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三 又叫小年朝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66052270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7.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月初三 又叫小年朝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正月初三 又叫小年朝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正月初三 又叫小年朝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正月初三 又叫小年朝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正月初三 又叫小年朝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月初三 又叫小年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月初三 又叫小年朝(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正月初三 又叫小年朝西安的新年民俗文化 虽说有十里不同俗之说,其实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大同小异。像 一个滚动的雪球,在五千年的转动中,携风带雨,层次叠加,脉络重重,却仍然是一个同心圆。春节民俗,各地大同小异。凡是华人,不论在哪儿,都过春节,都把过年当作辞旧迎新的仪式。 陕西是周秦文化肇始之地,千百年来,农耕文化发达。而老西安 是一个典型的俗浮社会,穿衣戴帽、骑马坐轿、行当把式、四时风物,全有自己的讲究。城有城俗,乡有乡约,你是无论如何都该知道一些老西安的节俗和礼俗的。所谓入乡随俗,说得就是这个理儿。 这里我说说老西安城的年俗。老西安人讲究“宁穷一年,不穷一 节”,这个“节”单指春节,不与其它节日混

2、同。说年俗,其实并不是说年节之下四城四乡的热闹,也不是说年末岁尾张灯挂彩的形式。我说说春节的禁忌与物候,捎带着也说一些趋吉和避凶的俗浮的讲究。掐指细数,每年老西安城仅大大小小的民间祭祀活动,就有200多次。这还没算各行当、各乡帮自己的活动。 陕西农村一带的过年,是从农历的腊月初五拉开了序幕。 腊月初五:“煮五豆” 一大早,就把苞谷、小麦、大米、小豆、黄豆等粮食和豆类掺在一 起煮着吃,凑够五种以上材料就可以,而且要多煮一些,从初五起每天掺一点进去吃,一直吃到腊月初八。“煮五豆”,寓意五谷丰登,连年能有好收成,“吃五豆”也是享受一年来辛勤的劳动果实。 腊月初八:“吃腊八” 农村一般进入“数九”后就

3、开始杀猪,选择这个季节杀猪,一是到 “数九”天后,也没有什么新鲜饲料可以喂了,二是这个时候杀的肉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不变质。到初八这一天,家家都要“吃腊八”,所谓的“吃腊八”,就是吃腊八粥,主要是包“扁食”,将“扁食”和红白萝卜、白菜、肥瘦肉丁、豆腐丁和大米一起煮,还有的顺便擀几个面片,搓几个“麻食”,凑够八样一起来煮。“包扁食”大有讲究,“扁食”又叫“背抄手”、“疙瘩”,各地的说法不同,但做工却是一样,都是擀面后,切成方片,中间包馅,对折后,把上方两个边子向背稍弯,再把两头弯回在一起,捏紧就可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叫“背抄手”的原因,做工十分类似包饺子,只是“擀皮”和“包”的工艺不同而已。 腊八粥也

4、是早饭吃,初五的五豆一直要掺着吃到今天也才算结束。 用自己收成的谷物熬成腊八粥,以此庆祝一年的辛勤劳动硕果,寓 意一年之末的大丰收以及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腊月二十三:“打烟牵” “打烟牵”就是打扫自家院落和房前屋后的卫生,把沉积的烟尘和 四处牵附的蜘蛛罗网打扫干净,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一天,也是各家送灶神上天的日子,传说中,灶王爷的妻子是玉皇大帝的女儿,这一天,灶王爷和灶母一起要回天庭团圆了,为了答谢灶神、灶母一年,同时,也为了让他们二人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各家在白天打扫完卫生后,晚上八九点后,就在自家厨房的案板上的灶神画像前,点上几炷香,把烙好的“灶饼”,拿出来祭奠

5、,之后就将“灶饼”分食而净。 民间流传有“花鼓子”为证:“灶爷上天,好话多说坏话免言;少下米多 做饭,人来客去吃不断”! 腊月二十九:“蒸馍馍” 这一天,到哪一家看,大家都在做一件同样的事情,就是“蒸馍馍”, 农村这个时候蒸馍馍一来是正月天自己吃,二来是招待客人,三来是正月初一女儿回娘家和亲戚拜年送礼用,所以蒸馍要挑上好的面粉,蒸上几“箁篮”。 蒸的品种有馒头、油旋旋、包子等,而这里数包子的细分品 种最多,分糖包子、豆包子、油渣包子和“糊油包子”,值得一提的 “糊油包子”,它是用生猪板油和生小麦面粉拌在一起,用刀直接剁出来的,直到剁茸为止,最后在“和”上切好的葱姜蒜等调料,再捏成小丸作为馅,用

6、包包子的皮裹上,揉成“飞碟”状,四周再捏上小齿,蒸出来趁热吃,非常可口,只是现在会作的人已经不多了。因为最早的“糊油包子”是甜食,加上比较油腻,所以很少有人做这个馅了,只是改良成咸品口感才非常独特。 农村“蒸馍馍”从早上一直要蒸到晚上了,最后,趁着热锅,再把 过年的丸子和酥肉放在油锅上炸好,把过年的肉再卤好,就等着过年了。 大年三十:“团年饭” 大年三十中午十二点左右,家家就开始贴对联,并开始张罗着年三 十的“团年饭”,贴对联,农村可是“逢门就贴”,大门、后门、幺门,逢门就贴,同时,还有猪圈、羊圈、牛圈、鸡圈等地方也是少不了,几指宽,一尺长的红纸上大多写上“牛羊满圈、六畜兴旺、鸡鸭成群、槽头兴

