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读《史记》《汉书》阅读理解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6622984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自清读《史记》《汉书》阅读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朱自清读《史记》《汉书》阅读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朱自清读《史记》《汉书》阅读理解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朱自清读《史记》《汉书》阅读理解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朱自清读《史记》《汉书》阅读理解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朱自清读《史记》《汉书》阅读理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自清读《史记》《汉书》阅读理解(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自清读史记汉书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读史记汉书朱自清 史记,汉司马迁著。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景帝中元五 年生,卒年不详。他是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小时候在本乡只帮人家耕耕田、放放牛玩儿。 司马谈作了太史令,才将他带到京师(今西安)读书。他十岁的时候,便认识“古文”的书 了。二十岁以后,到处游历,真是足迹遍天下。他东边到过现在的河北、山东及江、浙沿海, 南边到过湖南、江西、云南、贵州,西边到过陕、甘、西康等处,北边到过长城等处;当时 的“大汉帝国”,除了朝鲜、河西(今宁夏一带)、岭南几个新开郡外,他都走到了。他的 出游,相传是父亲命他搜求史料去的;但也有些处是因

2、公去的。他搜得了多少史料,没有明 文,不能知道。可是他却看到了好些古代的遗迹,听到了好些古代的轶闻;这些都是活史料, 他用来印证并补充他所读的书。他作史记,叙述和描写往往特别亲切有味,便是为此。 他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他能够综括三千多年的事,写成一部大 书,而行文又极其抑扬变化之致,可见出他的胸襟是如何的阔大。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应试得高第,作了郎中。武帝元封元年,大行封禅典礼,步骑十 八万,旌旗千余里。司马谈是史官,本该从行;但是病得很重,留在洛阳不能去。司马迁却 跟去。回来见父亲,父亲已经快死了,拉着他的手呜咽着道:“我们先人从虞、夏以来,世 代作史官;周末弃职他去

3、,从此我家便衰微了。我虽然恢复了世传的职务,可是不成;你看 这回封禅大典,我竟不能从行,真是命该如此!再说孔子因为眼见王道缺,礼乐衰,才整理 文献,论诗书,作春秋,他的功绩是不朽的。孔子到现在又四百多年了,各国只 管争战,史籍都散失了,这得搜求整理;汉朝一统天下,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也 得记载表彰。我作了太史令,却没能尽职,无所论著,真是惶恐万分。你若能继承先业,再 作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的话罢。”司马迁听 了父亲这番遗命,低头流泪答道:“儿子虽然不肖,定当将你老人家所搜集的材料,小心整 理起来,不敢有所遗失。”司马谈便在这年死了,司马迁在这年三

4、十六岁.父亲的遗命指示 了他一条伟大的路。 父亲死的第三年,司马迁果然作了太史令。他有机会看到许多史籍和别的藏书,便开 始作整理的工夫。那时史料都集中在太史令手里,特别是汉代各地方行政报告,他那里都有。 他一面整理史料,一面却忙着改历的工作;直到太初元年,太初历完成,才动手著他的书。 天汉二年,李陵奉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命,领了五千兵,出塞打匈奴。匈奴八万人围着他们; 他们杀伤了匈奴一万多,可是自己的人也死了一大半。箭完了,又没吃的,耗了八天,等贰 师将军派救兵。救兵竟没有影子。匈奴却派人来招降。李陵想着回去也没有脸,就降了。武 帝听了这个消息,又急又气。朝廷里纷纷说李陵的坏话。武帝问司马迁,李

5、陵到底是个怎样 的人。李陵也做过郎中,和司马迁同过事,司马迁是知道他的。 他说李陵这个人秉性忠义,常想牺牲自己,报效国家。这回以少敌众,兵尽路穷,但 还杀伤那么些人,功劳其实也不算小。他决不是怕死的人,他的降大概是假意的,也许在等 机会给汉朝出力呢。武帝听了他的话,想着贰师将军是自己派的元帅,司马迁却将功劳归在 投降的李陵身上,真是大不敬;便教将他抓起来,下在狱里。第二年,武帝杀了李陵全家, 处司马迁宫刑。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他灰心失望已极,只能发愤努力,在 狱中专心致志写他的书,希图留个后世名。过了两年,武帝改元太始,大赦天下。他出了狱, 不久却又做了宦者做的官中书令,重被宠信

6、。但他还继续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全 书才得完成,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他死后,这部书部分的流传;到宣帝时, 他的外孙杨恽才将全书献上朝廷去,并传写公行于世。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太 史公记太史记。魏、晋间才简称为史记史记便成了定名。这部书流传时颇有缺 佚,经后人补续改窜了不少;只有元帝、成帝间褚少孙补的有主名,其余都不容易考了。 司马迁是窃比孔子的。孔子是在周末官守散失时代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司马迁是秦 火以后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他们保存的方法不同,但是用心是一样。史记自序里记 着司马迁和上大夫过壶遂讨论作史的一番话,司马迁引述他的父亲称扬孔子整理“六经”的 丰功伟业,而特别看

