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宏观分析框架:“五力”互动模型精品文档9页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65811289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宏观分析框架:“五力”互动模型精品文档9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宏观分析框架:“五力”互动模型精品文档9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宏观分析框架:“五力”互动模型精品文档9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宏观分析框架:“五力”互动模型精品文档9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宏观分析框架:“五力”互动模型精品文档9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宏观分析框架:“五力”互动模型精品文档9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宏观分析框架:“五力”互动模型精品文档9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宏观分析框架:“五力”互动模型课题项目本研究受陕西省2006年社会科学基金(06E032S、陕西省教育厅2006年专项科研计划(06JK150)支持。课题主持人:杨生斌;课题组成员:杨蜀康、侯普育、黄勇虎、华凤燕等。一、以职业学校为观察基点的“五力”互动模型1.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宏观分析:“五力”互动模型的表述。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运行性质和现状,可以把影响职业学校组织的环境因素分为生源市场、竞争者、就业市场和政府四个主要变数,而再加上职业学校本身,就构成了五种力量的互动发展模式(见图1所示、。在一定社会经济背景下,这五种力量的结构和运行状况,决定了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包括运行

2、效果和运行效率。生源市场是职业学校的上游,它为职业学校提供培养对象,是学校的顾客、服务对象和运转资金的来源。竞争者,包括非学校通道与学校通道之间的竞争,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之间的竞争,公办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公办职业学校和民办职业学校之间的竞争,不同区域职业学校之间的竞争等。就业市场,职业学校的下游就是就业市场,学生能否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招生,这就迫使学校必须把用人企业当做顾客,强化服务意识。因为学校的下游决定学校的上游,学校的出口决定学校的进口。我国发展职业教育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尽管主导的力量有大小之分,但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调控能力是一个

3、毋庸置疑的强制力量。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的主体,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细胞,没有健全高效的职业学校体系,职业教育就没有载体,发展职业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从宏观上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这五种力量互动的结果。2. 职业学校处于双重的交换关系(双重市场需求)约束之下。在这个“五力”互动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型中,职业学校处于中心地位。职业学校上游面对的是求学人群,职业学校与求学人群之间形成了一种基本的供求关系系统(交换关系);职业学校的下游面对的是就业市场,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了另一种基本的供求关系系统(交换关系)。可见,职业学校处于被双重选择和双重交换关系之下。从生源市场(求学人群)到就业市场(就

4、业岗位群)这条主线,是职业教育系统运行的主轴线,也是由人口到人力资源转化的关键。但其中隐含着两个交换关系,交换能不能顺利进行,决定了一般人口能不能顺利转化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求学人群与职业学校的就学交换关系。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主要包括两种人群:一种是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即应届毕业生;另一种是在岗或者下岗转岗的有工作经历的成人。职业学校与这两种人群存在着潜在的就学交换关系,但能否转化为现实,从直接影响因素来看,主要是由就学市场供求双方决定的,同时以下影响因素也会影响这一供求关系发挥作用,即潜在求学人群是否有接受教育或者培训的意愿,是否存在适当的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是否有接受教育和培训

5、的购买能力,是否有与其需要相适应的合适的职业教育产品,职业学校与求学人群的联系机制、信息是否对称,接受这种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否划算(即对教育和培训的合理预期)等等。职业学校与就业市场的就业交换关系。职业学校是将一般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一种机制,是进行人力资本开发和投资的一种方式。这是一个实用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培养的人才规格一一知识、能力和态度是否合格,不是由学校说了算,也不是仅仅通过文凭就能说明的。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最终取决于培养的人能否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培养的人在职业岗位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否与产业需要相吻合。职业学校与就业市场的就业交换关系能否达成,也是由供求双方决定

6、的,而以下几个影响因素是通过影响这一供求关系进而对这一交换关系产生影响的,即职业教育的体系、结构状况,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功能水平,学生的就业意愿、就业能力和报酬期望,职业学校与就业体系的联系机制、信息是否对称,产业的发展水平、规模、结构和资本的有机构成,就业部门的用人意愿、用人制度(资格要求)和报酬制度,毕业生的创业能力,等等。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五力”要素分析1. 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经历了从“政府举办”到“政府主导(政府统筹)”的发展过程。在计划经济背景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中,社会经济资源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此时,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发

7、展速度、发展结构都高度依赖于政府计划和政府的行政力量。中央政府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动员各级政府、公有制单位直接投资于职业教育,并依赖行政手段直接调控职业教育的结构、规模和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和社会经济资源日益多元化,除了政府掌握的资源外,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并存的局面,使政府难以实现直接调控,只能间接调控,即通过改变调控对象的利益来调整其行为。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和政策措施等实施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公共服务和发展环境。实行了“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

8、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简单地说,“政府为主、市场为辅”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这是由职业教育效用的外溢性决定的。依据“五力”互动模型,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责任应包括:对职业学校的责任,如把学校发展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给学校运转提供财政资金支持等;对求学人群的责任,如为求学人群创造学习技术的方便条件、承担一部分学费,形成政府、企业与个人共同分担学费的机制,在条件成熟时,实现职业教育的义务教育制度等;对就业市场秩序的责任;对各类职业学校的办学秩序的责任;对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责任,如劳动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协调问题,学历证书与职业

