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记叙文阅读教学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6626878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记叙文阅读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记叙文阅读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记叙文阅读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记叙文阅读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记叙文阅读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记叙文阅读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记叙文阅读教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记叙文阅读教学【摘 要】记叙文是小学生最熟悉,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理解又耐人寻味,能带给学生深刻的人生思考和启迪。在小学阶段,教好记叙文,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关键词】记叙文 阅读教学 有效记叙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一般是以记事的形式,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寓情感、道理于事例之中。记叙文的教学,既要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又要让学生透过事件本身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通过阅读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思想上的启迪和人生境界的提升。下面,我结合

2、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相关课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记叙文教学的实效性。一、理清思路,概括主要内容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道路识斯真。”思路是文章结构的基础,是学路和教路。每一篇课文都有其内在的思路,事情是怎么发生、发展的,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有的课文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时间的变化,地点的变化,情感的变化等等,但有的课文没有明显的标志。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记叙文有着鲜明的文体特色,无论写人,还是记事,都要紧紧围绕“人”和“事”两大要素,“人”和“事”是记叙文的主要部分。因此,教学记叙文,只要把握好文章内容,抓住“人”和“事”两大要素便是“突破口”。

3、在记叙文教学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寻找这些突破口,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围绕雨来的行为理解文章所叙述的内容,学生很快做出了概括,课文围绕雨来写出了如下内容:(1)游泳本领高;(2)上夜校读书;(3)掩护李大叔;(4)和鬼子斗争;(5)宁死不屈;(6)机智逃生。虽然这篇文章篇幅长,但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走进文本,明确文章中心文以载道,作者写一篇文章或者叙述一件事情,肯定都有他的写作目的,有的为了说明道理,有的为了表达感情,有的为了表明态度。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从记人或叙事方面去归纳。通过记人或记事表明作者对人或事的观点、态度

4、,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也是记叙文最基本的特点。如画杨桃一课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作者要阐述的道理都隐含在文章的语

5、言之中,要使学生领会文章的写作目的,必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直面语言,细心揣摩体会。三、关注人物,摒弃情节分析在记叙文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故事情节的分析,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或者顺着课文的自然段来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守旧,而且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其实,记叙文往往突出的是人,写事也是为了写人。课文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人物来体现的。分析好人物,就可以用人物的品质来教导学生。分析人物,就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来分析。如尊严一课中,描写哈默外貌的词语“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的哈默饥寒交迫,生活艰难,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好好地吃上一顿饭了,即

6、使到了这种地步,他还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施舍,这衬托出他有尊严。神态描写“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当听到杰克逊大叔没有活需要他干时,哈默很失望,因为他希望先为别人干活再接受食物,而不能吃不劳而获的食物,可见他有尊严。当杰克逊大叔送食物给他时,他说:“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不用他干活儿时,他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让他吃饭后再干活,他说:“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这些朴实的语言体现出哈默是一个有骨气、有毅力、有尊严的人,坚持用劳动获取报酬,不做不劳而获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觉得舒心、踏实。教学中分析好人

7、物的语言、心理、动作、外貌,就能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四、嚼词析句,品味语文韵味语文味是什么?王崧舟老师是这样说的:“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 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王崧舟在慈母情深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品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一句时,让学生将“我的母亲”提前,反复读“我的母

8、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在对比朗读中感受作者将“我的母亲”置后,这种类似电影中“慢镜头”的特殊的表达情感的形式,更能表达出母亲为“我”倾注的深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可以说,对记叙文语言形式的把握将直接影响着对内容的理解,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水平。“语文味”正是在对具体词句的分析与鉴赏中散发出来的。很多时候,我们大谈作家的写作目的和作品蕴含的深刻道理时,却忽略了具体的字、词、句的教学。其实,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都寄托在词句之中。我在教学搭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小溪中的搭石之美为人们的生活带了方便,

9、便紧紧抓住文中的“绾”字组织学生品味体验:师:“绾”是个生字,知道它什么意思吗?生:“绾”是卷起来的意思,“绾裤”的意思就是把裤腿卷起来。师:也就是说,小溪里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探亲访友必须(生1:脱鞋绾裤。)人们赶集必须(生2:脱鞋绾裤。)人们出工必须(生3:脱鞋绾裤。)人们收工必须(生4:脱鞋绾裤。)孩子们上学也必须(生5:脱鞋绾裤。)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齐:脱鞋绾裤。)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中,你能体会到了什么?生1:我体会到家乡的人们过小溪很不方便。生2:我体会到家乡的人们过小溪很麻烦。师:夏天,人们脱鞋绾裤带来的是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到了秋天,天气变凉了,家乡的人们就必

10、须靠搭石来过小溪了。搭石对家乡的人们来说是如此重要,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对于叙事文的传神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咀嚼来激活思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与韵味。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教学难免因缺少关键点的深挖而显得浮躁和浅薄,语文的味道难免会被冲淡和稀释。如果教师通过反复地嚼词析句来教学,浓浓的“语文味”自然就会荡漾在学生心中了。五、学习写法,积累实践素材阅读与写作是互相联系的。教学记叙文时,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事物、抒发感情的,从中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不同的记叙文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学一篇记叙文还得注意文章表达的特点,要引导学生掌

11、握文章表达上的个性特点。如小摄影师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记叙文中描写人物时,一般要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圈画有关词句,体会动作的准确、语言的生动、神态的传神、心理活动的细腻。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句子意义的理解上面,还要体会语言表

12、达的精妙之处,把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自己的语言实践之中。六、将心比心,激活生活体验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记叙文的阅读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虽然文中写的是他人他事,但学生在生活中或许曾经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类似的生活经历,把课堂学习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联系学生实际理解词语,学活词语;将心比心揣摩人物心理,获得心灵的感动。在提炼文章中心时,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一说,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还使学生的生活因语文学习而得到改变。此外要引导学生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说他们所说,想他们所想,不妨说说“假如是我,我会怎么想”,“假如是我,我会怎么做”;还

13、可以通过评价文中人物,进行深度阅读,学习优秀人物的优秀的品质,并在自己的行动中落实。比如将心比心一文讲述的阿姨为奶奶开门和母亲用自己的宽容,鼓励护士扎针这两件事。课文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力。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如果我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怎么说?会怎么做?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七、走出文本 激发写作灵感一篇好的记叙文,一定能够在语言品味、形象感染、情感熏陶等方面产生瞬间的感悟,有感悟就会有学生思想的飞扬。在教学时,如果能引导学生迅速捕捉住与作者的心灵碰撞的瞬间,并将其写在读书笔记中,那便是写作灵感的一大源泉。如教学妈妈的账单一文时,学生体会到妈妈的爱不但是无价的,也是无私的,妈妈只是全身心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一味地付出,从不计报酬。学生就创作出我爱你妈妈、妈妈,我想对你说等一系列歌颂母亲博大无私的优美的文章。这些写作灵感的获取,都是在阅读过程中,体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想受到触动,突发灵感,而产生的再创造。由此可见,叙事文有效的教学能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总之,记叙文教学,只要我们要抓住记叙文的体裁特点进行教学,就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同类文章的能力,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参考文献1、教师教学用书(语文)2、语文教学二十韵)叶圣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