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课后知能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65914252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课后知能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一节课后知能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一节课后知能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一节课后知能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一节课后知能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节课后知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课后知能(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属于生态破坏的是()A农药使用导致土壤污染B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导致酸雨C河西走廊灌溉不当导致盐渍化D汽车排放尾气导致光化学烟雾【解析】当今世界环境问题重要体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森林减少、生物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地次生盐渍化等。【答案】C(南京市一般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图为某区域图。读图完毕23题。2甲、丙地辨别别合适发展()A种植业、畜牧业B畜牧业、林业C畜牧业、种植业 D种植业、林业3目前甲、乙、丁三地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也许分别是()A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B土地荒漠化

2、、森林减少、湿地破坏C森林减少、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D湿地破坏、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解析】第2题,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温带草原广布,合适发展畜牧业,丙地为东北平原,合适发展种植业。第3题,甲地目前由于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严重;乙地为东北林区,森林破坏;丁地的湿地受到围垦而浮现湿地萎缩。【答案】2.C3.B不同区域在不同步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从而使环境问题体现形式具有地区和时间的差别。据此回答46题。4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的因素是()各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别各地经济构造、产业政策、环境政策的不同各地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的差别各地人口数量和素质的差别A BC D5下列各地区环境问题的论述,不对

3、的的是()A西北地区重要是草原退化B东北平原重要是土壤酸化C华北平原重要是土壤盐渍化D南方丘陵重要是水土流失6下图反映了过去两千年来南极海豹毛中汞含量的变化,从中可得到的对的信息是()海洋生物通过食物链富集了汞元素人类对南极地区的影响从人类登上南极大陆开始汞含量的变化与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有关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具有环境代价的AB C D【解析】第4题,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的差别,各地人口数量和素质的差别,各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别,各地经济构造、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差别导致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第5题,各地区环境问题不同,西北地区草原退化导致土地荒漠化、东北平原黑土流失以及沼泽湿地破坏、华北平原由

4、于灌溉不合理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第6题,现代工业发展,排放出的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答案】4.B5.B6.C(江苏省一般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调研)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不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图为北京空气质量指数播报图。读图完毕78题。7北京市PM2.5的重要来源是()固体垃圾汽车尾气沙尘燃煤ABCD8下列可减轻北京市PM2.5污染的合理措施是()A市中心垃圾外运 B限制汽车工业发展C大量使用洒水车 D发展燃煤脱尘技术【解析】图中空气质量指数为冬季,PM2.5重要来自汽车尾气和取暖燃煤。因此宜采用煤的干净燃烧技术,

5、减少微小颗粒物的排放。【答案】7.C8.D目前国内西部因生态环境破坏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 500亿元。据此回答910题。9据记录,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到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省区面积的一半。这重要是由于()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10西部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恶劣,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善水源紧张的状况,如下措施你觉得最合理的是()A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B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C向天山等地的冰川撒播黑炭,以增长融雪水量,大力发展绿洲农业D大规模运用人工降雨技术,增长降

6、水量【解析】第9题,目前,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因此,地表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很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第10题,植被能修养水源,可改善水资源紧张的状况。【答案】9.C10.A(浙江省一般高中会考)读下图,完毕1112题。11图中反映的重要环境问题是()A全球变暖 B臭氧层空洞C水体污染 D水资源短缺12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导致全球()A高山雪线上升 B各地降水增多C酸雨危害加剧 D陆地面积增大【解析】第11题,图中显示北极熊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即冰川融化,导致北极熊的生存范畴变小,这重要是全球变暖导致的。第12题,此问题会导致冰川融化,高山雪线上升,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也许被沉没。【答案】11.

7、A12.A二、综合题13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大国,节能减排是国内近期工作的重要任务,低碳经济将成为较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是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结合国内能源消费总量及构造登记表,完毕下列问题。年份能源消费总量(万吨原则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183 79269.821.22.56.5213 45669.521.32.56.7235 99770.819.82.66.8258 67671.119.32.96.7280 50871.118.83.36.8291 44870.318.33.77.7306 64770.417.

