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要求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65972313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技术要求(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排查技术要求本技术要求根据2017年6月28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总体方案,在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排查规范(DZT0284-2015)基础上结合四川实际编制,用以指导全省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排查工作。1 技术总则1.1 工作任务1.1.1 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凡是有人居住、有工程活动的地段、区域进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复核和评估,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位置,分析评价其稳定性、危害性和发展趋势,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确定威胁对象,更新地质灾害数据库,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工作建议。1.1.2 协助当

2、地政府制定、细化和完善防灾预案,落实监测责任人和监测员;对已实施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要重点调查其防灾减灾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完善治理工程的措施建议。1.1.3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知识培训。通过发放宣传单、海报、宣传册、举办知识讲座、现场讲解、多媒体演示等手段,逐点实现受威胁人员宣传培训全覆盖。1.2基本要求1.2.1 应遵循“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的原则,重点围绕地质灾害可能造成损失的地段开展。1.2.2 应充分利用已有地质灾害调查和研究成果,结合相关部门、群众报灾线索,确定排查对象。排查对象为可能受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等威胁或危害的地质灾害隐患。1.2.3 采取群专结合、人

3、技结合、点面结合等方式,充分借助无人机航摄影像或卫星影像,全面摸排灾害隐患,科学评估灾害风险,逐点登记造册入库,逐一完善防灾预案,落实处置措施及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1.2.4 应采用对已有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核查和对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相结合的“逐点排查”方式进行,重点排查和一般排查相结合。特别要对场镇、学校、医院、旅游景点、重要交通干线、农家乐、地震灾区安置点、工矿企业、大型工程建设施工地和生活营区、人口聚居区等进行重点排查,借助遥感影像实现工作全覆盖。坚持逐村入户,要“沟到头、坡到顶”,逐山逐沟、逐家逐户排查是否存在灾害隐患,确保工作不留盲区,不留死角。1.2.5 应加强对复合型地质灾害和地

4、质灾害链的认识和评估,尤其应评估地质灾害隐患发生高位高速远程崩塌滑坡、碎屑流以及入江(湖)河等灾害链发生的可能性。1.3 已有地质灾害核查内容与要求1.3.1应全面收集、分析已有的各种相关调查成果和资料,实地核查已有地质灾害。核查内容主要包括:(1)已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地质灾害新近变化情况及深化趋势预测;(3)危险区的变化情况;威胁对象的变化情况;(4)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1.3.2 针对变形加剧的地质灾害体,根据其变化,重新评估危险区范围、威胁对象和危害程度;针对地质灾害危险区范围和威胁对象的变化,判断地质灾害体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1.

5、3.3补充完善已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更新已有地质灾害数据库,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1.4 新增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1.4.1 根据遥感影像判识或群众报灾、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均应实地进行调查确认。新增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应按DZT 0261相关要求进行,逐一填写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调查表。1.4.2对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地调查,宜采用野外踏勘及实地测绘相结合的手段,查明地质灾害类型、成因、诱发因素、特征和危害等,对其稳定性、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划定危险区,提出监测预警、搬迁避让、群测群防、工程治理等防治建议。1.5地质灾害排查信息处理1.5.1 在地质灾

6、害排查过程中发现稳定性差、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第一时间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提出应急处置建议,协助指导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尽快划定危险区域。1.5.2对经核查确认因灾害已发生而不存在致灾体,或因搬迁避让而没有威胁对象,或因已经采取工程治理等措施灾害已经确认为稳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向原批准机关提出销号建议。2 排查工作方法2.1 基本排查方法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宜以资料收集、航拍、遥感解译及其他先进手段和地面调查核实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2.2 资料收集2.2.1 充分收集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研究,及其他相关勘察和防治等资料。2.2.2 收集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诱发因素资料,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

7、貌、地层与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2.2.3 收集有关社会、经济资料,包括国民经济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城镇、水利水电、交通、矿山等工农业建设工程分布状况和近期规划即将开展的工程活动相关资料。2.2.4 收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和规划、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等相关减灾防灾资料。2.2.5收集年度群众报灾数据、遥感数据等其他资料。2.3 地面调查2.3.1 充分利用现有高分辨遥感、航空影像或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图件,对小流域、场镇宜采用不小于1:10000地形图(其它地区宜采用不小于1:100000)、分辨率不低于1m的高精度遥感影像图作为野外

8、调查工作手图开展野外调查核实。2.3.2 应根据已有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并结合当地政府及群众报灾提供的新隐患信息,逐点进行排查。2.3.3 对危及县城、集镇、学校、医院、矿山、重要设施、农家乐、人口聚居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景区、公路、铁路、水库、输油(气)管线等应进行重点排查;对于小型规模,且危害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做一般性排查。2.3.4 对出现临灾征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小流域)和地段进行应急调查,查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处置措施或建议,并第一时间上报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告知受威胁群众,协助政府进行应急处置,最大程度减轻和控制地质

9、灾害灾情。2.4遥感解译或无人机航拍2.4.1 对威胁人口聚居区、且人员实地调查困难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借助高精度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摄等新技术和新方法,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形现状、发育特征等,并预测发展趋势。2.4.2 针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可采用无人机航拍或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快速查明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和成灾情况。3滑坡灾害排查3.1 已有滑坡灾害点核查3.1.1 核查滑坡的影响范围和威胁对象,包括危险区内人口的迁移和建筑工程等的增减,分析人类工程活动对滑坡的影响。3.1.2重点核查滑坡灾害是否发生变化及其变化程度,包括滑坡体上地表裂缝、滑坡位移和建筑变形等宏观变形迹象。3.1.3分析滑坡发生变化的