7、重春秋的著作。他们父子都是相信孔子作春秋的。他又引董仲 舒所述孔子的话:“我有种种觉民救世的理想,凭空发议论,恐怕人不理会;不如借历史上 现成的事实来表现,可以深切著明些。”这便是孔子作春秋的趣旨;他是要明王道,辨 人事,分明是非、善恶、贤不肖,存亡继绝,补敝起废,作后世君臣龟鉴。春秋实在是 礼义的大宗,司马迁相信礼治是胜于法治的。他相信春秋包罗万象,采善贬恶,并非以 刺讥为主。像他父亲遗命所说的,汉兴以来,人主明圣盛德,和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 是他父子职守所在,正该记载表彰。他的书记汉事较详,固然是史料多,也是他意主尊汉的 缘故。他排斥暴秦,要将汉远承三代。这正和今文家说的春秋尊鲁一样,

8、他的书实在是 窃比春秋的。他虽自称只是“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述而不作,不敢与春 秋比,那不过是谦词罢了。 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书里也有议论,那不过是著者牢骚之辞,与大体是无关的。原来司马迁自遭李陵之祸,更加 努力著书。他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要发抒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通路。他在报任安 书和史记自序里引文王以下到韩非诸贤圣,都是发愤才著书的。他自己也是个发愤 著书的人。天道的无常,世变的无常,引起了他的慨叹;他悲天悯人,发为牢骚抑扬之辞。 这增加了他的书的情韵。后世论文的人推尊史记,一个原因便在这里。1. 下列选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9、 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书中刻画的烛之武、蹇叔、晋文公等人,形象鲜明。B. 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邹忌、冯谖都体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风采。C.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记述了自黄帝以来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D. 汉书是编年体断代史,苏武牧羊中写汉使苏武受尽迫害,犹凛然不屈。2.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迁曾四处游历,足迹遍天下,这不仅增加了他的见闻,也使他胸襟开阔。B. 司马迁知道李陵秉性忠义,心怀舍身报国的志向,于是挺身而出为李陵辩护。C. 史记几经流传,多有缺佚,经后人补续改窜,终成五十二万余字的巨著。D. 司马迁自称“述而不作”,其著作不敢与春秋比,作者认为这是他的谦词

10、。3. 文中评价史记行文“极其抑扬变化之致”,请结合你读过的史记中的相关篇目(如 陈涉世家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等),谈谈你的阅读体会。4. 第段中“父亲的遗命指示了他一条伟大的路”,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伟大的路”的内 涵。【答案】1. D2C3.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危险形势三起三落,情节跌宕起伏。范增“数目”“举 玦”,气氛趋于紧张,一触即发;但项羽“默然不应”,形势又趋缓和。范增召项庄舞剑,意 在沛公,气氛再度紧张;而项伯的拔剑起舞,又使形势趋于缓和。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 跽”,形势又见紧张;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顿生”, 形势更显缓和,刘邦

11、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4. 完成父亲遗志,继承家族传统,担负起史官的责任。口以孔子为榜样,整理文献, 著书记史,以作龟鉴。用写史的方式记录和表彰他所处的伟大时代。口发愤著书,抒发悲 天悯人的情怀。【解析】1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作者的生活 年代,朝代(外国作家的国别)、重要作家的作品及出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性格特点 和作品的主要情节及主旨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汉书是编年体断代史”错误。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故选D。2.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一般先浏览选项,然

12、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史记几经流传,多有缺佚,经后人补续改窜,终成五十二万余字的巨著 错误。由“直到征和二年,全书才得完成,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可知,五十 二万余字的巨著为司马迁完成。故选C。3. 本体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 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 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极其抑扬变化之致”意味着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变化。学生应选取史记中相关内容,

13、 分析行文如何使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变化的。陈涉世家中,情节曲折,秦朝廷征发闾左 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 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根据秦朝法律,过期要斩首。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 杀死押解戍卒的将尉,发动兵变,口号是大楚兴,陈胜王。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 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大泽乡起义因为陈胜 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失利。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 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

14、;理解词语 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 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旬寻找释义。 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 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由“再说孔子因为眼见王道缺,礼乐衰,才整理文献,论诗书,作春秋,他 的功绩是不朽的。孔子到现在又四百多年了,各国只管争战,史籍都散失了,这得搜求整理” 可知,“伟大的路”指学习孔子,整理文献,著书记史。由“汉朝一统天下,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也得记载表彰可知,需用写史来 记录和表彰他所处的时代。由“我作了太史令,却没能尽职,无所论著,真是惶恐万分。你若能继承先业,再作 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的话罢可知,“伟大的 路”指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继承家族使命,担负史官责任。由“他悲天悯人,发为牢骚抑扬之辞。这增加了他的书的情韵可知,需发愤著书抒发 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