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66658284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5.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23《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23《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23《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23《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1苹果里的五角星早就藏在那里了!今天重读这篇文章突然想到这一句话。鲁班发明锯,是受把自己手拉破的那根茅草的启发,其实那根茅草早就躺在那里,一定也拉过许多人的手。事实上,世界上无数个发明都有着原型启发,都有着一刹那也许是一种错误的动作。就是因为许多人少了那么一点,就与创造发明擦肩而过。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部组织的访问团

2、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调查研究那里的教育。当时的教育总监告诉访问团成员,他们不重视孩子的分数及其竞争,所以这个州的考试一直在全美倒数第一,但这个州的每年专利申请数却一直是全美第一,因为他们从小学开始就非常重视孩子的发明创造。苏教版选择这篇文章,是通过母语的学习,让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份创造的思维,是告诉学生创造非常简单,是告诉学生苹果星的五角星早就藏在那里,就等着用“拦腰切断”的方式来发现。小学语文虽然姓“小”,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创造力”同样不大,也是一个“小”字。苹果里的五角星有两个对应的词,即“魅力(创造力)”与“循规蹈矩”。学习这一课,我个人认为,应该在反复阅读中,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这两个词的

3、内涵。这两个词如果不能够走进学生的头脑,这是此课的最大失败。因为这两个词非常关键,引导学生反复想,他们就能够感觉这两个词代表的东西太多了。课文中的“魅力”,其实就是“创造力”的一种解释,课文是怎么讲魅力的?最后自然段的三个“传”字就是最好的解释,课文中具体讲述那个幼儿园的小男孩也愿意、主动“传”,这其实是对“魅力”一词最“神”诠释。这说明任何一个创造都是具有“魅力”的,人们都愿意传的,也是人们都愿意拥有的。至于“循规蹈矩”,我个人认为,那是一种理性,那是一种反思。也就是说,这一课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那是因为循规蹈矩,那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沿着一条路走,肯

4、定发现不到新大陆。因为不小心,几千年来人们不知道摔碎过多少东西,那些碎片自然就沦为垃圾。后来,有位有心人就把这些碎片拿起来,一片片地称重量,从中却发现了神奇的东西。经过几次的摔碎,再一片的称量,结果发现了轰动世界的重要理论,现在的文物修复都用上了这一理论。我想苹果里的五角星的发现与称量这些碎片都是一样的。“循规蹈矩”的人太多了,减少这种人,从小懂得这个道理,其实就是拥有魅力。让学生手中拥有一个拦腰切着的苹果,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够做到的,这需要学生不断阅读,不断研究,并且用自己的双手去阅读、研究。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2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所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5、定位于初读整体感知,即“了解两种切苹果的方法;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小男孩;对于苹果里居然有五角星,你们有什么想法。”,并以此渗透朗读指导。基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主体目标定位于内化文本式的有序表达训练,同时力求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抱着这样的预设理念,我在四()班进行了第一次试教,以观实效特别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因为这是本次校级大语文组第一次专题研讨课的主题。实际教学时,我发现“新课导入环节”学生就与我的预设不合拍,而且个别地方显得有点“画蛇添足”。随后,我就快刀斩乱麻,以自己的讲述很快切入下面的教学环节。渐渐地,教学实施也如我设想的那样越来越顺利学生参与积极,特别是

6、铺垫式的说话训练、点拨式的写话训练,有效突破了文本的教学难点。尤其是教学时间,也刚刚好。这说明第二课时教学预设大体是符合学生学情的,有效性还是显而易见的。课后,我与年级组几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新课导入环节”的预设有问题,我自己也觉得很迷惑是不是别班学生与我有生疏感、还是问题指向较模糊,所以才出现了学生“答非所问、东拉西扯”的尴尬局面。带着种种猜测,我找来我四()班几个层次不一的学生,按导入环节预设的那样提问“读了课题,你觉得怎样?”我这样提问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课题很有意思,然后让他们再次齐读课题,读出这种有意思。谁知,回答令我瞠目结舌:有的说,课题很有创意。有的说,起名字的作者真

7、了不起,怎么会想到起这个课题的。聪明的学生更是用眼神不住揣摩我的内心想法,可就是不轻易表态。通过试验,我一下子顿悟了:开头导入环节的预设,我只是从我执教者本人角度去设想,也就是说犯了“三备”的大忌只关注到“备教材”、“备自己”,而忽视了“备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我果断地把导入环节进行了修改。第一次预设:一、由题导入,激趣畅谈: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教师指板书,学生齐读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2、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你们觉得题目怎样?(有意思)那我们就再大声地读读课题,要读得有意思。3、 通过上一节课的初步学习,对于苹果里居然有五角星,你们由此产生了哪些想法?设计意图:在激趣的基础上,一方面

8、是了解学生的学情,另一方面是作为精读环节自然过渡的“前奏”,同时为后面的预设教学作好渗透;第二次预设:(一)、由题导入,质疑激趣: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教师指板书,学生齐读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2、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感觉?(那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齐读一下课题吧!) 设计意图:以课题质疑激趣,作为精读铺垫环节自然过渡的“前奏”,导入简洁自然。“新课导入环节”预设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年级组黄静静老师还真诚地建议我,说“老师演示切苹果的环节”,不如改为“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去演示切苹果”,这样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及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学习兴趣。说实在话,当初这个环节的设想,是

