独个体的沉闷,又没有后期作品偏重展现公共世界的残酷,忽略个体丰富性的政论风格,因此是奥威尔小说艺术的成熟之作。关键词:乔治奥威尔上来透口气个体公共奥威尔(GeorgeOrwell)的创作分为30年代和40年代两个时期,上来透口气(ComingUpForAir)写于1938年,发表于1939年,是作者前

2、后期创作的过渡。欧文豪(IrvingHowe)十分推崇奥威尔的动物农场(AnimalFarm)和1984(NineteenEightyFour),对这部作品却评价甚低,说它“无关紧要”,甚至由此认为奥威尔“不具有一位真正的小说家的发明性”(qtd.inMeyers,GeorgeOrwell:TheCriticalHeritage160)。然而,细读之下不难发觉,欧文豪所言并非事实。假如说奥威尔的前期作品是表现个体的孤苦求索,艺术上过于沉闷,以后两部作品是揭露公共世界的残酷性,偏废了个体的丰富性,那么正是在这部过渡性的小说上来透口气里,奥威尔既重视表现个人的内在意识,又恰如其分地展现公共世界对个

3、体的压迫。而且,小说巧妙地把个体和公共世界间的冲突编织在几组对立关系之中,表现出了奥威尔精湛的叙事才能。下文将经过分析小说中隐藏的四对关系,来探讨奥威尔是怎样展现当代世界里主体失落这一专题的。一、日常和例外上来透口气讲述了主人公乔治保灵(GeorgeBowling)在二战前夕返回故乡,寻求田园诗般的童年时光的经历。保灵是一位中年的、中产阶级的保险企业代表,有两个野牛般的孩子,一个爱唠叨的、没有活力的妻子。她自己则工作缠身,正在发胖变老,对婚姻不满,对异性缺乏吸引力。在奥威尔的六部小说中,保灵是唯一一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全部处于社会平均水平,走在人群中不会被她人所注意的主人公。她淹没在社会洪流中

4、,跟公共世界是合一的。然而,小说一开头就给这个不为人注意的主人公安排了一系列例外。小说开始的这一天是保灵不用工作的一天。这个例外使她摆脱了忙碌而平淡的生活,站在人流之外观看世界。在这一天,她预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也对自己的人生意义感到迷茫起来。作品中写到,保灵看着上班的平庸人流,感到自己“颇有点哲人的味道”,她认为“部分的原因是在于我没有工作要去做”(316)。她产生了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感受,出现了“梦游人”的想象:“我在想,这噪音大得能吵醒死人,不过吵不醒这群人。我感觉自己好象是在梦游人之城中惟一一个清醒的人”(316)。“梦游人”曾是希特勒用来比方德国民众的一个意象。奥威尔则数次用它

5、来比方英国人民。保灵感到那些来来往往的愚蠢面孑L如“十一月的火鸡那样对于自己将要遭遇何事一无所感”(317)。而她同时意识到今天以外的其它日子里,她自己也是平庸人流中的一员,这一点令她恐慌。正是这一突现的清醒开启了保灵和公共世界的分离。这一天对保灵来说组成例外的,还有她装了新假牙。保灵对此十分感慨,她说:“假牙是个里程碑。当你掉完了最终一颗牙以后,你调侃自己是个好莱坞帅哥的日子一点没错算是过到了头。我四十五岁,也长上了膘”(296)。在作品中,“假牙”这一意象重复出现,组成保灵的焦虑。甚至在设想战争来袭后的未来情景时,她也用“牙”做比方:“一条小街那儿有个巨大的炸弹坑,整个街区的楼房全部被烧空

6、了,看起来像是一颗蛀空的牙”(317)。这一描写极为形象。战争作为世界的灾难,假牙作为个体衰朽的标志,二者适当地联络在一起。紧接着,作品交代了另一例外保灵拥有17镑私房钱。这笔钱来自于一次依据占星术推算出来的偶然获胜的赌马,属正常生活之外的“意外之财”。而处理这笔钱的方法更是保灵人生中的例外。她说,“好象是灵机一动很古怪,大约代表了我这辈子的另一个里程碑我只是悄悄地把17镑存进了银行,谁也没告诉,以前我可历来没有干过这种事。不过我当好丈夫和好父亲已经15年了,我开始以为够了”(297)。假牙是个里程碑,存私房钱是另一个里程碑她想要寻求自己作为个体的人生价值,想拥有自己的私密生活,所以,为了摆脱

