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优课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6604923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苦与最乐》优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苦与最乐》优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苦与最乐》优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苦与最乐》优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苦与最乐》优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苦与最乐》优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苦与最乐》优课(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苦与最乐优课【一等奖教案】最苦与最乐名师教案(一)核心素养1.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本文排比、设问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 言。2.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作者从“最苦”与“最乐”两个方面建立分论点的方法,把 握文中运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3.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品读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 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4.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责任感对人的重要性,体会孔子、曾子、孟子关于人生苦乐 的见解。(二)教学建议让学生学习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作 者的思路。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

2、累及 训练;文章论证思路严密,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围绕“责任 话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 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三)教学示例教学目标:1、领会文中运用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作用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3、树立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人生苦乐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文中阐述的人生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提问:在生活中你认为最快乐的是什么?最痛苦的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新课:作为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他认为 人生最

3、苦与最乐又是什么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 乐。二、简介作者,明确要点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 新会人。曾和康有为发起“公交车上书”,提倡“维新运动”。 1898 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 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 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 其文风:流畅、犀利、凝炼。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一)、师生合作朗读课文。朗读时适时引导学生标注课文关键 字词,并做适当积累。1关键字读音:契约(qi)揽(信n)悲天悯人(min)2、重点词语的解释: 莫若:不如。达观:对不

4、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二)、解析课题,感知大意。1、大家已经朗读了课文,我们来看看发现课文标题有何特点?这 个标题好在哪里?讨论:是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讨论:很好,引人注目。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 之间有什么关系。2、如果把课文标题改成“苦与乐”可以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和理由。 明确: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 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与“最

5、乐”的事。(三)、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 相交流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应当,而不能o 第二步:根据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 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3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三部分:(5、6 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 责任”。四、合作探究,理解论点 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 什么?2、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3、到底什么叫责任?

6、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 的?4、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理解的要点:第 1 题:最大的痛苦是担负未尽的责任。最大的快 乐是尽了应尽的责任。第 2 题: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 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 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第 3 题: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 是我们没有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 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两个“凡属”,概括了 所有的责任。第 4 题: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

7、乐,尽小责 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 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 寻找快乐。)五、课时作业设计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最大的快乐又是什么?解题思路:紧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理解课文的内容。可以从文中 把握设问句来体会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答案解析: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 责任。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联系你的实际说说你的责任是什么?你在 生活中有尽责体会到快乐的经历吗?答题要点:要联系自己在学校或家庭中的角色来体会身上担负的 责任。列举生活中的经历要做到要素完整,内容具体。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第一部

8、分,谈“最苦”。(一)研读第1、2 自然段a、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 们是最苦吗?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 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b、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 文回答。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点拨:找出论说的句子:(正)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二)精读第3 自然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 举

9、例,请找出有关事例。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 等)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对人的责任: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钱没有还,受了人 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 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 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3、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字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 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二、研读第二部分,论“最乐”:1

10、、读课文第四段,思考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体会道理论证的作用。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 子无入而不自得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三、讨论第三部分,体会责任与苦乐的关系: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名言:孟子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 是苦呢?

11、点拨: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 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 以说明。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 苦永远不能解除。4、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 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点拨: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最乐想躲责任,只是自

12、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5、小结:学生讨论填写,从而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得出: 本文的论题:最苦与最乐 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 大的快乐四、拓展延伸,体会课文语言特色:1、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 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 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点拨: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 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明确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 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看看

13、它们对本文的语言有哪 些帮助?点拨: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好处: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设问、反 问等不再与上题重复。第三步: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 的特点。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 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 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明确: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 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 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 教口吻。

14、“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 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 头落了地。”明确: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 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引导学生阅读开头的 5 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明确: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 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另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 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 股灵动之气。(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句加以分析。)第四步:积累a、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 语。例:知足

15、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 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教师就发表内容,予以相关的教育。b、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 意义(可查资料) ,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 ,然 后进行小组交流。例:(1)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笑口常开的弥勒佛(2)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举例:孟子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3) 曾子:任重而道远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字义: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 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师所教的课业, 有没有认真复习呢?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5)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 乐之后,才觉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