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村-广西南宁武鸣伏唐村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6588917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名村-广西南宁武鸣伏唐村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走进名村-广西南宁武鸣伏唐村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走进名村-广西南宁武鸣伏唐村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走进名村-广西南宁武鸣伏唐村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走进名村-广西南宁武鸣伏唐村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进名村-广西南宁武鸣伏唐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名村-广西南宁武鸣伏唐村(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进名村伏唐文/梦赶夜(黄克)、杨蕾 一、伏唐村概况伏唐村位于武鸣县宁武镇长的东南面,距镇政府约有十六公里。伏唐村山青水秀,交通便利,土地较为平整,主要农产品有玉米、水稻、甘蔗、木薯等。土特产是以“一鸣红”香蕉最为出名.村辖五个自然屯,分别为伏唐屯、伏马屯、伏班屯、新琴屯、灵泉屯,是壮民族世代聚居之地。二、自然资源伏唐村自然条件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下水资源丰富,山泉水处处可见, 终年流水潺潺,村庄周边耸立多座形状各异的山峰,“状元帽山”、“皇榜山、“笔架山等等,山上长满各种灌木、杂木,常年郁郁葱葱,村屯古树保护良好,空气新鲜,是一个独特的天然氧吧.三、村名由来探究伏唐村村名的历史,浅藏深埋

2、着浓浓的文化底蕴.伏唐的“伏”字,在壮话中是饱满、那边、彼岸的意思,后人由此推算,因伏唐屯全是唐姓,古人寓意饱满吉祥,就取名为伏唐.其实不然儀七公里即是名闻遐迩的伊岭风景区,伊岭的所谓伊,是伊始,岭,是山脉,即是山脉开始的地方。在自然现状中,由伊岭向东,经太平向北便是连绵起伏的大明山,由伊岭往高峰,便是起伏不断的十万大山,由外其里,这些起伏的山脉回到伊岭已属遗脉,进入伏唐已是深埋浅藏,即到伏唐已埋伏起来。壮乡子民一向古朴,平着果敢,因此古人就地取名为伏唐,寓意如潜伏的遗脉一样平和低调,但一表露便是跌宕的气势,连绵的巍峨。也因如此,在伏唐屯的周身就出现了伏班、伏马、伏林、伏梁等,概莫如此.历经变

3、迁,后面的伏唐村才攘括了伏唐、伏马、伏班、灵泉这四个自然屯。当然以上的说法已无考究,只是民间传说而已,但却是在理,有伏唐村的灵泉屯为证。灵泉屯原名为李榜屯,都是李姓人家,纳入伏唐后才改屯名为灵泉屯。在李榜屯的北面,有一纵列山峰,酷似四夫抬轿及一班随从经过,纵列山峰旁又有一独立山峰,名叫状元帽峰,极似一人头顶状元帽在眺望.传说轿中坐着一大官人,见一人站路边在眺望,便问:“你在看什么呀?”那人答:“我在看状元榜上有没有我的名字。官人又问:“状元榜在哪?”那人指向不远处的鲤鱼山:“在那。从纵列山峰和状元峰处看,可以看到鲤鱼山的一边脸,像一张帖在时空之壁上的皇榜,而李姓的子女就在傍下居住,故取屯名为李

4、榜屯,这便是代代相传的李榜屯得名之说从风水上来讲,伏唐村灵泉屯算是一个风水宝地,座落于笔架山和鲤鱼山间.所谓的笔架山,是一座独立圆峰,柱尖如笔,峰顶有一石如老人,正为灵泉村守护着北大门。左是笔架山,右是状元榜,居以这样的地理位置,灵泉屯显示出了其人杰地灵的独特一面.自古以来,科举进士就小有名声,历代曾出过不少的县官;自恢复高考以来,凡有本屯学生参加高考,都有学生考上大家.人才济济,均记录在李氏宗祠的文魁榜上。 伏唐村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是宜居人住的好地方.很远古很远古的时候,这里并没有唐姓人家,直至明朝,才有唐姓人家从县城的唐家迁来居住,组合繁衍成伏唐屯。 伏马屯有三姓,姓马,姓宁,姓农。原也

5、没有这三姓人家,马姓人家从天等而来,到伏唐为富裕人家打工,后上门落脚,现反发展成伏马屯占三分之二人口的大户.宁姓从甘圩而来,也是为谋生而落户伏马屯。 而灵泉屯的李姓人家,据族谱追溯,可探究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铲除旁枝,稳固帝座,三弟所生的子女也在清除之列,而三弟之妾所生的子女为了保命,从山东逃往福建,后又有子孙迁往广西石埠,又有李家之人从石埠迁至三唐,又有分支从三唐迁至伏唐村的李榜,觅至风水宝地后,才安稳安居至今。新琴屯是从旧琴屯搬迁而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四、历史文化伏唐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灵泉.伏唐的李榜屯,是因状元看榜的传说得来。后来改为灵泉屯,却是因一口叫灵泉的古