10、原因,判断滑坡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和险情,更新危险性区划、滑坡野外调查表和数据库等,提出滑坡防治建议。3.2新增滑坡灾害点调查3.2.1 调查范围应包括滑坡分布区及可能造成危害影响的地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滑坡成因调查和滑坡危害调查,按DZT 022.31要求填写滑坡野外调查表。3.2.2对于滑坡区,应查明滑坡地理位置、地貌部位、斜坡形态、斜坡坡度、相对高度、坡体结构、植被等,了解滑坡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和地震等基本环境地质条件。3.2.3对于滑坡体,应查明滑坡的规模与形态特征、后(侧)壁和前缘等边界特征、裂缝和微地貌形态等表部特征、岩体结构和岩性组成等内部特征以及发生发展的变形活动特征等。

11、3.2.4对于滑坡成因,应通过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影响的比较和分析,初步查明导致滑坡发生或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诱发因素。3.2.5 对于滑坡危害,调查访问滑坡发生发展历史、人员伤亡以及建(构)筑物、田地、工程、环境等破坏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情况,目前的威胁对象,划定滑坡危险区。3.2.6 按照DZT 0218的规定,采用滑坡体的物质组成、结构形式、滑坡体厚度、运移形式、成因、稳定程度和规模等因素进行分类,对滑坡的发育阶段、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初步评价和判断。3.2.7根据滑坡体大小以及滑坡体滑动的距离初步划定滑坡危险区,个别情况下,危害范围还包括滑坡活动造成溃坝、堵江等引起的灾害链的危害区。4 崩塌

12、灾害排查4.1 已有崩塌灾害点核查4.1.1 包括危岩体和崩塌堆积体核查。4.1.2访问崩塌近期发生的次数、发生的时间、诱发因素、崩塌规模、崩落范围、灾情等,核查崩塌堆积体的厚度、形态、范围和体积等的变化情况。4.1.3重点核查危岩体的变形变化情况,包括裂缝长度、宽度、深度以及临空面变化情况等。4.1.4核查崩塌危险区内威胁对象的变化情况、人类工程活动情况及其对危岩体或崩积体稳定性的影响等,定性判断危岩体和崩塌堆积体的稳定性、发展趋势。4.1.5分析判断危岩体或崩积体失稳后崩落的路径和距离,划定危险区。4.1.6 更新已有崩塌灾害资料信息,包括已有崩塌野外调查表和数据库,提出防治建议。4.2新

13、增崩塌灾害点调查4.2.1 包括已发生崩塌点和未发生崩塌点调查。对已发生的崩塌点应对崩塌体和危岩同时开展调查,对未发生的崩塌点应对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范围和稳定性开展调查。4.2.2初步调查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斜坡结构类型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构造结构面、原生结构面和风化卸荷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4.2.3访问并核实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包括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崩塌发生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变形、已经造成的损失。4.2.4确定崩塌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降水、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

14、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影响。4.2.5初步判断危岩体发生崩塌的可能性、规模及其运动的最大距离、路径和危害范围,应重视气垫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4.2.6调查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物质组成、分选情况、块度、结构、密实度和植被生长情况等,分析崩塌堆积体可能失稳的因素,判断堆积体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4.2.7 根据危岩崩落的距离和危岩带宽度初步划定崩塌隐患点的危险区,查明威胁对象,进行险情的分析和预测,提出专业监测、群测群防、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等方面的防治对策。4.2.8 按DZT 0261要求填写崩塌野外调查表。5 泥石流灾害

15、排查5.1 已有泥石流灾害点核查5.1.1核查新近泥石流的发生情况,包括泥石流发生的次数及对应的时间、规模、危害和灾情等。5.1.2核查泥石流危险区(包括流域内部和泥石流沟沟口)及危险区内威胁对象的变化情况。5.1.3核查流域内人类工程活动(修路、采矿、水电建设等)及植被的变化情况(植被类型和覆盖率变化等),分析人类工程活动和植被变化等因素对泥石流的影响。5.1.4核查流域内泥石流松散物源量的变化情况,包括流域内新增滑坡、崩塌和人工弃渣(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等不良现象的发育数量、规模、稳定性及分布情况,估算泥石流的物源量,分析判断泥石流的发展趋势。5.1.5 核查泥石流沟沟床的堵塞程度,查明

16、沟床严重堵塞段及堵塞体的类型和特征等。5.1 6划定泥石流影响区和危险区,评估泥石流灾害的险情。5.1.7更新已有泥石流灾害资料信息,包括已有泥石流野外调查表和数据库等,提出防治建议。5.2新增泥石流灾害点调查5.2.1 调查内容包括流域调查、成因凋查、特征调查和危害调查等,并按DZT 0261要求填写泥石流野外调查表。5. 2.2 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5.2.3 泥石流沟流域调查5.2.3.1 调查形成区的地势、沟谷发育程度、冲沟切割深度和密度、植被覆盖情况、斜坡稳定性及水土流失情况等。5.2.3.2调查流通区的长度、坡度、形态、跌水、急弯、卡口情况以及冲、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