7、旺”等语句,寓意尽在几里行间了。 年三十,看谁家的饭吃的早,看谁家麻利,一般下午两点多就开始了, 在家劳作的,在外打工的,这个时候都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一起吃“团年饭”。这个时候。听到谁家的鞭炮响,肯定是这家开始开饭了。在农村,“团年饭”又称“谈年饭”,一般吃的时间比较长,办吃边聊,一年末了,轻轻松松的谈不完啊。 黄昏时分,要给家里的老先人或故去的亲人去“送 亮”,在坟头前,拔几把荒草、捡几颗碎石,然后用纸糊上两个灯罩,用树枝撑开,放臵在坟前两侧,把蜡烛或者煤油灯放去点燃,然后敬上几炷香,磕上几个头,燃一串鞭炮,化数叠纸钱,一切的追思和怀念尽在这一切的举动中,过年了,还有故去的先人和

8、亲人需要记住啊。 晚上要熬夜,一般都在“笼火烤”,一家人围着火炉,边烤火边聊天, 饿了,烤几个馍馍,下一碗浆水面吃吃。“烤火”很讲究,有俗语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三十晚上就是要烤火“坐夜”,还有一句话:“有钱人烤炭,没钱人烤柴”,这里的“炭”就是指木炭,农村叫“板炭”,形容木质好;这里的“柴”指的是“木头疙瘩”,平时挖的木头疙瘩这时早已风干,像“黄荆木疙瘩”,一边烤,一边还吡吡吧吧作响,一家人“坐夜”、“烤火”真是其乐融融。 这一天还有几个讲究,一个是“三十的垃圾不能倒,要堆起来”,还 有一个是“忌口”,尤其是小孩子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到这一天,大人都要给自己的孩子交待不要乱说话,

9、以免带来不吉利。 到晚上再把次日的饺子一包,半夜十二点放一个鞭炮就迎来了新的一年。 辞旧迎新,这一刻,意味着新年已经到来了。 大年初一:“大拜年” 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年关”等。由于这一天是岁首,是农 历新年的第一天,因此四城百姓就一致认为这一天该“慎始”,该“求篇二:民间春节习俗 民间节日风俗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诗:“ 四气新元旦, 万寿初今朝。”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 “ 正月朔日, 谓之元旦, 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 此为之首。” 元旦在古代有不同的称呼: 汉代又称“元正”, 晋代

10、又称“元辰”, 北齐时又称“元春”, 唐代又称“元朔”。 我国历史上元旦在哪一天也不尽统一。夏代在正月初一, 商代在十二月初一, 周代在十一月初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又恢复到夏历, 以正月初一为元旦, 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 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 遂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 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日,即春节。民间风俗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称为“过小年”, 是过“大年”的预演。祭灶在先秦时是重要的祭礼“ 五祭” 之一。 1、除夕 贴对联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重头戏。鱼、饺子、汤圆、年糕 除夕拜年, 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

11、晚辈的压岁钱。 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 苏东坡守岁诗写道:“ 明年岂无年? 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尤可夸。” 清代诗人赵翼在85 岁高龄时曾作除夕诗: “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2 . 正月初一 拜年 “年”的正式称谓在周朝,正式将“年”字定为岁首在汉朝。 正月的头一天俗称“三元” ,又称“三朝”、“元朔” 。又有“上日”、“三朔”、“三始” 等别称。 初一早上开门大吉, 先放“开门炮仗”,爆竹之后, 碎红满地, 称为“满堂红”。 正月开始占岁。汉代东方朔的岁占称岁后八日: 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日, 三日为猪日, 四日为羊日, 五日为牛日,

12、六日为马日, 七日为人日, 八日为谷日。 俗传初一为扫帚生日, 这一天不能动扫帚, 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而把“ 扫帚星” 引来, 招致霉运 3 .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 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归宁” 拜年时先去舅舅、岳父家。 4 .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 有些地方俗称“ 赤狗日”, 这一天不出门, 不宴客。初三又叫“ 小年朝”, 应该祭祀祖先和诸神, 但不能扫地、起火、打水。 初三日, 有的商店开始营业, 俗称“ 初三开店门”。 初三是俗传“ 老鼠娶亲” 的日子。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 5 .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有“接神” 的习俗。家家户户准备牲礼、四果、生仁、炸

13、枣等迎接, 烧金纸、神马。 此外, 初四不动刀、剪。 6 . 正月初五 初五也叫“破五”,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初五要吃饺子、放鞭炮、赶庙会, 全家庆贺。 关于财神, 民间有很多传说: 宋朝蔡京 赵公明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 7 .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送穷”,这是我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神。 “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 唐诗人姚合晦日送穷三首中第一首云: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8 .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也称“人日”、“ 人胜节”、“ 七元”。 东方朔占年书:“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

14、;若逢阴雨,则有灾。”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 则是吉祥, 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 人口平安。 正月初七这一天要吃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 其中必有寓意勤劳、聪明的芹菜、葱、蒜。 据说汉代已有人日习俗,至魏晋后更开始被重视。古人会于人日当天戴上“人胜”(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后,皇帝会赐彩缕、人胜及登高大宴群臣。 9 .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吃元宵, 挂彩灯, 放焰火, 观灯游玩。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是上元之夜, 又称为元夜或元宵。 元宵节在唐代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 宋朝时, 灯期由三日延长到五日, 到明代更延长到十日。篇三:纪日 正月初一。又称元旦(南朝萧子云介推诗有“四气新元旦”句。梦粱录五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日(张衡东京赋:“于是孟春元日,群侯旁戾”。 “元日”本为吉日,自东京赋始,相沿以称正月初一)、元辰(本指吉日。晋庾阐扬都赋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