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比拟和识别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目的:1 熟悉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的主要特征2 掌握识别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依据和要点,并应用于识别未知菌落内容:1 观察的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特征2 识别未知的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特征实验原理掌握识别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要点对于从事菌种的筛选、杂菌的识别和菌种鉴定等项工作都有重要意义菌落是由*一微生物的少数细胞或孢子在固体培养基外表繁殖后所形成的子细胞群体,因此,菌落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细胞形态和构造在宏观上的反映由于每一大类微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细胞形态,因而其菌落形态特征也各异在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中,细菌和酵母菌的形态较接近,放线菌和霉菌形态较相似菌和酵母菌的异同 细菌和多数酵母菌都是单细胞微生物菌落中各细胞间都充满毛细管水、养料和*些代谢产物,因此,细菌和酵母菌的菌落形态具有尖似的特征,如湿润、较光滑、较透明、易挑起、菌落正反面及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且菌落质地较均匀等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细菌:由于细胞小,故形成的菌落也较小,较薄、较透明且有"细腻〞感不同的细菌会产生不同的色素,因此常会出现五颜六色的菌落此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的细胞构造,因此,在菌落形态上也有所反映,如无鞭毛不能运动的细菌其菌落外形较圆而凸起;有鞭毛能运动的细菌其菌落往往大而扁平,周缘不整齐,而运动能力特强的细菌则出现更大、更扁平的菌落,其边缘从不规则、缺刻状直至出现迁居性的菌落,例如变形杆菌属和菌种。
具有荚膜的细菌其菌落更粘稠、光滑、透明荚膜较厚的细菌其菌落甚至呈透明的水珠状有芽孢的细菌常因其折光率和其他原因而使菌落呈粗糙、不透明、多皱褶等特征细菌还常因分解含氮有机物而产生臭味,这也有助于菌落的识别酵母菌:由于细胞较大〔直径约比细菌大10倍〕且不能运动,故其菌落一般比细菌大、厚而且透明度较差酵母菌产生色素较为单一,通常呈矿蜡色,少数为橙红色,个别是黑色但也有例外,如假丝酵母因形成籍节状的假菌丝,故细胞易向外圈蔓延,造成菌落大而扁平和边缘不整齐等特有形态酵母菌因普遍能发酵含碳有机物而产生醇类,故其菌落常伴有酒香味2.放线菌和霉菌的异同放线菌和霉菌的细胞都是丝状的,当生长于固体培养基上时有营养菌丝〔或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的分化气生菌丝向空间生长,菌丝之间无毛细管水,因此菌落外观呈枯燥、不透明的丝状、绒毛状或皮革状等特征由于营养菌丝伸入培养基中使菌落和培养基连接严密,故菌丝不易被挑起由于气生菌丝、孢子和营养菌丝颜色不同,常使菌落正反面呈不同颜色丝状菌是以菌丝顶端延长的方式进展生长的,越近菌落中心的气生菌丝其生理年龄越大,也越早分化出子实器官或分生孢子,从而反映在菌落颜色上的变化,一般情况下,菌落中心的颜色常比边缘深。
有些菌的气生菌丝还会分泌出水溶性色素并扩散到培养基中而使培养基变色有些菌的气生菌丝在生长后期还会分泌滴,因此,在菌落上出现"水珠〞放线菌:放线菌属原核生物,其菌丝纤细,生长较慢,气生菌丝生长后期逐渐分化出孢子丝,形成大量的孢子,因此菌落较小,外表呈严密的绒状或粉状等特征由于菌丝伸入培养基中常使菌落边缘的培养基呈凹状不少放线菌还产生特殊的土腥味或冰片味霉菌:霉菌属真核生物,它们的菌丝一般较放线菌粗〔几倍〕且长〔几倍至几十倍〕,其生长速度比放线菌快,故菌落大而疏松或大而严密由于气生菌丝会形成一定形状、构造和色泽的子实器官,所以菌落外表往往有肉眼可见的构造和颜色根据上述特征可将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的识别要点归纳如下:三、实验材料和用具菌落:细菌类〔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 酵母〔酿酒酵母〕 放线菌类〔细黄链霉菌〕 霉菌类〔产黄青霉、黑曲霉、黑根霉〕未知菌落 试剂: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和高氏1 号培养基〕四、操作步骤1制备菌的单菌落通过平板划线法获得细菌、酵母菌和放线菌的单菌落用三点接种法获得霉菌的单菌落细菌平板放37恒温培养24~48小时酵母菌平板置28培养2~3天。
