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教科研系列学习材料之三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65828353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教科研系列学习材料之三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走进教科研系列学习材料之三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走进教科研系列学习材料之三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走进教科研系列学习材料之三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走进教科研系列学习材料之三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进教科研系列学习材料之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教科研系列学习材料之三(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8年走进教科研系列学习材料之三教师如何开展教育科研一、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科研(一)什么是学校教育科研教育之有研究,渊源于对教育经验的总结。什么是教育科研?概括地说,教育科研是应用科学方法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具体地说,教育科研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进行系统地探索,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它具有以下一些本质属性:1、教育科研是一种在探索中获取新认识的过程,是人们进一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活动。这也是教育科研的本质和目的。2、教育科研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已经在教育科研领域取得了许多科学的研究成果,总结出

2、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科研方法。搞教育科研就要按照这些方法的要求进行。凡是遵循教育科研规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教育科研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教育科研的结果是获得新认识,形成科学的结论,即形成科学的理论或观点。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研究报告(包括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和其他研究报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等。但没有新观点,未形成新认识或新理论的教育科研不是完整的教育科研,也不是成功的教育科研。(二)学校教育科研的意义科学的教育离不开教育的科学。教育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教育科学研究,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向教育

3、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是我们迎接挑战、解决问题、走向新世纪的最佳选择。中小学教育科研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指导学校教育改革21世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小学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一要靠政策保证,二要靠教育科学研究指导,把教育改革建立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的基础上。教育改革牵涉的问题和方面十分广泛,如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等。这些都极需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予正确的回答和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又如在中小学,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如何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这些也都

4、需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开展教育科学研究。2、提高教育质量当前,我们正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这需要通过加强教育科研,积极探索新型人才成长规律,按规律办学。因此,教育科学研究在中小学教育中应占有统帅的、导向的地位。“向科研要质量”是许多中小学教师的切身体会。中小学教师不能光凭经验和苦干,要按教育规律、教育理论进行工作,否则就可能管不得法,教不得法,事倍功半。教育科研成果是教育规律的表现,一旦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掌握,就可以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以变成提高教育质量的巨大的现实力量,能直接地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促进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许多学校都成功地总结出:“抓科普、促科研、以科研带教研”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路子。3、 完善教育理论时代在发展,教育理论也在发展。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理论,还有很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通过中小学教育科研,使大量丰富的教育实践上升为教育理论,同时对原来不完善的教育理论进行修正,就能促进中小学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提高。同时教育科研密切结合教育实践,不仅可以验证教育理论的正确性与普遍性,而且可以使教育理论建立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使教育理论更接近教育的实际需要,切实发挥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4、提高教师的素质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时代要求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科研

6、型、学者型、专家型。广大教师不仅应该掌握教育规律、教育教学技巧,还应通过教育科研实践,不断取得新知识,探索新领域,在教育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教育科研素质是当代教师的基本素质,教育科研是当代教师的工作方式之一,教育科研是当代教师进修学习的方式之一,教育科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科研兴校”离不开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二、如何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构成1、教育科研意识一个教师若没有科研意识,则会缺乏发现、创新,只能做一个“教书匠”。因而科研意识是教师教育科研素养中最基础的部分。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工

7、作中,应树立牢固的科研意识,把科研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并养成学习、思考、总结的习惯。一方面,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更要善于将实践经验上升为有一定理论或实践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教师不仅要经常动笔,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善于将成果发表,得到社会的公认,更重要的是要将研究的成果转化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去,变成自身的观念和行为,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逐渐由经验型转向研究型,甚至成长为专家型教师。2、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教师个体的基本素质之一,科研型教师更应具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虽然不同

8、学科的教师在知识结构的要求上有各自不同的学科特点,但就科研型教师来说,其知识结构又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教育科研基础知识教育科研作为一项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具有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已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学习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保证教育科研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基础。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科研的意义,明确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特别是教育科研方法论,掌握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表述、评价、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能够有重点地选择教育科研对象,有针对性地采用教育科研方法。2)、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学科专业

