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试卷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65750288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试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长边中学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试题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25分)1、根据要求默写(10分) (1)山际见来烟,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 (2)滁州西涧传达了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的句子是 , 。 (3)杜甫在江南逢上李龟年,抒发无穷感慨的诗是 , 。 (4)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写一抹斜阳下孤独行人渐行渐远的诗句是 , 。(5)珠缨炫转星宿摇, (2分)(6)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 。(1分) 2、名著(1)、狐狸和山羊写的是掉在井里的狐狸哄骗山羊下井,然后踩着山羊背跳出井底,却扔下山羊不管的故事,警

2、示人们_。(2)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出场的是 ,他的绰号是 。3 综合探究。(5分,)1、中国戏曲的角色分为_ 、旦、净、_ 四大行当。_ 是中国戏曲之母;_ 称为东方“歌剧”,也是中国的国粹;_ 具有芬芳泥土的气息。(2分)2、小强策划本组同学表演一场“水浒戏”。 京剧表演中,常用脸谱象征某种人物形象的特点。黑脸谱常用来代表强悍、勇猛,小刚打算用它来扮演下面备选的水浒人物。你认为这张黑脸谱最适于扮演 (人物),因为从 “ ” 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他的强悍、勇猛。(3分) 3、综合性学习(3分)在端午节来临之际,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端午风俗手抄报,特向全班同学征稿。有一位同学收集了下面四方面的材料

3、:A “屈原含冤怒投汨罗江”的历史故事。 B“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的古老传说。 C“幸福小区家庭包粽子大赛”、“五月五龙舟竞渡”的新闻报道图片。 D唐“九子粽”、宋“蜜饯粽”、元“箬叶粽”、明“芦叶粽”、清“火腿粽”的介绍。(1) 如果要在上面四项中删除一项,你会删去的一项是( )(1分)(2)请分别说明保留另外三项材料的理由。(2分)_二、 阅读理解 (一)口技节选(18分)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

4、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扶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9、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清朝涨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整理是 。(1分) 10、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每句用一条竖线“|”画出)(2分)(1)中 间 力 拉 崩 倒 之 声 。 (2)不 能 名 其 一 处 也 。 11、解释下列词语。(4分)(1)会宾客大宴会 会_ (2)满坐寂然 坐_(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4)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12、下面加点的字古今意义一致的是( )(1分)A、忽一人大呼“火起” B、

5、虽人有百手C、几欲先走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 )(1分)A、(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2)不知木兰是女郎 B、(1)默叹,以为妙绝。 (2)群响毕绝。C、(1)手有百指。 (2)不能指其一端。 D、(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稍稍宾客其父。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15、语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什么情态?它是什么描写?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6、结尾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二)社戏(节选)(共12分)甲两岸的豆麦

6、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

7、喝彩起来。 17、给选段甲加一个小标题:_(2分) 18、“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他”指代_。(1分) 19、第段写景充满诗情画意。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描述自己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从触觉写的句子是“_ ”。从嗅觉写的句子是“_ _”。本段写景的作用_ 。(4分) 20、“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般尾跑去了。”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运用什么描写技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21、结合上下文,第段中的“自失”可以理解为_,这种感受与“社戏”的关系如何?试说明。 (2分)(三)、.阅读小院吟,回答文后问题(10分)关中农村,总喜

8、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带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蓝。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

9、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 )了小凳,( )到我的跟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小院南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

10、也罢,风去也罢,香便充满了小院,香便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的只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22、文章表面写什么?实际上写什么?(2分) 23、文章抒发了什么感情?(2分) 24、第段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1分) 第段括号里应填的两个最恰当的词是( )和( )。(1分)25、第一自然段突出了小院的什么样特点?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2分) 26、第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根据全文内容回答:是什么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的?(2分) 屋檐下的光阴“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闲读宋词,陶醉于古人的乡村生活,更勾起我对屋檐的美好记忆。屋檐,是属于故乡、属于童年的。小时候,在故乡的小山村里,老屋有大大的屋檐,像伞一般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