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辨证治疗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65863329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1.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风的辨证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风的辨证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风的辨证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风的辨证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风的辨证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风的辨证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风的辨证治疗(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风的辨证治疗中风又称急性脑血管意外,以偏瘫、失语,甚则突然意 识丧失为临床主症。本病起病急骤,往往在短时间内脑部 损害症状达到高峰,如患者幸存,则神经功能恢复缓慢。 其中以动脉硬化性脑梗崇最为常见。本病发病率高,病残 率高,死亡率高,占我国些死因的第一、二位。现代医 学在本病急性期多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但目前尚无公认 降低颅内压的药物,而在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更乏特效措施。在中医学中,本病又名卒中。黄帝内经对中风已有 不少记载,当时在认识上以症状为主,描述为“偏枯”、“仆击”等,治疗则重针灸。至汉代金匮要略始定名 为中风,将喁僻不遂、不识人、舌强难言等症统一于一个 疾病。然而,从秦汉直至隋唐,始

2、终认为本病病因以“虚 中外风”为主,治疗多用驱风、扶正的方药,备急千金 要方还倡用酒剂和灸法。宋、金、元时期,对中风病因 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非风学说兴起,认为本病的发生 与火气痰虚有关,非独外风所致。至明代,内风为主的病 因说得到肯定,从而推动了治疗的改革,出现顺气化痰、 健脾益气、养血活血、补肾滋阴等新的治法和相应的方剂 并开创闭脱救治。至清代,中风分类趋于精细,如分为真 中风、类中风、阴中、阳中、热闭、寒闭等;辨证用药更 为精当,创制了多种有效方剂,如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 迄今仍广泛用于临床。中医治疗中风的现代临床报道,始见于1952年。50年 代,以个案资料为主,亦有用针灸治疗急性脑出

3、血的多病 例观察。60年代,具有一定数量样本的临床文章逐渐增多, 但辨治上,多继承传统方药。自70年代开始,中医药治疗 中风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少新的方药研制应用,一些 新的穴位刺灸法(如头针)的发现,使得中风及其后遗症 的治疗效果,有明显的提高。8090年代,可以说是我圄 中医研究中风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所发表的临床文章 及所积累的病例,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是 前所未有的。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中风基础 理论研究上,应用大量客观资料,进行对中风病因、诱发 因子、中风发病死亡与时间的关系以及中风复发病因等的 探索;在中风诊断学的研究上,系统地探讨了中风的舌象、 脉象的特

4、征,中风病人脑CT与中医辨证的关系,中风微观 辨证的规范化问题等;在临床治疗的研究上)一方面对中 医治则进行了反复的验证,如有人对1002例缺血性中风分 析,发现应用活血化瘀法则治疗,有效率优于其他中、西 医药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对方药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革新。近年来,对治疗中风有效方药进行了筛选和研究, 包括水蛭、红花、川芎、山鸡椒、丹参等药物及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紫雪丹)、苏合香丸等。同 时,在药物研究、剂型改革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另外, 针灸在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无论在穴位刺激的多样 化,还是在临床疗效的客观化上,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中医辨治中风的机理研究上,早

5、期多基于传统理论的阐 述,近10余年来,已普遍采用多种现代先进指标,对中风 的中医微观辨证的具体特点,中药对中风病人的作用原理, 针灸治疗中风的机理等,都作了些系统和深入的考察。 如脑CT发现中经络、中脏腑的脑部病理性改变有明显差 异,从甲皱微循环中观察到,有典型微循环改变的中风病, 可分四种类型。又如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在治疗缺血性 中风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解除血液流变性异常、改善 微循环灌流、降低毛细血管脆性等作用。针灸也可明显提 高中风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提高脑组织的氧分压,加强 病灶周围的脑细胞营养,改善抑制的皮层状态,从而有利 于瘫痪肢体及语言障碍的恢复。中风的病因病机中风的病因,

6、通过现代医家的大量实践,已在传统的基 础上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中风 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1.体质因素:通过对中风病人体 质调查显示,阴盛阳虚者多见;2.年龄因素:以5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3.情志因素:心理因素是中风的重要诱因;4.时间气候因素:调查研究发现中风发病多见于春三月, 且与气温气压关系密切,表明外风确能引动内风;5.饮食 劳倦因素。中风病机则可归纳为痰、风、火、瘀、虚。风、 火、痰是主因;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脏。痰多因嗜食肥甘厚味,酒食无度,湿滞酿痰,或因劳 倦、忧思,脾失健运,津液内停,聚湿成痰,痰阻经络而 发为半身不遂。风 素体阴虚,阳亢化风,或因七情

