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六单元教案(张花玉)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6593542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下六单元教案(张花玉)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二下六单元教案(张花玉)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二下六单元教案(张花玉)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二下六单元教案(张花玉)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二下六单元教案(张花玉)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下六单元教案(张花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下六单元教案(张花玉)(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天元小学语文第4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23.三个儿子(张花玉)教材分析:本课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哦,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却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学情分析: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

2、想内含,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读书讨论就可以了。教学目标: 1.会认“既”等6个生字,会写“拎”等9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3.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教学难点: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预习作业:按预习作业要求完成预习作业。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引导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师:同学们,有一篇文章内容很奇怪,明明写了三个儿子的事情,而旁边的老爷爷却非要说自己只看见了一个儿子这个老爷爷并不是盲人呀。这

3、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打开书读23课三个儿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 23 三个儿子 一个儿子?)一、以疑引入,揭示课题1. 说理由2. 读课题呈现矛盾冲突,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梗概。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明白老爷爷“看法”产生的来龙去脉。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 读课文2 说老爷爷的看法产生的原因两次初读,虽然都是初步感知大意,但是第二次“边读边想”,要学生弄清老爷爷“看法”产生的来龙去脉,两次初读的意图有不同,程度有区别。师:刚才的阅读,肯定有同学遇到了生字障碍,现在我们一起解决生字问题吧。1.检查读词语(出示带拼音的词语)既然 嗓子 拎着 桶子 晃荡 沉甸甸

4、自由读读,小老师带读2.生子认读。既 嗓 拎 桶 晃 甸 指名读;开火车读3.根据学习情况重点交流学习生字预设:“嗓”是平舌音;“拎”,读ln。注意:其它的带“令”的字大多是后鼻韵母,而“拎”例外,它不是后鼻韵母。“拎”还容易将右边写成“今”,比较“拎令今”,谁的读音与“拎”更近?当然是“拎令”更近,因此,要记住“拎”右边是“令”不是“今”。“晃”是多音字,在本课是读第四声。“甸”在“沉甸甸”一词中应该读一声。3 巩固生字。齐读,抽读,分组读,“开火车”读。教师注意倾听发音是否正确。4、读文练句师:生字会认了,这些句子会读吗?(生字加粗或红字)(1)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

5、嗓子。(2)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着。(3)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4)读下面的句子,练说“一个(只)_。一个(只)_。另一个(只)_”的句式。一个孩子翻着跟斗,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三、再读课文,感知发现1. 自读课文自主识字2. 学生读词语3.跟着老师或同学重点学习部分难读字和难记字。游戏巩固识字回归课文,把课文进一步读正确,读通顺。了解学生初读课文的收获和疑问,为下节课学情准备。读这些句子或段落,一是为了在语言环境中进一步巩固

6、汉字的识记效果,二是为了抓住重点句子来学习语言,发展语言,三是可以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后面的阅读打基础。1.出示“我会写”的9个生字拎、桶、停、聪、胳膊、甸、晃荡2.指导观察发现结构特点。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除“甸、晃”二字外,其余的又都是左窄右宽的字。3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单学习内容:识记田字格中9个生字学习要求:(1)小组内开火车读音、组词(2)小组内开火车选字组词,说句(3)小组内开火车温馨提醒容易写错的地方(说关键笔画)4.小组汇报,师相机重点指导并范写。本课书写指导的重点放诸多的“点”,最容易忽视。“拎”最后一笔(点),“桶”字右上的一点,“胳”字右上的点,容易漏写。“荡”学生容

7、易写成左右结构,指导时特别强调。 写“桶”字时,右上的“横撇、点”不宜大;“晃”字中间的横不能太长,下面的撇、竖弯钩要写舒展。写好“停”字的关键是写好右边,右边部件多,要写紧凑,口尽量扁,给下边的秃宝盖和“丁”字留出位置。“膊、荡”二字笔画多,不容易写好,要加强范写指导。 5.描红、临写,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教师巡视指导,边挑选典型性的作业。6.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作业并与孩子一道评析。四、小组合作学“会写字”1. 读生字。2. 观察发现生字特点和大家交流。3.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4. 练写生字。5. 点评书写。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的规律,教师进行有针对性指导,保证了写字教学过程的实效。观察发现,书写评

8、议,充分发挥学生在写字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1.同桌合作完成课后“读读说说”的练习。2.写生字:一音一字一词。五、作业练习及时巩固第二课时教师引导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听写本课生词。木桶、聪明、沉甸甸、胳膊、晃荡2.同桌互批,批后边订正边读词语。3. 复习我会认的生字。一、复习生字,导入学习1.听写。2.同桌互改通过检测巩固写字1.师:大家把课文读了几遍了,知道这篇文章几个人物吗?师:我们上节课已经知道,明明三个儿子,硬说只有一个儿子的人是谁呢?(老爷爷)师:三个妈妈没有这样说,三个儿子也没有这样说,惟独他这样说。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呢?老爷爷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些什么?)2.

