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街道环境设施可共享程度调研及策略分析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66651262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硕士论文:街道环境设施可共享程度调研及策略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硕士论文:街道环境设施可共享程度调研及策略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硕士论文:街道环境设施可共享程度调研及策略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硕士论文:街道环境设施可共享程度调研及策略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硕士论文:街道环境设施可共享程度调研及策略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硕士论文:街道环境设施可共享程度调研及策略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论文:街道环境设施可共享程度调研及策略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硕士论文:街道环境设施可共享程度调研及策略分析第 1 章 绪 论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街道作为城市最基本的构成单元,是人们所不能缺少的一种承载生活方式的重要舞台,是市民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也是最能展现城市特色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感染、塑造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城市不停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之中的街道也展现出来更多层次的功能,既包含街道空间也蕴含街道生活,完整的街道空间包括供人车通行的城市道路、提供服务的附属设施和沿线建筑等元素,街道生活包括各具特色的行人、运动的车辆和流动的空间,如此重要的空间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出现千街一面的现象,而作为街道中重要的

2、一部分-街道环境设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1.1.1 论文研究背景1.1.1.1 街道建设在城市设计中地位的提升在物质生活条件日益富足的今天,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日渐提高,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各国开始重视城市设计,很多理论专家和规划师为了城市总体环境的改善,提倡建立形态良好的城市公共场所,将其视为城市品质的好坏与否的关键所在,而街道作为公共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城市设计的重中之重,从此探讨具有良好形态和功能的、充满活力和人性化的街道是街道设计的主要方向.21 世纪的中国进入了关键性的新节点,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成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新

3、理念在城市建设上的主要体现2.2017 年 3 月,住建部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要治理城市病,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3,实现以上种种目标的手段在于加强城市设计工作,而街道设计是首要切入点,可以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激发城市活力,塑造城市文化精神内涵.1.1.1.2 共享理念的流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城市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经过大规模重建至 21 世纪初,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同时城市街道也在重建过程中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设计理念从人车分离向人车共享街道空间转变,随之而来的是街道重

4、塑的浪潮,政府和设计师也普遍认识到街道设计对步行、自行车等出行方式的影响.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关键性节点时期,国务院在 2016 年的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中强调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发展理念,要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而街道是体现城市活力的主要空间,因此在城市道路布局方面要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理念,倡导绿色出行,共享一词从此进入大众的生活,例如共享单车、共享健身等等,街道环境设施的共享也会为这个拥挤的时代带来诸多便利.1.1.1.3 城市街道环境设施问题的凸显城市是承载人们日常活动的场所,不同的城市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城市街道是城市构成的必要元素,也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一个城

5、市的生活水平,城市街道也是将城市居住、办公、购物等不同用地功能进行划分的主要依据,在展示良好城市形象的同时也体现了不同城市的空间特点和文化精神.如此重要的空间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为了面子一味追求宽街道、大街区,街道功能纯粹化为交通功能,城市规划破坏了传统街道空间合理的尺度,割裂了城市原有的形态和肌理,道路设计以车为本,完全忽略街道活动主体-人的感受,同时街道修建也变成批量生产的工程,街道空间变得千篇一律,导致城市特色缺失.而作为街道最重要部分的街道环境设施也同样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无障碍设施的缺失、街道小品特色的缺失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不便.21 世纪以来,随

6、着经济发展和科技变革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改变,旧有的城市街道设计目标和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城市生活,需要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居民的基本出行需求和城市整体环境品质,出于上述需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设计者不得不将城市街道建设放在首位.1.1.2 课题研究目的本文立足于城市街道,通过对城市街道环境设施及街道规划的主要理论总 结和概念界定,通过文献查阅与总结、案例分析与对比和理论归纳与应用等方法,调研分析哈尔滨城市街道环境设施的特点,结合国内外城市街道的研究与实践经验,以城市街道环境设施的共享问题为出发点,将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和生活场所的城市街道作为研究目标,对设施共享提出合理的规划策略,以期为人们提供

7、良好的出行交通环境,满足不同层次的空间要求,展现城市文脉.1.1.3 课题研究意义当人们步入一座城市时,人们首先观察它的街道,着名记者简雅各布斯说城市的街道和广场对生活在此的居民或游客来说都是对城市产生最直观印象的场所,其有趣与否显得格外重要,可以看出街道对城市环境和特色的重要影响.作为城市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合理的街道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城市设计的水平.而作为城市街道的主要部分,对街道环境设施进行合理的优化设计,能够全面完善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塑造城市精神.(1)理论意义本课题通过对城市街道规划的理论与发展进行梳理,发 现目前国内对于街道设计的研究过于笼统,缺乏系统

8、化理论,本文将哈尔滨市街道作为研究对象,并与其他国内国外的城市街道环境设施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挖掘哈尔滨城市街道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别针对生活性、商业性、综合性和接驳性街道环境设施提出共享目标和原则,希望对街道环境设施设计的理论有所补充.(2)实践意义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城市街道环境设施问题,来缓解城市用地和城市街道二者之间的矛盾,增强街道环境设施设计的人性化和合理性. 但目前国内外对于城市街道的研究多着眼于街道本身,对街道环境设施的研究较匮乏,故本课题以哈尔滨市街道环境设施作为实证研究,积极探索生活性、商业性、综合性和接驳性街道环境设施的完善措施,并为其今后发展提供建议,以此促进街道环境设施的良