6、泉井得名。古泉坐落在灵泉屯村尾,在离李家祠堂有一百米的地方。古时候,李榜的人喝着古泉里的水,先后出了文秀才、武秀才共四人,其中还出了一个进士。村民都觉得这个井神奇有灵气,于是,就把这个井称为灵泉。村里通自来水以前,灵泉的水供应着伏唐村、长安村、东王村、旧琴屯等附近几个村的饮水,从来没有出现断水干涸过.自从有了自来水后,灵泉变成了养鱼的鱼X昀菜地,再也看不出当年灵泉的繁忙的景象,但在灵泉边看,倒还依稀看出泉井的阶梯。现今,村民们不再喝灵泉的水,但灵泉的灵气依然浸润着灵泉屯,这个人口870人的大屯,在外工作吃“皇粮”的就有十几户,有些已经退休,但还是回来建房子,一年在灵泉屯住上半年,沾沾灵气。而屯

7、里的小孩子们也很有出息,年年都有人考上大学。龙角桥。相传,岜段(y doj)的龙洞里住着一条巨龙,巨龙每天都从洞里钻出来透透气.洞口有诗为证:古洞号长龙,年年作雨风。我来龙洞里,天地一元通。有一天,巨龙又出来透气,不巧的是,碰上了一个孕妇。按壮族人的说法,仙家仙物是很忌讳孕妇的。巨龙赶紧逃回洞中,由于事发突然,巨龙没有能够完全收形进洞,它的角被卡在了洞外,死了.人们拿着龙角来建桥。石匠砌桥时,偷偷把龙角换走了。但是,因为桥曾经放置过龙角,龙角的灵气依然在,依然守护着这座小桥-龙角桥。在交通发达、南货北运,农货城运的今天,大货车的载重量由十吨变成二十吨、三十吨、五六十吨.桥拱最顶端的位置的厚度不

8、过是五十公分的龙角桥仍然承受得了,没有一丝摇撼近些年来,龙角桥也从桥的北面进行加宽改造,但从南面来看,桥的原貌大大方方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挺拔着,承受着.人们说,龙角不在,但龙的精神还在,龙的精神一直在桥上,无时不刻地保护着,守护着。古榕.伏唐村以山水出名,同时也以树出名。在伏唐村的乡村小道边,到处都有树龄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古榕.在灵泉屯,就有一棵六百多年树龄的古榕,树枝都是分叉横长,主干粗大,六个成年壮汉环抱不过来,气根从横枝上长出来,开始是一些柔软的细须垂挂着往地面伸,慢慢地接触到地面,扎进土里,最后长成柱子模样,撑住横枝,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扭麻绳.五六十年代的武鸣人都知道,在宁武、双桥

9、、甘圩乃至整个武鸣的集市农用摊点上,到处都是摆卖伏唐灵泉屯的麻绳。对于当时灵泉屯的麻绳负有盛名。扭麻绳是伏唐最具特色的民间技艺了。壮乡是是山歌的海洋,伏唐是这海洋中潋滟的一泓,在那些屯与屯这间山歌对唱的岁月里,灵泉屯与东王屯山歌对唱时,曾用特色互相戏谑对方,东王笑谑李榜:“李榜扭一会缝。墨蚊进去咬,咬得灰蒙蒙。”而李榜笑击对方:“东王庄,好地方,喝腻木薯粥想逃荒。”从中可见,当时的李榜屯即今天的灵泉屯,绞绳的技艺是很有名的,因为坐在凳子上绞绳的时候,手摇把柄,屁股跟着磨动,摇一圈,磨一下,摇一圈,磨一下,而绞绳是要不断的摇手柄,裤裆就容易破裂,而绞绳要专心致志,认真投入,稍为分心,绞出的绳索就

10、会一边大一边小,或者松驰不结实。在这种十分投入的绞绳状态下,墨蚊会乘机钻进衣袖、裤脚、甚至开列的裤裆大快朵颐。等绞好绳,才发觉身上痒,一抓痒,身上皮肤就留下灰蒙蒙的痕迹。这展现了壮乡子民劳作之认真,也展现了壮乡子民观察力之强,将生活中的点滴提炼到了山歌,提升了山歌的内涵,也丰富了孤单的生活.而李榜笑谑东王屯呢,其实在那个年代,大家都是吃木薯粥,但李榜有绞绳的技艺,相对来说,吃木薯粥比东王屯就少一些,所以就以此来笑谑对方。但壮族人向来团结和睦,笑谑对方只是一种打趣,增添生活的乐趣,并不是说发自内心地要去热嘲冷讽对方,李榜屯一向与东王屯都是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另个,当时李榜人外昀称呼李榜绳商、李榜