9、(呈现课文第二、三、六段)练读三个妈妈的话,看下面的空格里加个什么样的语气词恰当,再试着读一读。(1)一个妈妈_地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2)另一个妈妈_地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3)(第三个)妈妈_地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如果学生加的语气词不恰当,教师可问:为什么是这个语气呢?说说理由。纠正后,请学生再试读)3.重点读“三个儿子的表现”的句子。师范读“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师:你们也能读出水“重”吗?能听出水很“重”吗?注意读好“沉甸甸”。师:这些儿子后来的表现怎样

10、呢?以读回答,读出三个儿子的表现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第一个儿子 会唱歌曲 不会帮妈妈提水第二个儿子 会翻跟斗 不会帮妈妈提水第三个儿子 不会唱、翻 会主动帮妈提水师: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你明白老爷爷说“只看看一个儿子”的意思了吧?谁来说一说。二、读文引疑,重点练读1学生以读回答,读得正确予以肯定;语气表达不当,可适当引导。2.学生练习朗读。3.读出三个孩子的表现。4.说说“只看看一个儿子”的意思。 以疑引读,以读回答,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读出三个妈妈的说话语气,由不同的语气体会三个妈妈的内心世界。然后,通过体会水的“沉甸甸”,再引导学生思考三个儿子对待妈妈的态度的区别,从而理解

11、老爷爷的话的含义。1、分角色朗读。师:理解了这篇文章,能分角色朗读吗?试着分角色朗读课文。分组分角色朗读。2演故事。师:能分角色读好,现在我们来演这个故事。不过,要演好这个故事,必须要丢开书本,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语气、动作。分组自愿组合,读书、排演。全班汇报演。二、分角色朗读,演故事1. 分组分角色朗读。2.分组自愿组合,读书、排演。全班汇报演。在分角色朗读基础上的表演,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每个人物的内心,表现人物的特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1再读课文,你想对三个儿子说什么?(1)对第一、二个儿子说:“_”(2)对第三个儿子说:“_”2读完了课文,你想对三个妈妈说什么?(1)对第一、二

12、个妈妈说:“_”(2)对第三个妈妈说:“_”3对老爷爷说些什么呢?“_”4你属于第几个儿子呢?你想对自己说什么呢? “_”5把自己说得最精彩的几句话写一写。“_”三、拓展练习,深入思考1.学生拓展说话 。2.学生写下自己觉得精彩的话。对“三个儿子”“三个妈妈”“老爷爷”和自己说话,这组说话练习具有较大的开放空间,除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文本主旨外,还结合自身实际,将孝顺的思想植入孩子的内心。1.读一读: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课文。2.写一写:工整地书写课后要求写的生字各2个,并能给生字找朋友。3.议一议:评议一下这三个儿子的表现作业布置充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增强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板书设计: 23

13、 、三个儿子 一个儿子?(!) 第一个儿子 会唱歌曲 不会帮妈妈提水第二个儿子 会翻跟斗 不会帮妈妈提水第三个儿子 不会唱、翻 会主动帮妈提水教学后记:伴教锦囊:有这样一则教例:有学生认为本课中三个儿子都有长处,都可以是妈妈引以为荣的儿子,大概这个观点是教师没有想过的,所以他毫不犹豫就肯定学生是“善于创新的孩子”。其实,这个孩子的理解明显背离了作者的本来意图,作者在文章中所要传达的是:只有知道体贴孝顺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我们应该做体贴关心父母的孩子。从这例背离文本主旨的所谓“创新思维”看,它反映了孩子并没有读懂文意的情况,如果我们教师纵容此类“创新思维”,实际上是在纵容孩子不读懂课文就胡乱“创新”的错误习气,危害很大,希望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和独特体验。此文收入名师同步示范教学设计丛书24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张花玉)教材分析: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是一篇阅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