8、93.97.8(1)近年来,国内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特点是_。国内能源消费构造的最大特性是_。分析这种消费构造产生的重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2)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节能减排,是国内对世界的承诺,请就此提出合理的建议。【解析】第(1)题,从表中可以看出,国内能源消费构造中煤炭的比例始终很高。由于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粉尘和二氧化硫,因此,大量使用煤炭会带来大气污染和酸雨。第(2)题,该题思路为:如何减少煤炭相对使用量增长科技投入,提高能源运用率;调节产业构造,减少高能耗产业;如何减少煤炭的绝对使用量开发新能源,寻找替代品;对已经污染的大气如何改善加强国际合伙;增长地表植被覆盖率。

9、【答案】(1)逐年增多以煤炭消费为主大量消耗煤炭导致悬浮颗粒物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CO2增长导致温室效应;SO2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2)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开发使用新能源;提高能源运用率;保护森林;加强国际合伙;调节产业构造,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调节工业内部构造,减少能耗高的工业,积极发展高新工业等。(答出两点即可)14阅读下列材料,完毕问题。渡渡鸟和大颅榄树是毛里求斯岛上的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渡渡鸟体型大不会飞,在树林中建窝孵蛋,繁殖后裔;大颅榄树挺拔、质硬、纹细、秀美,十分贵重。16世纪,欧洲人进入毛里求斯。她们用来复枪打渡渡鸟吃,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杀。此后,大颅榄

10、树日渐稀少,到20世纪80年代,只剩余13棵。1981年,美国生态学家坦普尔到毛里求斯研究大颅榄树因“不育”而濒临灭绝的因素。这一年正好是渡渡鸟灭绝3,她测定所有大颅榄树的年轮都在3以上,坦普尔对这个巧合非常感爱好。她在偶尔发现的一只渡渡鸟的骨骸边看到有几棵大颅榄树的果实,她就推测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果实。后来,她把大颅榄树的果实带回美国,给一种像渡渡鸟的吐绶鸡吃,并把被消化掉果肉的种子栽在苗圃里。后来,种子果然长出了嫩芽,从此大颅榄树绝处逢生。(1)在坦普尔研究过程构造图所相应的方框中,填入与研究内容有关的选项的符号:研究过程构造图研究的有关内容:()A.渡渡鸟灭绝3,而目前成活大颅榄树年轮正好

11、也在3以上()B.寻找渡渡鸟的替代动物()C.外表相似度大()D.大颅榄树的“不育”为渡渡鸟的灭绝所致()E.在毛里求斯岛上,大颅榄树的种子发芽要先通过渡渡鸟消化道的作用()F.将大颅榄树的果实给吐绶鸡吃,再将其粪便中的种子进行栽培()G.找到一只渡渡鸟骨骸,发现骨骸边伴有几棵大颅榄树的果实(2)本案例反映了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因素有哪几种?(3)从渡渡鸟的灭绝和大颅榄树的几乎灭绝,我们应当吸取哪些教训?(4)“用来复枪替代梭镖、弓矛,用先进技术裁减原始狩猎”引起了意想不到的问题“技术的报复”,这一事件对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何启示?【解析】大颅榄树的果实被渡渡鸟吃下去后,果实被消化掉了,种

12、子外边的硬壳也消化掉,这样种子排出体外才可以发芽。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树的种子不能正常萌发,致使森林受到破坏,最后科学家让吐绶鸡来吃下大颅榄树的果实,以取代渡渡鸟,从此,这种树木终于绝处逢生。渡渡鸟与大颅榄树相依为命,鸟以果实为食,树以鸟来生根发芽,它们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此我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时候,不仅要严禁滥捕滥杀,更要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答案】(1)A或,B,C,D,E,F,G或(2)人类对野生动物的乱捕滥猎;对生物栖息环境的破坏;一种生物灭绝引起其她生物物种的减少。(3)对生物资源要注意保护,不仅要保护生物的数量,还要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言之有理即可)(4)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加速人类的发展,也可以阻碍人类的发展,特别是在对自然界的某些链接不十分理解的状况下,人类在运用技术向自然获取资源的同步,常常会破坏自然,进而影响人类的发展,甚至生存。(只要说浮现代技术的正反两个方面,合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