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之则旋转自如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66196459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触之则旋转自如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触之则旋转自如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触之则旋转自如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触之则旋转自如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触之则旋转自如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触之则旋转自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触之则旋转自如(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触之则旋转自如(中国太极拳论坛 )太极拳修练的的核心究竟是什么?陈氏太极拳说是缠丝劲;赵堡太极拳说是背丝扣劲; 杨氏、吴氏太极拳说是松软;杨、吴氏太极拳的某个流派将 松软说发展到大松大软;有的人更进一步将大松大软说发展 到了极端,大松要松到腰空了,不存在了,大松要松到全身 处处毫不挂力,我认为这种极端的理论是完全违背王宗岳等 人经典太极拳理论,因此是错误的;武氏和孙氏太极拳则说 是一动无有不动。这许多不同的说法,不但使初学者无所适 从,即便是修习太极拳已有多年的人,面对这许多说法也会 感到困惑。 中国的绝大部分武术都是以搏击为主要 目的,或以力胜人,或以快胜人,或以招式胜人。太极拳是 一种很特

2、殊的武术,它的主要目的是是养生, 十三式行功 歌诀明确指出“推祥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搏击 或技击则是第二位的目的,是不得已而用之的自卫术,王宗 岳的太极拳论明确指出“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所以太极拳的技击是反对以 力胜人、以快胜人、以招式胜人, 它追求的不是搏击是自卫, 是以小力胜大力,是以弱胜强。因为太极拳的目的和技击都 完全异于其它中国武术,所以太极拳是最特殊的中国武术, 如果练太极拳练成了好勇斗狠,成天讲打打打,我以为这样的太极拳不是真正的太极拳。如何修习太极拳才能获得养生、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的功能呢?这是摆在太极 拳爱好者面前的重大课

3、题。以缠丝劲或背丝扣劲为核心进行 修习就可以获得这种功能吗?缠丝劲和背丝扣劲就是螺旋 劲,八卦掌也是有着丰富螺旋劲的拳种,但八卦掌并不具有 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的能力,所以即使修成了缠丝劲或背 丝扣劲也不可能具有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能力。大松大软 及松到腰空了,不存在了,手脚处处都不挂力,这种样的修 习太极拳,养生效果可能很好,但不可能具有四两拨千斤、 以弱胜强的技击功能,推手实践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修习一 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整体劲,形意拳就是具有整体 劲的全身齐动齐静的拳种,但形意拳并不具有四两拨千斤、 以弱胜强的功能,所以以整劲为核心来修习太极拳也不可能 具有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的功

4、能。我以为太极拳要获得四 两拨千斤、以弱胜强的能力,正确的修习的方法应该从王宗 岳、武禹襄、李亦畲所建立的经典太极拳理论中去探寻。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等人以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歌诀、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等论著给太极拳建 立了系统的理论,使后来人修习太极拳时有了正确的理论指 导,可惜他们的大多数理论都太言简意赅,语言过于简略, 初学者很难领会,而且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我个 人认为,只有李亦畲的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一文是为学者如何理解与修习太极拳的技击而写,文章写得也比较具体, 如果你理解了这篇文章的精神,你就应该知道什么是太极拳 的技击?太极拳的核心是什么?太极拳应该如何修习? 走架打

5、手行功要言开篇就讲:“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 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 不能四两拨千斤。 ”明确指出太 极拳的技击特点是引进落空,然后就比较具体地阐述了如何 修习太极拳, 达到什么样的功夫境界才能获得“引进落空, 四 两拨千斤”的太极拳功夫。文章认为“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 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 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 。触之则旋转自如, 无不得力, 才能引进落空, 四两拨千斤。”从李亦畲的这段话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 太极拳的技击特点是小力胜大力,即四两拨千斤,只有能舍 已从人才能四两拨千斤, 2. 必须练成“触之则旋转自如

