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的沟通出现问题怎么办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6619497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孩子的沟通出现问题怎么办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与孩子的沟通出现问题怎么办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与孩子的沟通出现问题怎么办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与孩子的沟通出现问题怎么办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与孩子的沟通出现问题怎么办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孩子的沟通出现问题怎么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孩子的沟通出现问题怎么办(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和孩子的沟通出现问题怎么办 -关于的青少年家庭在青少年成长的过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问题。当这些问题出现后家长们应该怎么样来引导教育孩子们。青少年在成长期,孤独总是伴随着独立来临,脆弱的心灵最容易受到伤害。家长在这个时候要对孩子的以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才能有利于他们走出这段青春短暂的困惑期。但孩子此时处于“心理断乳期”,和父母及老师多少都存在着沟通障碍,其原因主要是成年人对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变化缺乏了解,而父母居高临下的态度则加剧了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三大原因造成沟通障碍造成家长与孩子沟通障碍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

2、方面:一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内容不是以问题为中心,而是以“我”为中心。这种沟通的 内容实际上是家长消极情绪的发泄,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这就使得家长说得越多,孩子的心离得越远;二是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其实是伪沟通。因为家长与孩子沟通的目的不是关注孩子的成长,而是为更好地控制孩子;三是大多数家长在小的时候从没有被倾听过,所以不会去倾听自己孩子的心声,这就造成了“大人说孩子无所不可,孩子说话未张嘴前就已经错了”的局面。沟通要讲究技巧在清楚了造成家长和孩子的原因后,家长应该有意识地改变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主要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内容:第一,要接受孩子进入青春期的现实,要明确青春期是一个风暴期,孩子的某些过激行为

3、不是病态的,而是正常的表现;第二,在与孩子沟通时,讲道理应该只占5%,而情感要占95%;第三,沟通需要真正平等的“太空时间”,即创造没有任何干扰的沟通氛围和条件;第四,要学会穿别人鞋之前脱下自己的鞋,即放弃固有的成见,让孩子充分表达想法,做到多听少说;第五,要注意角色的转换,在沟通时不要把工作的情绪强加给学生。尊重是最好的药方除了家长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方式外,老师也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意识。老师首先要充电,补充青少年方面的知识,其次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学生,不要轻易给学生戴帽子,因为这会制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老师要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就必须要尊重学生,而尊重不等于不去管理和惩戒,在管理和惩

4、戒时老师应该抱有爱护和尊重学生的想法,绝不能是自己愤怒情绪的发泄。良好的沟通是一座桥,两代人通过桥可以走入对方心灵;不良的沟通则像在两代人之间竖立一道墙,彼此隔膜生疏。让我们及时给孩子送去一张心灵的“创可贴”,将他们顺利送往青春的彼岸。建议:如果家长不能很好帮助孩子度过这一阶段,应及时去专业的机构,寻求的帮助和指导,从而使孩子快乐的度过这一阶段。孩子青春期逆反漫谈-关于的 1、 是孩子成长的表现。 2、逆反意味着孩子不听从成人的话、不顺从成人的意见了。而成人(包括父母和老师)又不能接受孩子的不顺从,所以逆反不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问题,而是存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种关系。即: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还像小

5、时候一样对于自己言听计从,而孩子希望自己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生活、学习方面的事情。 3、教师不需要疏导孩子,而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生们在长大,那么注定是越来越独立,独立就意味着越来越多地拒绝自己的帮助、越来越多的对自己说“不”。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规律、认识到孩子逐步独立发展的必然性,那么教师和孩子的相处中,就会多一份彼此的尊重和理解。 4、逆反是孩子要成长,而父母不让孩子成长。因为假如孩子像之前一样听话,那么就容易管理、容易管教了。也不会爆发很大很多的问题。当父母处处让孩子仍然听从自己的话时,基本上就只能反应着:自己在孩子面前失败了,帮助不了孩子了,所以希望孩子别再给自己出难题。

6、 5、老师、教师们不需要过分的关注于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好了。譬如做饭,柴火充足、下好米、盖上锅、煮一会儿就好了,而假如你不停地打开锅,抱怨锅里的米煮的太慢、或者担心锅里的米煮不熟,那你就只是杞人忧天,甚至好心做坏事了。根本上,那反应着成人过于,但是成人的这种焦虑是否该让孩子们承担呢?总结为一点儿:真的要为孩子好,就信任他们、不要过度的束缚他们,让他们在摸爬滚打中长大吧!他们有吃一堑长一智的自由和权力!将孩子变“独立”-关于的有相当一部分显示幼儿独立性的指标,没有随幼儿年龄的变化而有明显的差别。无论3岁还是6岁,有主见的孩子都在40%左右,而不大有主见的则在8%左右;当孩子做事的时候,3-

