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四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6577306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温州四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浙江省温州四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浙江省温州四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浙江省温州四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浙江省温州四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温州四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温州四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温州四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共22分)1 下面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双颊(ji) 媲美(b) 孱头() 应运而生(yn)B. 供给(gng) 启碇(dng) 愧怍(zu) 残羹冷炙(zh)C. 攻讦(xi) 缱绻(qun) 罡风(gng) 黜恶(ch)D. 隽(jun)秀 齑(j)粉 趿拉(t) 茕(qing)茕孑立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取谛 国粹 销声匿迹 层峦迭嶂B斑斓 赊帐 礼尚往来 震耳欲聋C佝偻 启锚 富丽堂皇 班驳陆离D遐思 威慑 一泻千里 时过境迁3依次填入下

2、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 着人们的思维方法, 着人们的行为习俗, 着人们的情感抒发, 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置悬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A制约 支配 控制 左右 B控制 支配 制约 左右C制约 左右 控制 支配 D控制 左右 制约 支配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B.解放战争中,共产党领导的部队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所到之处深受欢迎。C.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大门,谁也不必对它收

3、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D远离瀑布还好几里,就先听到丘壑雷鸣,看到雾气从林中升起。走近一看,只见一股洪流直冲而下。轰隆的巨响,振聋发聩,游人打着手势在夸张地交谈,却好像失去了声音。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巴金在晚年,仍然文思敏捷,精力充沛,写了许多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B.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博,终于夺得了冠军。C.温州的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D.春风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6给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总之,我们要拿来。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

4、或毁灭。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A B C D 7.选出下列对课文解说及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和中国现代作家杨绛的散文老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在不幸的命运中都表现了小人物们人性人格的光辉。B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可视为屈原的自传体长诗,课文节选的部分诗人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多重的才能、高洁的志行,并且对楚国的腐朽、楚王的昏聩予以了无情的抨击,表现了自己为理想而义无反顾的崇高精神。C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分别从封建士大夫和底层百姓的角度表现了

5、整理对生与死的理性思考,前者表现了整理为纾国难而百死不辞的爱国意志,后者则热情讴歌了平民为匡护正义而作出的崇高选择。D烛之武退秦师出自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8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C失其所与,不知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B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0.下列加点词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 (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6、 (2 阙秦以利晋 (3)则思江海下百川 (4)吾得兄事之 (5)且庸人尚羞之 (6)范增数目项王(7)少仲尼之闻 (8)宁许以负秦曲 A.(1)(4) /(2) (6)/(3) (8) / (5) (7) B.(1) (4) / (2) (8)/ (5) (7) /(3) (6)C.(1) (6) / (2) (3) / (4)(5) / (7)(8) D.(1)(6)/ (3) (4) / (2) (8)/ (5) (7)11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例句同类的一项是(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恐年岁之不吾与C予羁縻不得还 D夫晋,何厌之有?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拿来主义

7、选段完成1215题。(12分)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

8、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12.文中加点的“大宅子”“鸦片”各比喻什么?(2分)13.文中画线句子“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如何理解?(3分)14.第二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态度?(3分)15.选文主要运用了

9、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分)三、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5分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0、)视 ( ) 暴( )遇( ) 屈( )17.下列句子加点的词与“亦以明死生之大”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谈笑以死 B. 敛赀财以送其行C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D.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1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2分)例句:人皆得以隶使之A亦以明死生之大 B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C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D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19.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2分)A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C忠义暴于朝廷 D赵尝五战于秦20.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段将“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

11、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将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将“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苟且偷生、轻如鸿毛与五人仗义而死、重于泰山作对比,突出了五人的形象,强化了文章的主题。B“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是为了表现对“五人”的同情、仰慕乃至向他们学习的崇高感情。号召人们向“五人”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正是张溥写五人墓碑记的目的。C“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是文段的主题,这个主题,本身就包含着许多对比的因素:“死”与“生”,当然是对比;有“大”就有“小”,有“重”就有“轻”,有“匹夫”

12、就有“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以至“高爵显位”,这里都有强烈的对比。D五人墓碑记并不孤立歌颂五人。整理在对比中,指斥了阉党,暴露批判了“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高爵显位”等;在映衬中,赞美了周顺昌,肯定了“郡之贤士大夫”。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系列的对比和映衬,才充实了歌颂“五人”的思想内容,加强了歌颂“五人”的艺术力量。21、翻译 3分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2224题。(10分)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

13、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22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字的正确读音是 ( ) (2分)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客何为者? A.wng wi B.wng wiC.wng wi D. wng wi23.下列对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樊哙在席上的讲话与刘邦的话,不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而是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气语调是明显不同。B.两人讲话的中心大致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呵斥项羽“而听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