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选修1综合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措施,说法正确的是:①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鼓励发展工商业 ③按财产决定公民的政治权利 ④创立五百人议事会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2、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4、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汉朝5、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A.减轻农民的负担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巩固北魏的统治6、下列中外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⑤日本明治维新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7、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④行汉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8、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A.长期分裂 B.民族融合 C.统一北方 D.阶级矛盾9、王安石变法哪一措施与唐代的“庸”相似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10、王安石变法中,对官僚地主利益触动最大的是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11、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 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 B. 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C. 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12、下列宗教改革的内容,属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所共有的是:①信仰得救 ②因信称义 ③简化仪式 ④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13、下列新教派别中,保留了较多天主教成分的是A.加尔文宗 B.路德宗 C.英国国教 D.胡格诺派14、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15、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以前,俄国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主要表现在:①克里木战争失败②农奴制阻碍工业的发展 ③十二月党人起义 ④各阶层强烈要求废除农奴制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16、俄国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迅速发展资本主义C.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D.增强实力,对外扩张17、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这主要是指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农民许用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成为商品18、有人说“斯托雷平是革命之父”,其含义是A.他镇压了1905年革命 B.他实行了农村土地改革C.他消除了农奴制残余 D.他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19、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经济方面的最重要的措施是A.创办近代工厂 B.开办技校,培养技师 C.建立兵工厂 D.发展商业20、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最为关键的是 A、废藩置县 B、发展近代教育 C、实行征兵制 D、废除土地买卖法令21、倒幕运动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领导力量,主要是因为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B.下级武士已经成为资产阶级C.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 D.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有号召力22、维新变法运动的直接目的是 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发展资本主义 C、救亡图存 D、宣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学说 23、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外纪闻》创办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成立24、戊戌变法的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社会经济 C.推动政治改革 D.促进思想启蒙答题卡: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
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破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人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⑴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1分)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材料二 1861《解放农奴宣言》载:“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⑵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2分)材料三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⑶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四 读图片回答:(4)材料四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历史现象?(1分)这一事件涉及到哪些领域?(2分)(5)结合上述材料,概要指出亚历山大二十的上述改革有什么积极意义?(2分)27.(15分)阅读材料: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卑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 材料二 史学家对阿里纷纷各抒己见,有人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也有人认为是“一个十足的暴君”材料三 “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请回答:⑴材料一体现了梭伦的什么改革思想?(2分)有哪些政策体现这一思想?(2分)(2)材料二中对阿里的评说纷纷各抒己见,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说明理由4分)(3)材料三中体现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维新采取了哪些奖励措施?(3分)(4)从梭伦、阿里、大久保利通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顾内则不能无以在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
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愢愢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此其何故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摘自《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民举息于豪民,今之贫民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行矣 材料三:(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材料四:(王安石说)“臣以为,苛能摧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材料五:(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宋史·司马光传》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至材料四,结合北宋中期的背景,概括说明王安石采取以上措施的目的及与苏辙意见相左的原因5分)(2)根据材料五回答: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为此,王安石采取什么理财措施?(7分)29、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 :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3分)对此应如何评价? (2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分)其依据是什么? (2分)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3分)三、问答题(共20分)30、简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