9、准备让全体孩子每人带两个苹果,亲自实践两种切苹果的方法。可考虑到种种原因,觉得这样实施负效应远远大于正效应,于是黄静静老师、曹雨花老师还有我,我们三人一致否决了这种设想。接下来,我出于“私心”,省得麻烦,决定上课时自己切苹果。而且采取“拦腰切苹果”的方式,课前我也偷偷切好用保鲜膜裹好了,目的只有一个担心万一拦腰切苹果,切不到五角星怎么办?现在,黄静静老师居然提议我,还是指名让学生切,这可真让我为难。是采取保守的教法,还是采取民主大胆的教法,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后,我决定抛却“私心”的顾忌大胆的让学生去实践吧,因为有时候“不完美”的教学细节本身也许就是一个教学资源。纵观整节课,除了课堂实施细节再

10、注意点外,似乎也没什么可再商议的了。可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在脑海里放电影似的反复过了几遍以后,我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要知道,朗读感悟是第二课时精读环节的主旋律,特别是朗读的指导,可谓阅读教学的生命。可我的这节课,只想到文本内容较简单,所以整个心思只考虑文本内化式的有序表达及渗透情趣性训练,却忽视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朗读的提升,何况融“朗读”与“感悟”于一体,两者则能和谐共生,互为促进。想想真觉得好笑,差点“聪明反被聪明误”。捕捉到这一失误,由此我又展开了积极的思索:通过上学期语文期末抽测,眼下中年级段的主要教学目标应通过常态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联系这节课,我决定在试教的基础上,重点扣住“清晰”

11、、“果然”、“魅力”这几个词,再进行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指导,特别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指导及能力训练。由于整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所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朗读指导”等方面的预设渗透的调控也往往是和谐交织在一起的。实例一(朗读感悟和谐共生、品词析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渗透训练):、弄清楚了这两种不同的切法,下面老师想请两位学生到前面来演示一下切苹果的两种方法。()、一位学生用通常的切法来切,另一位学生用小男孩的切法来切,切好后放于实物投影仪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交流:看到了什么? ()、五角星看得清楚吗?()、师点拨:“看得很清楚”、“

12、看得十分清楚”我们就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语来形容?“清晰”。、过渡语:难怪作者要惊呼相机出示课件齐读: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1)、能不能给“清晰”找个近义词?那文中为什么不用“清楚”这个词呢?()、指导造句:你们平时清晰地看到过哪些东西?(我们还可以说:“某某老师讲课思路清晰;某某同学回答问题思路清晰;某某说话清晰。)、(下面老师把这个句子改了一下,你们来比较比较,有什么不同。)相机出示课件对比读: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 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像一颗五角星。()、联系上下文体会“果然”。()、(师评价语)

13、:说得真好,其实刚才你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运用上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那通过上面一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特别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能通过朗读体现吗?谁来试一试?()、听了某某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下面就让我们齐读一起来感受一下吧!实例二(朗读感悟和谐共生的渗透训练):、(师过渡语):是呀,难怪作者也有这种新奇的感觉,让我们再次与作者分享这份惊喜。、超接链结到课件2指名读: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听了某某的朗读,你们分享到作者的这份惊喜了吗

14、?(最好请班级中读得好的学生读,起到正面引领的功效。)、你们认为他哪儿读得特别好?为什么?(结合感悟“却从未见过”、“更没想到”,作者新奇的感觉越来越强烈)、那就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吧!实例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渗透训练):、作者对这件事最深的感触是相机出示课件齐读: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什么是魅力?字典里怎样解释的?(能吸引人的力量)、那你们能不能再次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来说说你对这句话中“魅力”的理解。(如学生对要求不太懂,可进一步点拨:也就是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语句来说明苹果里有五角星的确吸引人、魅力大。)、总结过渡:是的,这个秘密不知

15、从什么地方传到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这个秘密传给你们大家后,你们还会传给这真是一传十,十传百,广为流传,这就是魅力! (板书:魅力)第一次试教,的确让我反思多多,收获多多。同时,通过年级组成员的交流,也第一次让我享受到“直言不讳”所带来的那种久违的喜悦,内心深处更是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第二次预设及实践反思由于第二次的预设在第一次试教的基础上作了精心修改,再加上本次执教是在本班实施教学,所以月日下午第二节课我满怀信心地实施了校级第一次专题研讨课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实施以后,总体感觉较好,这证明第一次试教靠集体的智慧进行的第二次预

16、设调控是成功的。为什么说感觉“较好”,而不是非常满意,因为我感觉学生参与的活跃气氛远没有在四()班那么浓。各位老师评课的时候,我一直在纳闷这节课,研究的主题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那有效性如何呢?当我带着这样的疑惑焦急地询问教学上具有丰富经验的李春俊老师时,他笑眯眯地说:“你这节课,当然有效啦,而且是相当的有效。你看,语言文字训练多扎实呀!”“可是,我总感觉课堂热烈气氛不如在曹雨花老师班上执教的好!”我又迷惑不解地询问到。这时,李老师郑重其事地点拨到:“一节课,不能只盯着外显性,还应关注内隐性。比如你那个说话训练“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 的方法。比如我有一次 。”,也许有些学生确实没有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