9、资格证书的协调问题等。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职业学校发展的调控上,如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职业学校的发展数量和规模、学生人数,拨付分配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师资培训费、实训基地建设费等),而对职业学校以外的问题调控不力,如对求学人群的学费、就业秩序、办学制度、劳动部门与教育部门相互扯皮等问题难以解决。当然,在分配职业教育资源中也存在资源分配和使用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因此,政府应该立足于职业教育整个事业的发展,变教育内部的局部调控为面向整个事业发展的全流程综合调控,并注重公平和效率原则,不能仅仅把注意力集中于资源分配上,更要关注整个职业教育事业的长远和可持

10、续发展。2. 生源市场。近二十年来,在政府行政主导的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被社会承认和接受,人们对求学的选择日趋理性,在考大学无望的情况下,迫于生活压力,大部分弱势群体家长理智地选择了让孩子学一技之长的方式。但是,在选择的过程中,却遇到多方面的困难:专业选择困难,不知道该让孩子学什么专业,搞不清学什么专业容易就业;学校选择困难,不知道该到哪个学校就学,上哪个学校好找工作;学费困难,上学成本高,形成较大的家庭支出负担;就业困难,难以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地位低、工资低,需要十年以上才能收回上学成本。总之,能不能找到工作,能不能收回上学成本,并学到独立生活的能力,成为我国弱势群体家庭子女选择

11、上职业学校与否的重要标准。同时,由于这些学生就业后的劳动保障条件比较差,也成为家长和学生选择回避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生源市场存在的购买能力、信息不对称、就业环境较差等问题,需要进行综合治理和改善。3. 就业市场。从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来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化的发展会对技能型人才产生持续的规模化需求。但资本密集型产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一定资本相比较的劳动力就业岗位被资本代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相对岗位减少,对技能和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由第二产业发展导致的第三产业规模扩大,使就业岗位在新的领域增加,因此,技能型人才的就业还是乐观的。目前,尽管不少企业都缺少技能型人才,存在有岗无

12、人或者高岗低聘的问题,但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仍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大量毕业人群一毕业就失业,处境茫然,甚至对在职业学校上学产生怀疑,以致很多学校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编造毕业生假就业率来欺瞒政府和社会。换言之,技能型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宏观的供不应求与微观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所谓宏观的供不应求,参考的需求是“最好标准”,或者叫“纯质量标准”“理想标准”“应该标准”,这显然是无穷尽的。现实中的人才供给显然不可能是最好标准,而是普通标准。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选人标准是“低成本标准”,或者叫“现实标准”,当然这是以产品质量降低为代价的,而且使制造品潜伏了质量危机和风险。这种以成本为选择依据的招聘导向,自然会

13、使需求的标准降低,扩大了供给的范围,形成了供大于求的低水平平衡格局。同时,也反映出一个问题: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够满足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选与不选职业学校的学生差别不是很明显。因此,规范劳动就业秩序是从出口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4. 职业学校。从职业学校自身来看,由于本身整体素质偏低、培养能力不强,甚至培训与不培训差别不大,职业教育的“含金量”不高,办学质量比较低、管理比较滞后、设施比较简陋、信誉欠佳、社会形象不是很好等,也使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没有成为学生的理想选择,普遍形成买方市场,导致招生困难、招生市场混乱等现象发生。在目前情况下,主要原因不是企业需求拉动不足,而是职业技

14、术学校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供给能力不足。这种供给能力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数量不换句话说,换句话说,足,一个是人才规格和质量与城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匹配需要的人提供不了,提供的人满足不了需要,供与求脱节。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职业学校的发展,在于职业学校的“培养能力”。因此,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能力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5. 办学竞争秩序。首先,在学校办学与产业发展之间,产业发展是什么情况,需要什么样的人,情况不明、信息不畅,好像雾里看花,主要靠感觉、凭以往的经验,人才培养有时是滞后的(学生毕业时才发现没有赶上市场的变化)。其次,在学校与求学人群之间,招生宣传信息混乱,真

15、假难辨,选择学校、专业的权威依据不足,大部分学生及其家长并不了解学校,也不了解专业,选择学校和专业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搜寻成本过高,使选择者失去信心。在这种背景下,招生情况往往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总体实力差、设施简陋的学校依靠较低的学费和就业承诺,获得了较多的生源;而实力较强的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尽管总体实力强、办学时间长,但由于脱离市场,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职业发展实际考虑,有被实力较差但能抓住学生家长心理的学校驱逐的倾向。再次,求学人群与产业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大部分就业信息主要靠同学、朋友、亲戚来传递,不少中介机构失去信誉,没有人敢相信。因此,办学秩序的规范和有序化也是目前应

16、抓的一项重要工作。三、“五力”互动模型的特点1. 系统性。该模型综合了关系职业教育发展的五种重要力量,或者叫关键变量,使分析更为全面,更具有系统观,避免了就教育论教育,就职教论职教的局限性。2. 动态性。该模型便于分析职业教育关键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每一个变量都是一个作用力,更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力量。如职业学校处于就学市场和就业市场这种“双市场”的约束之下,它要满足双重需求,要整合双重需求,因而其发展具有更多的变数,更多的“口味”变化,经营和管理的难度也更大。因此,必须从两个市场的联系中来进行动态分析,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特殊性。3. 立体性。“五力”分析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分析框架,这比单纯探讨产业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或者单纯探讨生源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职业学校与政府的关系、职业学校之间的关系等更为客观、更符合实际。对“五力”的综合考虑,构成了一个更加接近职业教育运行现状的模式。4. 多关系性。我国职业教育是在错综复杂的多种关系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如职业教育与求学人群、政府、企业的关系以及中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