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65746430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魏晋五言诗三首》(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模板郑赐来一)、教学目标1. 学习体会汉魏晋时期五言诗体裁式样更新、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技巧丰富的特点及与诗 经四言诗和楚辞骚体诗的区别;2. 分析理解三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品味其艺术效果;二)、教学课时: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古诗十九首鉴赏一、五言诗古诗的兴起西汉至东汉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 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 “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 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

2、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 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 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 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 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 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 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

3、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 古诗”或“五古”。二、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种不 同的说法。近代梁启超根据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指 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约公元2世纪的作品,取得了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 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 交游。他

4、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 妇”的闺怨。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和离别相思 之情,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 一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大抵属于中下层文士,熟悉本阶层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具有较 高的文化素养,诗歌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 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有的作品还在题材、语言、意境等 方面,表现出诗经的影响。不少“古诗”作品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如“行行重行行”回环

5、复沓, 排比重叠;“青青陵上柏”晓喻通俗;“迢迢牵牛星”以民间传说为题材;“客从远方来”用双关 隐语表相思;“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等抒情诗都采取叙事方式倾诉衷情,运用比兴手 法渲染烘托,使作品增强了民歌情趣。但“古诗”的形式、技巧较之乐府民歌更为细致工整。刘勰概括“古诗”的艺术特色是,“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昭怅切情”。以古诗 十九首而言,它把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 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一炉,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 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

6、创作,已经成熟,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 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的作品在梁代已获高度评价,刘勰推崇 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学习、摹拟、继承发展“古 诗”手法、风格的诗歌创作,始终不绝如缕,可见其影响甚为深远。三、迢迢牵牛星赏析:诵读诗作,理清结构:这首诗是秋夜即景之作,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 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迢迢牵牛星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 诗中充满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 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

7、节奏美感。结构图:两星现状-织女的相思-分离的痛苦 诗句的品味揣摩“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写出了遥远;“牵牛星”,俗称扁担星,在银河南岸; 这是从织女星的角度看的。“河汉”,银河;“河汉女”,织女星,在银河的北岸,与牵牛星隔 河相对。由两颗星隔银河相对的天相,先用迢迢”二字将牵牛星推远,以下就织女星写出许 多情致。这是从远景写起的。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秋夜星空寥阔明净,对幽闺思妇来说,最容易触动她们的别绪离愁, 把她们引入碧海青天的梦幻世界;而银河两旁的牛女双星的方位和有关双星的故事传说,更 使得眼前景物和离人的现实心情很自然的结合起来,丰富了这一梦幻世界的内容,也给诗作 渲染

8、上了一层凄丽的悲剧色彩。“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这是一首思妇词,所以就从女方着笔。诗意是:织女星摆动 着她一双细嫩柔长的手,札札地一刻不停地穿引着织布机上的梭子。景象由远渐近,并由此 而生情。织女是织神,在神话传说中,天上绮丽的云霞,都是她手指下精巧的成品,可见人 们对于她一双纤手有着如何美妙的幻想,而诗人通过想象把她形象化的表现了出来,并且是 那样的美,那样的富有诗意。那诗意的美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一 层转折。为什么她在终日“札札机杼”声中却织“不成章”,“泣涕如雨”呢?下面一句回答了这 个问题。情感的相思与

9、现实的阻隔是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那银河又清又浅,相距也不很远, 可就是不能相会。怎么理解“相去复几许? ”到底“相去”远不远? “河汉清且浅”,空间距离上 理应相去不远;然而情感的相思却又因无法传递显得非常邈远,因一“盈盈一水间,脉 脉不得语。” “盈盈”是水清且浅的样子;“脉脉”,写含情相视的样子;虽只一水之隔,却相 视而不得语。揭示出现实与相思的尖锐矛盾。景情并生,哀怨而动人。这是最后两句,水到 渠成地鲜明地提示出矛盾,情景交融,哀婉动人。叠音词的魅力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盈盈”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 “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

10、形态,“脉脉”诗人的神情。同是叠音, 表现对象却各不相同,然而又都显得确切不移、自然生动。同时,叠音词的运用,增添了音 乐美,加上句句押韵,随韵成趣,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 现了景中情、情中景。如何理解诗篇的内涵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 离之感。如果再进一步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 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 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 可及的悲凉。第二课时白马篇鉴赏五、建安

11、文学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极混乱的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却 是中国历史上甚活跃、且富于创造精神的时期,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重建统 一大业。同时,他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 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既延续了东汉中后期文学发展的方向,同时 也在特定的条件下,使渐进的演变过程呈现为显著的转折,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的转变时期。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他 们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许多文人

12、,开创了一代文学风气。这种转变的大背景,是因社会的变化,在士人中引起一股思想解放和重视个体价值的思潮, 从而使文学表现出作家从自身立场出发的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对美与理想的追求。另一方 面,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个人的存在失去了外在的精神支柱,因此,人们在感时伤乱 的同时,也更强烈地感受到人生短暂的悲哀。但是,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又多是注重 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 续。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 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

13、形成了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前人称建安文学“悲凉慷慨”,(人们在谈到建安诗歌的时候, 常常称誉“建安风骨”。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 健的特点。)同时,建安诗歌又有下列的特征。首先,它由乐府民歌的社会性的集体创作 &n bsp&n bsp&n bsp    从“同化”到“顺应”是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的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教师要促成学生认识的发展,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在他们的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一座通 达的桥梁,让他们就新、旧课文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求同、求异,最后达到求解的目的。我 在祝福一文的教学中,运用此法,收到了很好

14、的效果。    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鲁迅的小说 ,了解了 一些鲁迅小说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特点,为了使他们的这些已有的知识更加巩固 并得到迁移,导入新课时,我首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找出新旧课文在题材、主题思想、 人物形象、结构形式等方面的类似点。学生通过初步的印证性阅读,很快就提出了他们的见 解:其一,在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等相比,都是取材于“病苦社 会不幸人们的病苦”,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主人公都是受封建制度毒害的悲剧性的“小人 物”,是愚味与善良的集合体,作者对他们都倾注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

15、其 二,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故乡、孔乙己等相比,都是以“我”的所见所 闻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学生完成了对新的课文的“同化”,满足了自身的求同的精神需要 后,一种求新的心理欲望随之而生,我于是因势利导,及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那些被 他们忽视的内容上来,指出新旧课文的相同之处,是一个大的范畴,在它的内部还有着许多 不同之点,这些不同之点是课文的新的意向,只有对此有所理解,才能顺应”课文的特点, 才能学到新的知识。在我的启发和具体的指导下,学生又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性的阅读, 逐渐于“无疑之处”发现问题,逐渐对新旧课文的不同之点有所领会。&nbs

16、p   在思想内容方面,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相比,其一, 虽然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有的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 是压在底层的一般农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贫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 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 同,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等级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批判, 有的侧重于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 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者;其三,虽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 但是他们还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恶劣得多,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