7、过极,极而生风, 内风旋转,气血随之上冲,可夹痰夹水,络破血溢,致成 中风危候。火 多为内生之火,或因将息失宜,或因喜怒过度,以 致心火亢盛,肝阳暴张,气血上逆,心神昏冒,卒发昏仆。虚或因年迈力衰,肾元不固,或形体肥胖,气虚于中, 或思虑烦劳,气血亏损。虚损不足,是导致中风的根本原 因,以气虚、阴虚最常见。气虚可生痰,又可因气虚运行 无力,而血行阻滞;阴虚则可使肝风动越,心火亢盛,而 发生中风之病。瘀或因气血上逆于脑,络破血出,瘀积不散,或系气 滞血不畅行,气虚运血无力,瘀阻经络、清窍,致肢体器 官失养而出现半身不遂,失语诸症。痰、风、火、虚、瘀,筏疾病演变过程中,并非是孤立 的,而是互相影响

8、,密切关联。临床上常见痰火互结,风 火相煽,瘀痰阻滞等。中风的辨证分型1中风先兆症见眩晕,心悸,肢体麻木,手足乏力,舌强。2 中经络症见手足麻木,口角歪斜,语言不利,甚或舌强语蹇, 半身不遂,病位浅,多无神志改变。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者苔薄白,脉弦滑或弦数;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者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舌红苔黄, 脉弦细而数或弦滑。3中脏腑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病位较深,病情危重。闭证:伴口 ,半身不遂,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 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脉弦滑而数。脱证:伴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撤肢冷,二便失禁, 脉细弱;如见汗出如油,瞳孔散大或两侧不对称,脉微欲 绝或浮大无根,为真阳外越之危候。

9、4分型归纳中风的中医辨证,各家意见不一,有按病位,有据症候, 而从多数临床文献看,以后者多见。值得一提的是,近年 来在中风的舌象、脉象等诊断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如 舌象调查发现,舌质以瘀者多见,舌苔以黄腻、白腻据多, 表明本病多为瘀血、痰热。另外,出血性中风者多红绛舌 厚苔,缺血性中风者多青紫舌。而脉图表明,中风病人极 大多数为弦脉,包括弦滑、弦细、弦数、弦实等。综合各 家分型,可归纳为以下四型:1. 肝阳暴张 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呕吐呃 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肢体震颤,筋脉拘急。舌红苔 黄,脉弦数。2. 痰浊内阻形体肥胖,胸腹痞满,神识昏蒙,半身不 遂,口眼歪斜,四肢不温,喉中

10、痰鸣。舌质暗淡,苔腻, 脉弦滑。3. 气虚血瘀 头晕心悸,面黄神疲,气短乏力,半身不 遂,舌强语蹇,偏身麻木。舌胖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 或白腻。4. 元气暴脱(亦称为正气暴脱)其临床表现为突然昏 仆,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质暗紫,苔白腻,脉细弱。这是传统分型上的脱症,但 中医证治的资料尚不多。中风的治疗1疗效标准(1)按照统一标准,采用计分法评定:神志状态: 清醒4分;恍惚(思睡、唤醒后能与人言)3分;迷蒙(嗜 睡、呼之答不确切)2分;神昏1分;昏愦(神昏兼脱证) 0分。语言表达:正常4分;般表达、命名不能3分; 说话成句而表达不清2分;不能说单词、词组1分;语言

11、 不能或基本不能0分。上肢肩关节:正常4分;上举全 而肌力差3分;上举平肩或略过肩2分;上举不到肩1分; 不能动或前后略摆动0分。上肢指关节:正常4分;手 指分别动作有效而肌力差3分;握拳伸指2分;屈指、握 不成拳、不会伸1分;不能动0分。下肢髋关节:正常 4分;抬高45度以上3分;不足45度者2分;摆动、能 平移1分;不能动0分。下肢趾关节:正常4分;伸屈 自如、力弱3分;伸屈不全2分;略动1分;不会动0分。 综合功能:生活自理、自由交往4分;基本自理、尚有 部分功能不全3分;部分自理、需人辅助、可行走2分; 站立迈步、需人照料1分;臣卜床0分。(2)疗效评定:满分为28分,起点分不超过18