11、绳贾之类,可见当时李榜绞绳是很有名望. 制绳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取料,制成纤维。做绳子原料来源于“坡”树,壮话说的“坡”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有深山老林里野生的,也有菜园屋隅里长的.“坡树砍伐回来后,剥下树皮,放入池塘浸泡一个月,或更长些的时间,捞起,将树皮在水面拍打,或在池边的岩石上拍打,拍去纤维上腐烂皮质,将纤维洗净,晒干后剥下纤维。 第二步是绳索的初加工。初加工有木制的绕架,整体型如小风车,在风车辘轳外固定“工字型的绕架,“工”字型上的木片都是内凹,再在“工”字型的中心按一把手把,三者都固定连接在一起,这样摇动手把,绕架和风车都会同步转动。这里的风车只是从省力的角度来考虑,风车的转轮叶片不是

12、常见的船桨型,而是一柄柄木锤,因为这里不需水滴作动力。可以想象,一滴水能源源不断转动风车,而这里的木锤一倾斜就能省去人的很多力量.先将纤维的一头在工字型固定好,转摇手柄,纤维就分别绕在工字型两个木片槽内,盘成圈,要盘多少圈,这与要做多长的绳子来决定;要做多粗的绳子决定了多少根纤维扭在一起结成一股,这样就做好了单股半成品绳子。 第三步,两股或三股半成品扭合成绳。扭合绳子的绞架分有公母,公是一块木高,也与扁担差不多大小,板的中央开有一小孔,孔的一边是手摇把柄,一边是连着把柄的挂钩,这是公的架子;母的架子也不是很复杂,长条凳的长端开有一方孔,方孔支起一个高五六十公分、宽四十公分的方形木架,方形木架的

13、顶端分别有挂钩,钩后连着手柄,为了步调一致,两个手柄又固定到一个小方形木架上,坐在凳子上摇动小方形木架,两个钩就能同时转动。公母两个架分开,单股线的一头固定在公架的持钩上,一头固定在母架的挂钩上,另根单股线也是如此挂法,此时看去两股线就形成了一个“V”字。公母两个架要分开多少的距离呢,这由要绞多长的绳子来决定。绞绳的时候,公母两边的人一起顺时针摇手柄,摇的速度也要均衡同步,除此外,在两绳的交接处,即“V”字形的两绳交接处,还要挂一块触地的石头,这石头叫石牛,随着绳绞结的推移,自动慢慢拉着石牛走。这石牛主要起到限速、均衡、促绳结实的作用。 绳索的质量好坏,主要是看转摇把柄的人是否配合默契,而在长

14、期累月的操作中,李榜人早已熟能生巧,配合默契,也早已造就了一种秉性:有耐性,不暴躁,温和对人,平和面对世间的遭遇。这些在整个伏唐村都能深深体会到.背带。在伏唐,背带是可以抚摸到历史质感的实物,不少家庭都珍藏着。 背带形如一只四肢修长的大蜘蛛,展开又如一只飞扬的蝴蝶。背带的构造并不复杂,由上下左右中间共五块布拼合成倒伀,又在主体四角缝上长布带,即成为背带,但在简单的拼接里,却透射着壮乡子女无边的智慧,在简单的拼接里,又闪映着壮乡子女生活的 色彩简单的背带,一般是除了背带心是花红外,别的都是黑色或者蓝色;色彩艳丽的背带,背带心外围或绣或纹有各种图案,色彩很艳丽,选色选花都较为推敲,工细也复杂,但还

15、是讲究左右同色对称,上下同色均衡,背带心大多还是离不开红色的鲜花主调,伏唐人就很钟意盛绽的牡丹花。牡丹,百花之王,集富贵、高洁、圆满于一身,这充分体现了壮乡伏唐人对美好的向往和憧憬,希望民族兴旺发达,希望爱情纯洁圆满。背带是母亲赠送给女儿初为人母的礼品.当成婚的女儿有了第一胎小孩,在小孩满月时,母亲会来道贺,母亲送来的礼品就必须有背带,这在壮乡已是约定成俗。背带的构造简单,但从另一层意义来说,背带又不简单,因为要种植棉花,将棉花纺成线,织成布,然后到野外找染料的植物,将布多次浸染成所需的颜色,再剪裁,再绣图,再绘花,然后缀缀缝缝,才做好一个背带。从一个背带可以看到风雨中劳作的母亲,夜下纺织的母

16、亲,油灯下穿心引线的母亲;一个背带,背的是母亲的心血,是母亲的厚望,是母亲浓浓的爱,一个背带,是凝结三代人牢不可破的坚实纽带,一一千金万银.所以,纵然过去了很多很多的岁月,纵然背带已是陈旧,破边,磨损,女儿都会珍藏着母亲赠送的背带,那是女儿珍藏一段历史,也是女儿珍藏母亲的体温.石狗。在李榜屯,有一个与当地普通狗大小的石雕,雕工精妙、神形毕现,有镇村辟邪消灾之用。据老一辈流传下来,都认为石狗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石磨。石臼。石磨最初叫硙(wei),汉代才叫做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石臼也是一种加工谷子的工具,唐朝时代就有。这两种加工工具,在伏唐村很普遍。这些历史遗物见证了伏唐的发展历史. 婚俗。盛览壮乡,貌似各乡镇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