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原文翻译及鉴赏_1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65863961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鉴赏_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鉴赏_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鉴赏_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鉴赏_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鉴赏_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鉴赏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陋室铭》原文翻译及鉴赏_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陋室铭原文翻译及鉴赏陋室铭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原文翻译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

2、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注释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 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在(zi):在于,动词。名(m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灵(lng):神奇;灵异。斯是陋室( lu sh):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惟吾德馨( x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

3、,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 帘里。上:长到;入:映入。鸿儒(hng r):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 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ti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

4、句子的独立性。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d):(官府的)公文,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劳累。形:形体、身体。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 岗中隐居躬耕。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 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

5、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 的品格。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21)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陋室铭鉴赏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

6、岸的 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 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

7、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 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 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如果说本文的 13 句是一种铺垫,那么 47 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 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 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 可辩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