9、知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基础。教师应全面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善于运用教育和教学的理论,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设计,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性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3)、相关学科知识从事教育科研,除需要教师掌握教育科研基础知识、本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得具备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知识和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其它学科知识,从而建立纵横贯通的知识网络。3、教育科研能力1)、发现问题的能力教育科研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能否在教育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作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课题就成为关键一环。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善于观察

10、,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教育科研不可缺少的能力素养。2)、信息处理的能力信息处理包括信息的获取、识别、分类、编码,也包括对信息的分析、评估,以及利用信息作出决策、解决问题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是在获取、掌握、处理、应用教育信息的基础上,探求新的知识,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过程。因此,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3)、开拓创新的能力中小学教育科研,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崭新的创造性的活动,它所要研究的课题,常常是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用。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与创新的能力,以适应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4)

11、、组织协调的能力中小学教师不但要掌握与运用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与有关的具体方法,而且应该学会组织同行参与到教育科研中去。在项目的选择、科研队伍的配备、研究方法的运用等各方面,有组织协调科研工作的能力。5)、文字表达的能力科学研究要求教育科研工作者把经过潜心研究得出的新认识、新思想、新办法等诉诸文字,通过教育科研报告或教育科研论文、著作等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成果的作用。在此,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也是很重要的。4、教育科研道德素养1)、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只有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热爱真理,坚持真理,具有为真理而献身的高尚道德与情操,才能完成教育科研的任务。2)、实事求是,严谨治学教育科研

12、是老老实实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必须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确保教育科研数据准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那种马马虎虎,弄虚作假的行为,是为教育科研道德和法规所不允许的。3)、发扬民主,百家争鸣科学上有不同学派、学术上有不同观点,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现象。作为一名从事教育科研的中小学教师来说,其正确的做法是:参加学术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虚心学习和借鉴他人的观点。4)、尊重别人,合作共享教育科研工作者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协作,组织共同攻关,越来越显得重要。这不仅是方法问题,同时也是科研道德问题。因此,要求在教育科研的协作共事中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优势互补、成果共享。5)、批判继承,大胆

13、创新科学需要创新,科学贵在创新。教育科研也是如此。任何妄自菲薄、崇洋媚外、迷信权威都是不足取的。要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既要虚心学习国内外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又要敢于创新,具有努力攀登教育科研领域新高峰的决心与毅力。(二)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是以具体的形式和方式体现出来的,但它是一个长期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教师个体而言,就是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1、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过程首先是积累。就是打好扎实的基础、苦练基本功,积极尝试,不断积聚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例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当代的魏书生等优秀教师都有一个首先在工作中实验、摸索的过程,只有当这个阶段的积累十

14、分丰富后,以后成果就喷涌而出,一发不可收。其次是质变。即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经验、灵感条理化,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将这些思维方式定势化,逐步解决相关问题。这是教师科研素养提高最快的时期。例如魏书生是从研究语文学科的具体教学问题入手,然后总结一套语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很快独立地走上科研之路。第三是拓展。教师科研素养经过积累、质变两个阶段后,逐步内化为一种科研观念,科研工作也进入得心应手阶段。如果再加强对动力的激发、毅力的培养,知识的更新,则能跨入拓展阶段。教师科研素养进入拓展阶段,并不是教育经验的简单堆砌,而是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重大改组,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旧有经验

15、进行再认识和再加工的过程。它是教师在认知、情感、人格方面的全面升华,是科研理论、科研风格、教育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也就是“专家”的形成时期。2、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根本途径首先,在教育理论的学习中提高。教育科研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逐步积累和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自觉努力的学习教育理论,并把理论的学习和日常的教学实际及科研活动相结合,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养,有了扎实的理论素养,教育科研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才有稳固的基础。其次,在科研实践中锻炼。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同任何人的能力一样,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和发挥出来。经过实践的锻炼,才可能获得更多的经验和体验,才能学会和掌握中小学科研的方法和技能,并通过科研报告和论文的写作提高科研素养。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的完善自己。第三,在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发展。学术交流能使自己的信息更丰富,拓宽思路,增长了见识并且能了解和掌握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交流有助于吸收众人之长,或借鉴他人的教训,或受他人经验和方法的启发,达到增强科研素养的目的,而且通过合作研究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带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