6、”的功 夫才能舍己从人,四两拨千斤, 3. 文章从“欲要引进落空,先 要知己知彼。 欲要知己知彼, 先要舍己从人。 欲要舍已从人, 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 的一系列论述则是阐明获得“触之则旋转自如”的太极拳功夫 的修练方法。 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明确指出,只 有练成“触之则旋转自如”的功夫才能具有“引进落空,四两拨 千斤”的太极拳特有的技击能力。根据走架打手行功要言 和我个人多年修习太极拳的体会,我以为修习太极拳的核心 目标是要获得“触之则旋转自如”的功夫,所有的练功要求和 练功方法都是为了达到此目标的手段。从这样的认识出发, 我认为放松、缠丝、背丝扣、周身一家等等都只是为了获

7、得“触之则旋转自如”的功夫而采取的手段,如果将手段当作目 的来追求,这样修练出来的太极拳不可能具有“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技击能力,所以这样的太极拳就不是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的的理论系统所阐述的太极拳,而是另一种类型 的太极拳我以为,从指导理论的角度来观察,可以有四种类型的太极拳。第一类,以九要论或十要论 及陈鑫的缠丝劲说或背丝扣说为指导,虽然也讲柔化,但主 要技击特征是跌打摔拿,主动击人。这类太极拳的重要代表 是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是当今最走红的太极拳,因为它 能满足某些好斗的中青年人的太极拳追求。第二类太极拳虽 然也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的理论系统为指导,但在他 们似乎只重视整个理论

8、体系中“极柔软然后极坚则”这句话, 将松软看成是太极拳的核心,入门是大松大软,最高境界更 是大松大软。这类太极拳的代表是李雅轩先生传承的杨氏太 极拳。祝大彤先生将大松大软的理论发展到了极端,他的太 极拳要求松到不挂一丝劲,松到不要腰。在这种极端理论指 导下的太极拳除了有养生效果外,不可能获得“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技击能力。第三类太极拳完全以王宗岳、武禹襄、 李亦畲的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太极拳,修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触之则旋转自如”的功夫,而放松、缠丝、周身一家、周身 无有缺陷等等要求都只是达到“触之则旋转自如”目的的手段。 这类太极拳的代表是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及正统的杨氏 太极拳。第四类太极

9、拳是以现代体操甚至舞蹈的理论为指导, 汲取太极拳的某些元素,编创出来的二十四式、四十二式及 陈氏、杨氏、武氏、孙氏等竞赛表演套路,追求的目标是美 观和难度,完全失去了太极拳特有技击功能。李亦畲用球形来比喻太极拳的“触之则旋转自如”的功能,他说:“胞弟启轩,尝以球譬之:如置球于平坦,人莫可攀跻,强临 其上,向前用力,后跌;向后用力,前跌。比喻甚明。细揣 其理,非舍已从人,周身一家之证明乎!得此一譬,引进落 空,四两拨千斤之理,可尽人而明矣。”经过多年反复地研读 王、武、李的太极拳经典著作和对太极拳的不断的走架与推 手实践,逐渐深化了对太极拳的体悟,我的心目中逐渐浮现 出的太极拳形象是一个以腰部为

10、球心的弹性球,在外力的作 用下,这个弹性球会沿着外力作的方向用或收缩或膨胀或旋 转的方法将外力化开,不让外力作用于球心,然后再以恰当 的方法进行反击,必要时这个弹性球也可以前后左右移动, 而放松、缠丝、周身一家等要求和技法,都自然地蕴含在收 缩、膨胀、旋转、移动的弹性球中。当然,获得“触之则旋转自如”的功夫还不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太极拳的最 高境界应该是动作和气势都是一个浑圆球,达到这个境界时,内外、敌我、刚柔、胜负等二分性都已经不存在,或者说这 些二分性都已经混而为一。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我 认为“天人合一”才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这时拳脚功夫的修 习已经降到第二位,第一位的事情是精神的修养,是修心。 从“天人合一”的境界来来观察太极拳,健身、养生、技击都 只是太极拳较低层次所追求的目标,到了最高境界,太极拳 是人们进行身心修练的重要方法,从道家文化的角度来说, 太极拳只是道家静坐修道的重要辅助手段,健身、技击等要 求都降到了次要地位。这篇文章是我个人多年来研习太极拳的初浅体悟,难免有片面之处,目的是希望能引起 太极拳爱好者对有关问题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