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产权科层的形成及选择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66312881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地产权科层的形成及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农地产权科层的形成及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农地产权科层的形成及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地产权科层的形成及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地产权科层的形成及选择(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地产权科层的形成及选择农地产权结构自古以来就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 纵观中 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的历史 , 就是一个以效率为主线、上下层产权主体之间产权 不断集中、分散的过程。本文旨在从自然资源科层理论这一崭新视角解释中国历史和当代的农地产 权形成及其发展变迁轨迹 , 从效率维度上探究当前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应遵循 的优化路径 , 尤其是探索农地产权在上下层主体之间赋权、 分配的实现过程 , 探索 高效率的农地科层产权结构的形成与边界。论文首先进行了理论评述 , 阐述科层 理论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关联性 , 举证自然资源科层理论进入我国并在水权、 地权、 林权、矿权等领域的应用情况

2、 , 阐明科层理论适用于解释我国的农地产权问题 ; 在西方产权经济学的前沿成果自然资源科层理论和 “制度科层概念模型” 基础上 , 提出了本文理论框架 :农地产权科层形成原因、 路径和效率,修正建立适合我国实 际的“农地产权科层概念模型” , 并进一步提出了该模型的建立依据、运行机理 和应用范围。其次, 以“农地产权科层概念模型” 为工具 ,从宏观视野上梳理和辨析两千余 年封建社会和新中国农地产权结构演变、 产权赋权与分配的基本过程和趋势。 论 文还运用逻辑推演和个案研究方法探讨了当代中国农地产权科层结构变迁的动 因及其经济影响 , 采用问卷调查、案例研究和实地调查等方法研究当代中国农地 流转

3、中出现的产权集中与分散的现象 ; 走访调查广东省农地不同层面的产权主体 以及政府职能部门 , 包括佛山市、肇庆市、云浮市的职能部门以及上述地区部分 县、镇政府和村集体 , 实地调查了部分种植大户、合作社和农业公司。论文还通过对广东省大旺华侨农场 1958-2001 年农地产权变迁进行深入的 案例剖析 ,以解读中国农地产权科层变迁的动因与绩效 , 并从交易成本的视角进 行经济学的解释 , 揭示蕴藏于其中的农地产权结构变迁规律。通过理论研究和案 例实证, 本文得出结论 :(1) 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具有科层特征 ,因为国家、地方政府、 村集体、公司社团、农民都是不同层面的产权主体 , 而且上层产权总是

4、影响下层 产权。正是这种多层次的农地产权结构 , 充分发挥科层配置资源和市场调节作用 , 保证每一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愿望 ,提高农地的产出效率。 (2) 本文运用了科层 理论来解释了中国农地产权变迁 , 农地产权科层概念模型具有有效性。该模型对我国农地产权变迁有解释能力、 对当代农地产权流转改革有指导价 值。(3) 中国农地产权科层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制度目标、 制度环境和产权效率。制度目标包括制定产权者的政治偏好和经济偏好 ; 制度环境是指地质、灾害 和病疫等自然环境 ,也包括文化、风俗、观念等人文环境 ; 产权效率主要是产权制 度本身内生条件 , 例如制度运行需要的交易费用和制度红利绩效等

5、 , 以上三项因 素中的一项或多项变化 ,都可以导致不同的科层结构产生。 (4) 中国农地产权科层 的形成路径包括赋权和分配两种。三权分置下农地的流转是农地经营权在不同层次主体之间赋权、 分配的过程 , 其中,剩余产权的选择是最核心问题。 (5) 上层主体集中恰当产权服务下层主体分 散经营是一种有效率的产权结构模式 ( 简称为集中服务分散产权结构 ) 。该产权结构成立的前提条件是理性人假定和纯经济因素 , 该产权结构的边界 是集中产权服务分散产权的综合效益等于交易成本 , 该产权结构成立的关键是上 层主体在赋权分配过程中如何保留能导致下层主体产出效率最高的剩余产权。 基 于上述研究 , 论文指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1) 用科层理论指导新 一轮农地产权流转整合过程 ;(2) 注重在农地流转中建立集中服务分散农地产权 结构 ;(3) 推广农业生产过程中细化分工的集中服务分散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