9、性发展,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出行环境.1.2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研究综述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主要涉及到了城市街道、城市街道环境设施和设施共享利用三个方面,下面对其代表性内容分别进行论述.1.2.1 城市街道相关研究1.2.1.1 国外城市街道环境发展过程及相关理论研究(1)城市街道环境发展过程街道发展起源于古罗马时代,街道是人们出行需求的产物.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认为地中海地区的街道狭窄是因为狭窄的街道可以转变风向,可被建筑两侧的阴影所覆盖,使人们在炎热的气候下通行更为舒适,故道路系统采用方格网形式.公元前 200 年的庞贝城出现了与希腊类似的连拱式街道,但这种街道无法满足马车的通行,基于此凯撒

10、大帝立法规定只有夜里才允许马车通行,体现步行优先理念.中世纪的城市多自发形成,街道和广场不规则,是自然生长而非预先设计的.公元前 1 世纪罗马鼎盛版图扩张,典型道路宽 10.6 米,具备满足人与车通行的功能4.公元 476年,城市街道系统伴随罗马帝国的瓦解而趋于衰落,直至进入商业繁荣的欧洲,统治阶级因为商人阶级带来的巨大压力而对其进行整治5.14 世纪,城市规划中出现几何学意图,四轮马车的出现和军事需求使得街道直且宽,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风格逐渐向巴洛克、洛可可和新古典主义靠拢.16 世纪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出现,帕拉第奥认为理想的街道应该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划分出人与马车各自所占领的街道空间,并且要

11、求街道两侧的建筑应该建有门廊以方便行人出行,最主要的是考虑了街道排水6.18 世纪中期巴黎的放射性道路体现向外无限扩张的理想.19 世纪中叶,欧美各国政府对铁路及马车的过度重视导致了没有将机动车作为道路建设考虑的主要因素,以至于后来的街道无法满足疯狂增长的机动车通行的需求,出现了很多交通问题,被迫改变街道系统7.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等建筑师极力推崇建成一座以速度与商业为主的城市,认为城市应该以高效率的交通为主,至此人性场所的街道被标准化、模式化街道取代4.此后,汽车作为科学技术的产物成为动态交通的主要成员,于是城市道路系统也由汽车主导控制,随之带来了街道生活逐渐

12、消失、人性化场所不复存在等一系列问题,城市结构遭到破坏.由于汽车时代带来的交通问题日益严重,简雅各布斯、凯文林奇、芦原义信等纷纷提出相应的理论,呼吁现代社会应回归街道生活,随之应运而生了交通管制研究和实践,提出功能街区、环境功能区等概念8,目的是化解交通和居住之间的相互影响.随后布凯南报告提出的交通安宁理论试图通过一系列政策和设计手法创造良好的街道出行环境,限制机动车车速.20 世纪 80 年代,由于划分城市街道步行区手段的失败,导致机动车交通和步行交通的相互影响日益严重,所以另一种先进的理论-人车共享理论普遍被人们接受,取代了步行优先和人车分行等理论,街道与城镇的形成一书中指出城市街道所谓的

13、人车共享是将人行放在首位,共享理论试图为所有的街道活动主体创造良好的街道环境9.20 世纪 90 年代的新都市主义认为应该像实体建筑那样将街道作为一种空 间,应该发展传统邻里模式和公交主导模式,通过街道的设计来引导人们的出行方式,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使城市街道向以人为本的理念方向发展.亚历山大(1996)呼吁街道应回归传统,削减街道的快速通过功能,复原传统的包含多种街道生活的功能,促进城市成为有活力的城市10.(2)城市街道理论研究国外城市街道的相关理论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的内容比较全面12-15,它不仅来源于城市规划,也涉及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底理论等等,这些

14、理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将街道活动主体定义为人,强调人在街道活动中的重要性,这些理论对后期城市街道的发展有很大帮助(见表 1-1).由于本文篇幅较长,部分内容省略,详细全文见文末附件结 论近年来,随着街道在城市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街道问题日渐凸显和共享理念的流行,街道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得以提升.与此同时,丰富的街道生活逐渐深入人心,人们渴望在街道上进行各种交流交往活动,城市规划师们也渴望从街道入手改善城市的公共生活.综合上述情况,本文从共享的角度对街道环境设施提出设计策略,力求在改善街道现状存在问题的同时,结合使用主体需求,聚焦共享,有针对性的提出不同性质街道环境设施的共享策略,为市民大众提供一个良好的街道环境.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详细梳理了城市街道和街道环境设施的相关研究本研究的关键是关于街道环境设施共享的相关内容,作者通过对文献资料与研究成果的整合和梳理,从城市街道和街道环境设施基础研究出发,总结了街道设计在城市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街道环境设施对城市街道体系的完善所起的作用进行总结研究,最终聚焦在街道设施共享上,试图通过对哈尔滨市街道的研究总结哪些设施值得共享并且制定共享策略,以期为街道设计研究贡献一点力量.(2)深入研究了街道环境设施共享设计理念本课题深入研究街道环境设施共享利用设计理念,作者细致分析了街道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