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  规范管理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66152065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机制  规范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创新机制  规范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创新机制  规范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创新机制  规范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创新机制  规范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机制  规范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机制  规范管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机制规范管理一、大力推进管理制度创新,近年来我省行政政法财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面临着观念的大转变,职能的大转换、利益的大调整,矛盾多,难度大。面对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压力,全省财政行政政法财务部门以稳定和发展为主题,以深化财政改革为动力,以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为目标,积极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团结拼搏、锐意改革、规范管理、真抓实干,在保社会稳定、保机关正常运转、保政权建设、保事业发展、保收支平衡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调整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为提高财政资金分配利益,显现公共财政特点,各级财政行政政法部门在增收难度大、增支压力大、平衡矛盾大的情况

2、下,按照“调整结构、确保重点,压缩一般”的原则,从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入手,以优化支出结构为突破口,认真做好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较好地完成了预算执行任务。1、职工工资得到了优先保障。为确保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各级财政部门把职工工资兑现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采取切实措施,狠抓落实。一是各级财政部门按“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和公共财政建设要求,将基本工资作为第一支出在年初预算中打足,不留下工资性支出的硬缺口,基本工资预算到位率有明显提高;二是积极稳妥地落实中央调资政策,按照“三步走”工作目标,坚持“有老欠不调资,调资后不新欠”的原则,积极落实调资政策和做好工

3、资兑现工作,不仅确保了当年职工基本工资的发放,而且还消化了历年老欠;三是在全省大力推行财政统发工资工作,从头上控制工资拖欠,新的工资保障机制已基本建立;四是全省各市州县普遍建立了“工资资金专户”,确保了工资资金的专款专用;五是继续坚持按月汇总报告制度,为领导及时提供全省工资兑现情况,当好领导参谋;六是灵活运用资金调度手段,为贫困地区排困解难;七是各级成立了“工资兑现专班”和“工资督查专班”,省厅多次派出工作组到工资兑现困难的地方进行督办,督办力度明显加强。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去年在国家两次较大幅度调整工资,给各地财政增加了兑现压力的情况下,全省基本工资兑现工作得到了圆满落实。2、机关正常运转得

4、到了切实保证。一年来,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公共财政建设要求,转变理财观念,通过调整支出结构,配合机构改革分流行政人员,加大机关运转经费的投入力度,强化重点支出管理,加强预算内外资金管理,实行头控制工程,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确保了党政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3、政权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为加强政法设施建设,保证政法部门办案经费的需要,提高政法部门经费的保障程度,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各级财政部门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公共财政建设要求,在提高认识,增加投入,优化政法资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政法设施建设方面,按照“统筹规则、分期实施、项目管理、先急后缓”的原则,加

5、大了投入和管理力度,20_年全省政法设施建设共投入22630万元,大大提高了政法部门的装备水平。在机关经费方面,按有关精神较大幅度地提高公用经费的预算标准,实行大要案补助办法,保证了办案经费的需要,有力地打击了各种犯罪活动,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二是加大改革力度,创新管理机制。1、推行部门预算和综合财政预算,创新预算管理机制。近几年来,我省在部门预算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部门预算的范围不断扩大。省直由2000年的4家扩大到20_年的26个政府组成部门已全面推行。荆门市、武汉市、黄石市、黄冈市在试点的基础上已扩大到市直各主管部门,其他市州县也对部分单位进行了试编。二是预算时间提前。部门预

6、算的编制时间比原来的预算一般提前3至6个月,为预算的科学和可行提供了时间保证。三是预算进一步细化。新的部门预算不仅在预算科目上细化了,而且在预算层次上也细化了,已细编到二级单位,并且推行了零基预算方法,实行了经常预算和建设预算分开。四是强化了支出管理。各地在清理人员、清理财务、清理资产、清理帐户、清理政策的基础上,都对支出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实行了科学、公平的定额管理,建立了收支两条线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集中支付制度,提高了支出管理效益。部门预算的实行,提高了预算管理的统一性、严肃性、透明性、科学性和合理性。2、推行工资财政统发,创新工资保障机制。我省是实行财政统发工资较早的省份,2000年3

7、月在荆州召开了“全省工资兑付办法改革现场会”,会上推广了沙市区和兴山县的经验,部署了全省财政统发工资工作。为确保财政统发工资工作的顺利实施,各地都采取了“统一部署,分步实施,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由于领导重视、部门协调、措施得力,总的来说,进展比较顺利。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76.1%全额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实行了财政统发工资,其中,武汉、咸宁、宜昌、襄樊、黄石等地区统发工资工作进展较快。省直94家行政单位已全部实行了统发。特别是通山、保康和恩施州实行了农村教师工资和乡镇干部工资县级财政统发,从机制上杜绝了工资拖欠现象。3、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创新财政监督机制。“收支两条线”管理是党中

8、央为加强财务管理和廉政建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各级财政部门以落实中央、省里的会议精神为契机,以公、检、法、工商四部门为重点,在总结黄冈、孝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配合纪检部门大力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目前全省此项工作已全面展开,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统一了思想认识,落实了“两个分离”,即:收(罚)缴分离、收支分离;二是注重了三个结合,即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相结合,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三是理顺了四个关系,即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关系,财政与单位财务关系,财政与银行代收点的关系,财政内部机构职能关系;四是强化了五大管理,即:收费项目管理,收费数据管理、银行帐户管理、单位

9、财务管理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三是狠抓制度建设,强化重点支出管理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在创新中规范,在规范中创新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管理年活动,不断强化重点支出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1、重点支出管理有新进展。根据支出管理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各级财政部门始终牵住“人、车、会、话、接待”等重点支出的“牛鼻子”,狠抓管理。在控制人员经费方面,各地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襄樊市、咸宁、黄冈、荆州等地区实行“编制人员卡”管理办法,按编制核定预算;如咸安区、房县、郧西县积极分流人员,减轻财政负担;全省很多市、县配合机构改革、分流人员、核减编外人员、清退临时工和合同工,使行政人员得到了有效控制。在

10、控制会议费方面,省直实行了“领导控会、分类审批、总额包干、超支不补”的办法,咸宁市采取“六严格”管理办法,武汉、宜昌、大悟、枝江等市、县实行会议专管员驻会办法。由于加强了管理,使会议费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20_年全省行政会议费在连续几年压减的情况下,只比上年增长6.8%。在控制话费方面,各地根据省纪委、省财政厅的有关规定,出台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对领导干部住宅电话、移动电话实行了“限额包干,自行结费,超支自负,节约归己”的管理办法,使电话费支出得到了有效控制。在控制小车费用方面,全省大部分县市实行了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和统一保险。黄石、武汉、恩施、黄冈、鄂州、仙桃等市、县还采取了过硬措施,按编制供

11、给经费,实行单车核算办法,对车辆保险、加油、维修等实行政府采购办法。在控制接待费方面,各级认真执行“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管理办法”,采取“定专点、定专人、定标准”的措施,使接待费得到了有效控制。2、项目库管理有新突破。为保证专项支出的政策性、时效性、可行性,各地在专项经费项目库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全省政法部门项目库管理已全面推行;荆门市结合部门预算建立了项目库管理制度。通过实行项目库管理,优化了支出结构、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3、专项资金管理有新成效。为改变专项经费以拨代管的状况,各地都加强了专项经费使用全过程的监督,加大了对专项经费跟踪问效全过程的管理。省直对支出大户、重点项目实行了全过程的监督,荆门、咸宁、孝感实行了专项经费专管员负责制。通过跟踪问效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