7、“好丈夫和好父亲”这个公共标准,她就把钱“悄悄地”存了下来。正是站在人流外对人世的观看,正是由假牙带来的人生易逝的衰败感,使保灵成了一个梦中醒来的人,对本身的主体意义进行了反思,萌生了要把当年(1938年)的休假时间用于独自回老家的念头。对她而言,这也是例外。20年来她不曾回过老家,甚至不曾想起她的故乡来;而婚后10多年,保灵的假期全全部奉献给了家庭。假期本身是对工作的摆脱,是把本身从工具性中解放出来。然而每回度假,她的妻子总是算计着旅馆是不是多收了她们的钱,孩子们则像吸血鬼一样折磨她。她感到自己的人生就在这么的唠叨和喧闹中失去了全部诗意和价值。所以,她所安排的返乡之旅,是对吞没主体的日常生活

8、洪流的反抗,是追寻本身价值的尝试。二、胖子和瘦子保灵身体衰落的另一标志是发胖,她的体重已达94千克。奥威尔从不把体型看作是中性的,外在于个体命运的客观现象。在奥威尔小说中,胖子全部跟社会十分合拍,生活得如鱼得水,而瘦子总是怀有一颗苦恼的心,对人生充满焦虑。保灵的肥胖也使她在跟世界相接触的切面上变得圆融自在,以至感到自己成了公共世界这部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丧失了赫伯特马尔库塞所说的对社会进行批判、超越的“否定性思维”(111)。保灵自己也充足意识到这一特点,她说胖子比较“能融人周围环境”(311)。肥胖使得你能跟任何人轻松地打交道,跟社会各阶层友好相处,使你在推销保险方面也比她人在行。保灵甚至认为

9、,和大家通常的想象不一样,在讨女人欢心方面,胖子其实也比瘦子更受欢迎。能够说,在这部小说中,发胖是保灵失去主体性,达成公共和个人的“友好”的象征。然而,保灵不是天生的胖子,她的“胖龄”还只有十年。这使她对肥胖有着辨证的见解,表现出奥威尔的幽默、博学和思辨才能。她说:实际上胖人,尤其是从生下来就胖的人,就算从小时候起吧,跟其它人不大一样。她所过的日子跟其它人不在一个层面上,那是种轻喜剧的层面。但对于市场上的杂耍演员或任何一个体重超出二百八十磅的人,她们的日子和其说是轻喜剧,倒更不如说是低级闹剧。我这辈子胖过也瘦过,知道长胖对于大家观念上的影响,长胖好象让人变得不会对事太较真。假如有些人历来就是个

10、胖子,从会走路时就被叫做胖子的话,我怀疑她根本就不知道有那种较深层的感情的存在。(310)她认为,胖子的生活中不存在庄重感和悲剧感,胖人一出场就能叫悲剧变成喜剧,因此不能想象哈姆雷特是个胖子。发胖的人在社会上占据更多物理空间,外形上没有太多棱角,因此在私人和公共世界相摩擦时不轻易感受到痛苦。然而,一旦胖子对本身的肥胖(这愉快的源泉)感到焦虑时,她便会产生自我正在被消解的痛苦意识。而这痛苦意识本身便是对主体独立性的挽留。保灵正是把寻求自我和她对肥胖的焦虑联络在一起的。她说:“胖大家的脾性我全部已经具有了。不过一样的事实是,在内在意义上,在精神上,我并非全是胖的”(311)。她原本认为胖子的外型和

11、内在精神是统一的,但详细到她自己身上,二者却又产生了分裂:她首先是个胖子,是个只要还能赚佣金,就能够生活得很好的人,其次她又是个精神上的瘦子。“在我内心里还有些其余东西,关键是过去岁月留下的部分痕迹,我以后再跟你细说。我外表是胖,不过内在的我是瘦的。你有没有想到过每个胖人内部全部有个瘦人,就像有些人说的,每块石头中全部有一座雕像?”(311)石头未经雕琢不含有意义,但每块石头又全部内在蕴涵着一个雕像。雕像因为含有特定的意义,不再是漂浮的能指,而成了固定的所指。在这一语境下,石头和雕像,恰如胖子和瘦子,对应了主体意义的消亡和对意义的寻求。三、现在和过去保灵的“瘦子”根植于她的过往岁月。她认识到她

