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活”的谱系——《陶行知教育名篇》阅读札记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66002681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生活”的谱系——《陶行知教育名篇》阅读札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年“生活”的谱系——《陶行知教育名篇》阅读札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3年“生活”的谱系——《陶行知教育名篇》阅读札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3年“生活”的谱系——《陶行知教育名篇》阅读札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3年“生活”的谱系——《陶行知教育名篇》阅读札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生活”的谱系——《陶行知教育名篇》阅读札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生活”的谱系——《陶行知教育名篇》阅读札记(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生活”的谱系陶行知教育名篇阅读札记 “生活”的谱系陶行知教育名篇阅读札记 从陶行知教育名篇(方明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版)里,我几乎找不出那种旁征博引、注文繁密、格式谨严的纯粹的学术论文,而只是看到这样的篇什:长短不一,或泼墨如雨有万言之多,或惜墨若金有百字之少;文体很杂,有报刊文章、现场演讲、日常通信,也有带韵的诗歌、抒情的散文;材料鲜活,多半是大胆的想法、现身的说法和具体的做法,很少往故纸堆里钻,几乎也不拾取自己老师杜威的牙慧;语言朴实,有严密的推理但很少拿名词术语显示高深莫测,通俗的打比方有之,大俗的顺口溜亦有之。这些篇什,倘使放在现在,是很难发表的,它们简直就是笔记本

2、上的发言提纲、挂在墙上的教育计划、置于案头的工作总结等等。然而,惟其如此,陶行知先生的“东西”才显示出真正的价值。 因为他大搞特搞的是“生活教育”,所以他的眼光总是往生活的地底下看,然后让自己的文字一如生活本身顺生活之需要而自然挥洒,便有篇幅之短长;随生活之场合而开口动笔,便有文体之多变;依生活之脉络而观察、思考,便有材料之活水;据生活之俗尚而演说、作文,便有语言之本色。一言以蔽之,陶行知的所有文字,都来自生活,都是为他的“生活教育”服务的。 仔细阅读,反复阅读,我发现:393页,每一页都写满了两个字“生活”;30万字,本质上只有一个词语“生活”;77篇文章,实际上只做了一篇大文章“生活”。可

3、以说,“生活”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词典里最核心的词条,其他词条都是由这一词条衍射、演绎出来的。下面我就将这些词条的谱系整理一下,看看一些关键性的概念是如何体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 【经验】 经验是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故强调经验,正是强调实践,而实践是生活的本质属性。因此,经验就成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一个逻辑起点。他说:“我们个人受到周围的影响,常常有变化,或是变好,或是变坏。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新教育,第7页)他在谈“新教育的方法”时,提醒人们要“依据经验”:“各种知识有可以从书上求的,不妨从书上

4、得来;有不可以从书上求的,那应该从别处去得他了。”(同上,第8页)这“别处”就是指经验。 在谈文字知识的真伪时,他拿“经验”作为衡量的标尺:“只有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文字才是真的文字知识。凡不是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文字就是伪的文字知识。”(“伪知识”阶级,第125页)比较起来,我们当今在追求文字知识时,往往忽视经验,即使知道课本上的注释和教材上的说法明明是错的,但仍然迁就于这种错误,因为课本和教材是考试命题时惟一的权威依据。 如今的新课程改革,已把“经验”纳入了课程体系之中,倡导经验性课程。这是喜人的景象,然而我们似乎还停留在纸上谈“经验”的水平。如果不在生活中谈“经验”,不让教育与生活接轨,那么

5、实施经验性课程只会成为漂亮的口号。 【做、行、行动】 陶行知早年提倡“教学合一”,几年之后他把这一提法又调整为“教学做合一”,而且把“做”放在突出的位置。他说:“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学做合一,第133页)有了“做”,先生与学生的界限就不那么严格了,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是同一样东西实践、经验以及由此构成的生活。 所以,他又说:“生活教育内之教与学,必是以做为中心。”(答朱端琰之问,第148页) 为了说明问题,他还借鉴并扬

6、弃王阳明的“知行”学说,提出“行是知之始”的新见解。他认为,亲知、闻知、说知等三种知识中,“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行是知之始,第109页),而“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同上,第110页)。他反对“坐而言”,主张“起而行”(教育的新生,第223页)。为了强调 “行”在求知中的关键作用,他还把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实际上,这里书面意义上的“行”就是上面所说的口语意义上的“做”。 “行”这一个字,后来在许多场合又通俗地表述为“行动”一词。他痛心疾首地指出:“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

7、书,读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创新教育,第208页)在谈“书本的真知识是从哪里来的?”时,他说:“行是知之始,即行即知,书和书中的知识都是著书人从行动中得来的。”(生活教育之特质,第239页)在谈“追求真理”时,他这样生动地阐述:“真理离开行动好比是交际花手上的金刚钻戒指。 我们所要追求的是行动的真理,真理的行动。这种真理不是坐在沙发上衔着雪茄烟所能喷得出来的。行动的真理必须在真理的行动中才能追求得到。”(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第252页)他还以比喻的形式,强调“行动”的首要意义:“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教育的新生,第224