7、6岁的孩子,都有20%左右,即使自己可以干,也希望得到大人的帮助;不希望得到大人帮助的,仅占全体孩子的 8%,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而略有下降;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半左右的孩子都要求别人帮助,基本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此外,20%左右孩子3岁的时候经常哭,到了6岁依然如此。因此,专家们普遍认为,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包办太多,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意识严重不足,幼儿在这些方面没有明显的进步,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抓住独立性培养的关键期两岁左右是孩子独立性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性意向。也许昨天

8、还是妈妈怀里的娇宝宝,事事依靠妈妈,今天突然间要独立,什么都要“自己来!”明明自己做不好,还不让别人帮忙,如果父母仍像以前那样,孩子有时就会发脾气。不了解孩子的父母也许会说:“这孩子变得不听话了!”其实这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孩子可喜的进步。成人应该抓住这个孩子要独立的敏感期,掌握必要的教育策略与要点,让孩子的独立要求得到满足,避免过度依赖的形成或抵触“反抗”的出现?要点一:珍惜幼儿自我独立性意向指出:当幼儿的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

9、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独立性不断发展。要点二:尊重孩子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斥责孩子“ 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并非是娇惯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与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要点三:不要过度保护孩子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推崇“个人奋斗”、而不是依赖父母和其他人,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孩子

10、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住。孩子刚学走路时,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要点四:从兴趣上培养让孩子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幼儿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幼儿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不爱劳动,害怕艰苦,怎么能够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呢。要点五:慢速分解动作尽管两岁左右的孩子独立意识已经萌发,但由于各项能力的发展并不能完全达到他自己想达到的水平,所以还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指导。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水平决定提供何种程度的支持。比如吃饭

11、,孩子可能在开始独立进餐时并不知道怎样拿勺,怎样往嘴里放,父母可以将吃饭的动作分解,一步一步地教给孩子。着名教育学家蒙特梭利主张,在针对孩子的教育活动中,动作一定要慢,要分解,也许一般人看起来有些夸张,但对孩子是非常必要的。要点六:语言指导必不可少尽管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并不很高,但如果清楚的示范动作配以适当的语言讲解,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两岁孩子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直观的形象动作是诠释语言含义的最好工具。儿童的独立意识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父母坚持不懈地努力。两岁的孩子能跑、能跳、能说,有了生理上独立的能力和心理上独立的要求,那何不让孩子的独立生活从两岁开始呢

12、?青春期孩子容易逆反心理咨询-关于的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也是最危险的时期。父母是他们的克星伙伴,还是“青春警察”,效果大不一样。老师们常说,初中是一个坎儿,孩子到了青春期,往往是最令父母揪心和闹心。这时的孩子已经开始有自己的秘密了,家长不再对孩子的情况了如指掌;孩子开始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再不像幼年时总是对你言听计从;孩子有了强烈的自尊心,再不像小时候你说轻说重都没多大关系;孩子有了,很多事喜欢和你对着干,当你和她有矛盾时,她会用冷战、争吵甚至更激烈的方式和你对抗。虽然这时的方策特别喜欢和家长较劲,但总的来说,特殊时期我们对方策还是比较宽容的。例如,她把成长的烦恼写进带锁的日记里,我们

13、不去查问到底写些什么,觉得这总比她憋闷在心里要好得多;孩子每天要看电视,如果时间不长,看就看一会儿;孩子看书、写作业的时候放音乐,如果不影响别人,又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说,孩子的成长需要偶像,崇拜偶像会加速孩子的成熟,偶像能给他们以热情、幻想和力量。但是,孩子是纯真的,他们往往会被偶像的表面光环所吸引,而许多时候他们对偶像的崇拜又是盲目的。偶像的力量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不显山露水,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却渐露峥嵘。这个时期,家长与子女的非常重要。从本质上讲,沟通是观念、思想、情感的交换过程,教育离不开沟通,更离不开沟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渴望得到成人的,但他们对成人尤其是父母缺少

14、基本的,这个期间,对孩子与朋友交往的需要,我们也尽量采取理智的态度。青春期,好比心理上的“断乳期”,模仿、独断、叛逆心理悄然而生。对孩子,我们没有高谈阔论的假设,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只是引导孩子就事论理,就事悟理,有些事情家长也给些提示,即便是批评也非常含蓄。如何防止青少年逆反的心理-关于的儿童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孩子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往往产生与父母一种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人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对教育者有明显

15、的反控制、,即你要求我这样,我偏不这样。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老师、父母的恼火。而老师、父母越是恼火,对于他(她)越发训斥,这样就使他更加反感,直接影响到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孩子、,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是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看作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批判态度。当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二是社会因素,如老师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等。逆反心理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和转化。那么,如何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呢?1.理解。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看到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对出于你的关心。而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他们,也就不会有逆反心理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