12、的独特征在于她有自己的福地(故乡),有她得以成为自己的历史,也就是说她平凡而独特的人生已为自己构建了一尊有意义的雕像。一个正在变胖,逐步消融于公共世界的个体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是一次对自我的救赎。她返回故乡的步伐是试图从胖子中找回瘦子,从石头里找出雕像的高贵努力。保灵的过往岁月在这部小说中特指1914年以前的时光,1914年以后保灵离开故乡去参与一战了。而那段时光的意义,关键在于当初故乡所含有的宁静气氛。保灵说,“你要是愿意,就叫它和平好了,不过我说和平的时候不是指没有战争,我指的是平和,那是你在心底里所感到的”(452)。“和平”是指外在世界的情况,而“平和”则是个体对世界的感受。瓦尔特本雅明也

13、曾把1914年前后的世界作过对照,认为1914年以后的当代世界是一个经验贫乏的世界。本雅明列出了三样在经验贫乏的世界不复存在的东西:大家生活的松弛状态;生活中的手工气氛;和大家对死亡和永恒的关心。巧合的是,在上来透口气中,奥威尔也关键是经过这多个方面的对比来展现以前的平和气氛的。本雅明认为,旧时代的第一特点是日常生活节奏缓慢,精神和肉体放松,大家处于忘我境地。保灵对故乡生活的第一印象也是生活节奏慢,每个人在教堂全部有自己的固定位置,每件事情似乎全部在反复。母亲总是在固定的时间开饭,父亲总在周日下午好好“读上一通”,并把读来的小说讲给大家听。而父亲所讲的小说也常常是反复的,反复频率最高的小说是约

14、拿藏身鲸鱼腹中。大家的生活有规律,但并不机械,而是自然的。小说中写到:“至于一日三餐之类,我们家是那种钟表通常按时的家庭,不,不应该说钟表通常,那样说有机械化的意思,而是多少像是自然规律。就像你肯定太阳明天会升起一样,你也能够肯定早餐会在明天早晨放好在桌子上”(339)。而且,当初的大家没有紧迫感,时间像是无穷尽的。而现在,大家天天全部生活在危机之中,又忙碌又恐惧:“恐惧!我们在其中游泳,这就是我们的基础特点。没被丢工作吓晕的人会被战争和法西斯吓晕的”(336)。在保灵的独自中,曾七次出现“回水处(backwater)”这一意象。回想中一个个宁静的回水处,鱼儿成群地、自在地在其中游弋着,成长着

15、。这一童年时代留下的景象成了保灵的精神寄托,也是对她本身成长的隐喻。和崇尚简约的机械复制时代相比,本雅明认为旧时代之美还在于其手工气氛。她感叹时间不足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当代人再也不会去干这些不可约简的事情了。而上来透口气中保灵对母亲做糕点的描述正是作者对旧时代手工劳动的一首感人赞歌:看他人做一个她熟练到家了的工作能让人入迷。看一个女人我的意思是一个精通于做饭的女人揉面也是这么。她有种怪异、肃穆、冷漠的神色,是一个心满意足的神色,就像是一个祭司在行某种神圣之礼。当然,在她自己心目中,她正是这么的角色。当她做饭时,她的每一个动作全部极其准确,沉着无比。打蛋机、绞肉器、擀面杖用得得心应手。看她做饭

16、的样子就知道她正沉醉在她自己的世界之中,做那些她所精通的事。除了看星期天的报纸及偶然闲聊,外面的世界对她来说好象是不存在的。(338)母亲跟她使用的工具是一体的,跟自己也是合一的,她沉醉在工作之中,享受内心的安宁,她的劳动使日常生活充满了宁静而高尚的诗意。有评论者把这段话和保灵成年后在奶吧里吃到的倒人胃口的、以代用物品制造的香肠进行了对比。在那里,一切全部是挤出来的,或是水龙头里喷出来的,失去了母亲制作的糕点的天然性。然而,更有意思的对比或许在保灵的母亲和她妻子之间。保灵也曾描述妻子做糕点的景象:“当她做糕点时,她不会想着糕点怎样,而只会想着怎样省黄油和鸡蛋。当我和她睡觉时,她所想着的全是怎样避免怀上孩子;当她去看电影时,她会一直为票价心疼,愤慨不已”(423)。这不只是两个女性间的对比,而是两个时代的精神状态的对比,同时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