12、分。基本痊愈:积分24分;显效:积分增加超过10分;有 效:积分增加超过4分;无效:积分增加不足4分或反而 减少者;死亡。2分型治疗(1) 肝阳暴张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处方:天麻10克,生地、赭石、草决明、右决明、丹 参各30克,玄参、赤芍、全蝎、僵蚕各10克,牛膝、菊 花各20克,蜈蚣2条。加减:头痛眩晕加蔓荆子;恶心呕吐加竹茹、赭石;便 秘加大黄、番泻叶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镇肝熄风汤等。(2) 痰浊内阻治法:化痰通腑,通络熄风。处方:半夏10克,橘红15克,茯苓15克,甘草5克, 胆星、菖蒲各15克,胆术12克。加减:痰涎壅盛加竹沥、天竺黄

13、;眩晕加钩藤、菊花; 舌红烦躁加鲜生地、沙参、麦冬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半夏胆术天麻汤、导痰汤、涤痰汤等。(3) 气虚血瘀治法:益气活血,祛瘀通络。处方:黄芪30120克,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牛膝各10克,鸡血藤30克。加减:肢瘫重加桂枝、杜仲;语蹇加菖蒲、远志;纳呆 加砂仁;痰多加瓜萎、陈皮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补阳还五汤等。(4)元气暴脱治法:回阳固脱。处方:人参1015克,附子1015克。用法:急煎汤灌服或鼻饲。常用成方:参附汤、四逆汤加人参等。疗效:上述四型,共治疗2203例,基本痊愈680例, 显效746例,有效692例,3专方

14、治疗(1)脑脉复原汤组成:黄芪20克,丹参15克,水蛭15艽,川芎12克, 寄生15克,杜仲10克,五加皮10克,黄精10克,灵芝 6克,青皮9克,葛根15克,石菖蒲10克,赤芍10克, 珍珠3克(冲),茯苓15克,红花10克,菊花10克,地 龙15克,全蝎6克,白花蛇1条,胆星10克,海藻10 克,白附子10克,黄连10克。加减:风痰上扰,痰火搏结,去黄芪,加牛膝、川军; 气血虚弱,经脉失养,加白术、人参。用法:水煎成500毫升,早晚两次服下,每日1剂;亦 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分装人胶囊,每日7. 59克, 分23次吞服。疗效:本方主要用于缺血性中风,共治疗652例,基本 痊愈256例

15、,显效276例,有效102例,无效18例,总有 效率97.2%。(2) 脑血康口服液组成:由动物类活血化瘀药物提取制成,配方从略。用 法:每日3次,每次10毫升。口服,昏迷者可鼻饲。大便 干结可加服大黄粉3克;痰盛加服竹沥水疗效:共治疗180例,基本痊愈107例;壶效挽例,有 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脑血康具有增强 吞噬细胞功能、促进血肿吸收、加速纤维蛋白溶解、改善 脑部微循环等作用。(3) 清开灵注射液组成:配方从略。用法:取清开灵注射液4060毫升,兑人葡萄溏注射 液5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8天为一疗程。疗效:本药主要用于邪热、痰浊、瘀血等标实症状突出 的中风急

16、性期,不宜用于气虚、阳虚、脱症等。治疗缺血 性中风患者111例,基本痊愈32例,显效22例,有效36 例,无效及死亡21例,总有效率为81.1% ;治脑出血23 例,基本痊愈7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及死亡2 例,总有效率为91.3%。(4)红丹组成:丹药(系水银、火硝、皂矾、食盐炼制而成)5 0克,石青(白砒、硫磺炼制而成)25克,银翠(银块、 石青炼制而成)150克,麝香25克,牛黄5克,羚羊角5 克,熊胆5克,冰片5克,枣泥250克。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充分混合,以枣泥为粘合剂 研匀搓丸,每丸0。5克。以朱砂为衣,装瓶密封备用。口 服或鼻饲,每天2次,每次1丸,7天为一疗程。疗效:除脑水肿加甘露醇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