霉菌和放线菌置28培养5~7天待长成菌落后,观察并记录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的形态特征 2制备未知菌的菌落特征 从环境检测所获得的平板,挑取假设干个菌落,逐个编号,作为识别四大类用的未知菌落3区分未知菌落1. 区分"干〞或"湿〞:根据菌落是"干〞或"湿〞及菌落正反面颜色、中央与边缘颜色是否一致,首先判断*未知菌落是属于细菌、酵母菌类,还是属于放线菌、霉菌类 2. 细分菌落:根据上述要点进一步区分未知菌落是属于四大类中的哪一类菌,并将判断结果填入下表中 3. 结果记录 〔一〕菌落形态特征的描述1.细菌菌落的描述菌落外表形态:有光滑、皱褶、放射状、根状等菌落边缘形态:有整齐、波状、丝状、锯齿状、裂叶状等形态菌落隆起形态:有扁平、隆起、草帽状、胶状等透明度:可分为秀明、半透明、不透明等2.酵母菌菌落形态的描述:可参照细菌3.放线菌和霉菌菌落的描述:菌落外表的形态:粗糙、同心圆、辐射状沟纹、粉状、绒毛状或皮革状等菌落颜色:菌落正面颜色〔包括气生菌丝或孢子颜色〕;菌落反面颜色〔指营养菌丝颜色〕;有否水溶性色素?〔色素会渗入培养基中,使菌落周围的培养基改变颜色〕〔二〕将菌落形态的观察和描述记录于表1中〔三〕将对未知菌落的区分结果记录在表2中六、考前须知1每*实验台上各有一套菌落和未知菌落,观察时请勿随意搬动,以免搞混菌号。
2观察和判断菌落大小时,要注意单菌落在平板上分布疏密的情况,一般菌落密集处勤菌落小,分布稀少的部位菌落大表1 菌落形态的观察记录 大类 菌 名辨 别 要 点 菌 落 描 述 湿 干外表边缘隆起形状 颜 色透明度 厚薄 大小 松密 大小 正面 反面 水溶性色素 细菌大肠 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 菌 枯草 杆菌 酵母菌酵酒 酵母 粘红 酵母 热带 假丝 酵 母 放线菌细 黄 链 霉 菌 霉菌青 霉 曲 霉 根 霉 表2 未知菌落的观察记录菌落号 湿 干 菌 落 描 述 判断结 果 厚或薄 大或小 松或密 大或小 外表边缘隆起形状 颜 色透明度 正面 反面 水溶性色素 ┊ ┊ ┊ ┊ ┊ 别离的根本方法 微生物别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连续稀释别离法,平板划线别离法和单细胞别离法等方法。
其中,单细胞别离法需要贵重精细仪器,中学无法开展,而连续稀释别离法和平板划线别离法却简便易行,中学完全具备开展条件现将这两种方法说明如下 1.连续稀释别离法 ①取1克土样,在火焰旁放入装有99毫克无菌水的锥形瓶内,充分摇匀,将菌分散 ②用移液管吸取上述菌悬液1毫升,放入盛有9毫升无菌水的试管中,并进一步稀释成1000倍,即10-3的菌悬液按10倍稀释法连续稀释到10-8〔每1次稀释,都须更换移液管〕 ③取3支1毫升移液管分别从10-8、10-7、10-6菌悬液中吸取1毫升菌悬液,分别注入编号10-8、10-7和10-6的培养皿内,同一稀释液重复做3个培养皿 ④将温度为45~50℃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其成分和配制方法见本章第三节〕倒入上述各培养皿内,轻轻旋转使菌悬液充分混合均匀,凝固后,将培养皿倒扣放置在温暖处〔28℃左右〕,每天观察培养基外表有无微生物菌落 ⑤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培养基上长出菌落,根据菌落特征,初步判断属于何种类型的微生物,并在显微镜下检查,假设菌体形态一致,则可认为是初步别离到纯菌种 ⑥将别离培养所得的纯菌种,从平板培养基转移到试管斜面培养基上培养 2.平板划线别离法 ①取1克土样,在火焰旁加进装有99毫升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堵塞棉塞,制成菌悬液待用。
②取一培养皿置于实验台上,左手将培养皿翻开稍许,向培养皿内注入熔化的营养固体培养基10~12毫升,轻轻转动培养皿,使其中的培养基分布均匀,平放桌上,使其凝成平板然后在皿底用蜡笔划分A、B、C、D几个区应连续制作几份平板培养基 ③将培养皿底部用姆指和无名指固定成倾斜状态,在火焰旁将培养皿稍微翻开在此同时,用环状接种针在火焰旁取少许菌悬液,迅速送入培养皿内,在平板培养基的一边,作第1次平行划线 6~7条,转动培养皿约70°角,用烧过冷却的接种针,通过第1次划线局部作第2次平行划线,然后再用同样方法,作第3次平行划线划线时,应使平板培养基外表向下,以免空气中杂菌落入接种针应与平板外表成30°角左右不要使接种针碰到培养皿边缘,也不要将培养基划破 ④将划线后的培养皿倒放在28℃左右的温暖处进展培养,待长出菌落后,鉴定微生物类群,并根据镜检结果,判断是否已别离到了纯菌种如果菌种很纯,则可转移到斜面培养基上进一步培养 连续稀释别离法和平板划线法,均须在无菌室或接种箱内进展 二、各类微生物的别离 1.从土壤中别离好气性及兼性厌气细菌 其别离方法见本节"别离的根本方法〞 2.从土壤中别离放线菌①制作高氏一号培养基,趁热注入培养皿中,凝成平板,待用。
②称取土壤10克,放入装有100毫升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并参加10%酚10滴,以抑制细菌生长振荡10分钟,制成10-1菌悬液按照连续稀释别离法,进一步制成10-3菌悬液 ③用移液管吸取0.1毫升10-3菌悬液,注入平板培养基上,用无菌玻璃刮刀将菌悬液均匀涂抹在整个培养基上然后将培养皿倒置于25~30℃温箱中,培养7~10天,培养基上会出现微生物菌落如果菌落的硬度较大,枯燥致密,且与基质严密结合,不易被针挑起,这就是放线菌菌落 ④挑取放线菌菌落,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 3.从土壤中别离霉菌①制作豆芽汗葡萄糖培养基,并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