8、页) 总之,“做”、“行”、“行动”等概念属于同一谱系,它们以丰富的词汇指向“生活”,反复演绎着“生活教育”理论。 顺便反思一下我们今天的教育。从宏观上看,我们的教育有多少机会真正地走向生活呢?课本知识、课堂知识、反复练习的知识,有没有跟“行动”相结合呢?从中观上看,我们的校园有自身沸腾的生活吗?是不是“静止”太多了,而“行动”太少了?从微观上看,我们的课堂,除了教与学,有多少环节是在“做”中教、“做”中学的呢? 如今,在新一波的新课程改革中,活动性课程已经写进了“标准”之中。课程的“活动性”,无疑就包含在陶行知所强调的“做”、“行”、“行动”之中。但愿,陶行知的理想在今天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

9、 【社会、空间】 在中国,校园很容易沦为一个独立的王国,这个王国往往有自己的“法律”,为了获得抽象的知识和分数,人们随意占用副科,动辄取消活动课,任意延长在校时间,公然在假日补课。为保证这一切都能够顺利实施、完满实现,人们使用铁碗手段,用高大的围墙、坚固的铁门和严厉的门卫把一个完整的空间切成两块:有限和无限。前者是学校,后者是社会。这样的现象,早在在上个世纪初就被陶行知洞彻了。 他批评传统教育者“为教育而办教育,在组织方面便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学校与社会中间是造了一道高墙”(教育的新生,第222页)。他在描述“新学校”时说:“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所以要使学校成为一个小共和国,须把社会

10、上一切的事,拣选他主要的,一件一件的举行起来我们学校的弊病,不但在与社会相隔绝,而且学校里面,全以教员做主,并不使学生参与。”(新教育,第9-10页)他认为“学校不是道士塔,和尚庙,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要有化社会的能力,先要情愿社会化”(我之学校观,第71页)。后来,他把“学校社会化”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即学校”理论,并称“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 同学。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教育的新生,第223页)。 对于有限的学校来说,“社会”实际上是一种广阔的空间,所以陶行知在很多文章里又从空间的意义上来谈

11、论社会。他在很多文章里,反复呼吁人们给孩子“解放空间”:“不要把学生关在笼中,在民主教育中的学校应当大得多,要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他们的世界。空间放大了,才能各学所需;扩大了空间,才能各教所知;扩大了空间,才能各尽所能。”(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第316页)“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创造的儿童教育,第325页)“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民主教育,第336页) 社会也好,空间也好,都

12、是生活的基本表现形式,它们充分揭示了生活的外延。所以,我认为,“社会”和“空间”这两个概念,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观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时间、现在】 社会与学校之间横亘着一堵高高的围墙,于是陶行知号召人们把这堵围墙“拆去”、“与社会沟通”(创造的教育,第214页)。然而,空间往往又是跟时间联系在一起的。当围墙使空间变得窄小之时,学生拥抱生活的时间也就变得极其可怜。时间有限,学生所接触、体验的生活面也就变得有限;时间失去了,生活也就会从学生身边失去了。且看陶行知是如何从时间的角度来谈“生活教育”的。 他指出:“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

13、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和赶路一样。赶路的人把路旁风景赶掉了,把一路应该做的有意义的事赶掉了。”(创造的儿童教育,第326页)为此,他专门把“解放时间”列入“六大解放”之中,他说:“课程要有系统,但也要有弹性,要在课程上争取时间的解放。”(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第317页)他要求人们“解放时间,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想想问题,谈谈国事,看看书,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有空玩玩”(民主教育,第336页) 解放时间,实质上就是要让学生参与生活的“现在进行时”,而不是一味地钻进属于“过去完成时”的课本一种广义上的故纸堆。因此,陶行知

14、的“生活教育”提倡面向现在或今日,他说:“现在所需要的,是一种新的国民教育,拿来引导他们,造就他们,使他们晓得怎样才能做成一个共和的国民,适合于现在的世界我们所研究的新教育,不应该犯这个毛病,一定要合于现在所需要的。”(新教育,第6页)他还说:“我希望乡村教师,要办今日之学校,不要办明日之学校。办今日之学校,使小学生过今日之生活,受今日之教育。”(生活即教育,第159页) 陶行知的办学理念,对我们当下的教育不无启发:教育不全是为了“明天”,还应该让学生好好地享受过程,享受“现在进行时”,使他们能够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发现和探究“现在”的问题。 【真】 提到陶行知的名言,也许要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15、,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最出名了。在这里,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他都要求他们达到一个基本要求“真”。那么,“真”与他的“生活教育”观有什么关联呢? 在陶行知看来,“真”具有特殊意义,与他“生活教育”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经验有关,是对生活经验的尊重和模仿。他专门写了一篇长文,谈知识的真伪:“只有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文字才是真的文字知识。凡不是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文字都是伪的文字知识。”(“伪知识”阶级,第125页)当今的应试教育,把知识和知识量化后的分数当作了学习的惟一目标,使知识失去了它所依附的“经验”,失去了生活这“第一手”资源,于是也就失去了哲学(本质)意义上的“真”。失“真”的教育,是充满功利的教育,是凭借教和学的手段疯狂地获取各自功名利益的教育;而这种教育,正是陶行知所深恶痛绝的。 惟其“真”,才有他的“生活教育”。一个失“真”的时代,是不可能如火如荼地搞“生活教育”的,人们只会以获取高学历和各种精美的证书为荣。可以说,当今的教育最缺乏的就是“真”的生活和生活的“真”。 【国难、大众、平民、民主】 拆分来看,“生活”是经验,是行动(做、行),是社会(空间),是现在(时间),是真;而整合起来看,“生活”就是在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