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合理创设物理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65740825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合理创设物理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完整word版)合理创设物理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完整word版)合理创设物理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完整word版)合理创设物理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完整word版)合理创设物理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合理创设物理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合理创设物理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理创设物理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合肥 50 中项瑜电话 2151254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 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物体的浮与沉”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小铁块在水中下沉,而万吨巨轮却漂浮在水面,这是为什么呢?又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 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能

2、切身感受物理规律和物理知识的潜在背景,寻求正确结论,以达掌握知识、开发潜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下面我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案例一 学习“物体的浮与沉” 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潜水艇和万吨巨轮的视频,提出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然后要求学生讨论浸没在水中的小玻璃瓶的受力情况,分析其运动状态, 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反思和分析 教育心理学认为, 学生学习的内在要求需要在外部因素(如教师的引导、创设的情境) 的引发下才能有效地发生,教师可以通过录象和实验来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有利于认知过程的物理境界。但是在学生没有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之前,创设的情境应该特征明显。 此例中浸没在水中的小玻璃瓶受

3、到两过力的作用:(1)重力( 2)浮力。由此可引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在上述特征明显的物理情境下导入新课, 学生头脑中就极易形成物体浮与沉的感性认识,为深刻理解浮沉条件的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合理创设物理情境, 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并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二 在学习 “液体的压强” 一节时,学生对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有压强容易理解。 但对液体内部压强的情况缺乏感性认识, 这是造成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困难的一个原因。 特别在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时, 由于年龄特征,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为解决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的困难, 在

4、推导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 教材突出了推导的思路和方法: 要知道在水面下深度 h 处竖直向下的压强,可以设想在液面下有一个水平放置的面积为 s 的圆形平面,计算这个圆形平面受到的上方圆柱体液柱对它的压强。 为了使设想的圆柱体液柱具体、形象化,便于学生思考,我们可以用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插入水中,帮助学生想象出圆柱体液柱对下底面的压强。 然后可以按课本上的讲法, 引导学生一步步讨论如何计算出高 h、底面为 s 圆柱体液柱的体积、质量、液柱重、对底面的压力、底面受到的压强, 每步的计算结果同时用文字和数字表示出来, 最后得出计算液体压强的一般公式。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 可以使他们知道计

5、算液体压强的思路和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而不要只是由教师自己把计算过程和结果写出来。 反思和分析 液体的压强是这一章教学的一个难点, 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除了在教学中加强实验外,而且,通过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建立物理模型,突破了“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的这一教学难点。由此可见,通过创设合理的物理情境, 建立形象的物理模型, 可疏通学生的思维障碍,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牢固掌握物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三 在“做功了吗”一节中,在探究功的必要因素时,我利用课件创设了一系列有做功与没有做功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用自己的语言总

6、结出做功的必要因素。具体操作如下:情景一:1上学时,我们背着书包以同样的速度爬楼梯2、如果背同样重的书包,爬的台阶越多,人感觉越累。3、如果爬相同高度的楼梯时背的书包越重,人感觉越累。以上两种情况人对书包的支持力都对书包做了功。 从以上情景中, 我们猜想认识功关键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引导学生猜想认识功关键应该从力和距离两个方面着手)情景二: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小车。这个过程我们的拉力对小车做功。2、手推一下小车,小车继续向前水平运动。 小车离开手后, 我们对小车不做功。(引导学生总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距离则这个力对物体作功, 虽然物体移动距离但不受力即此物体依惯性前进时则没有

7、力对物体作功)3、以上两种情况桌面的支持力对小车均不做功。(引导学生总结 F 垂直 S 时不做功,即 F 与 S 无因果关系时该力不做功)情景三:1、小车在牵引力作用下前进一段距离。牵引力对小车做不做功?2、小孩使劲,但推不动小车。推力对小车做不做功?分别请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情景四:1、利用吊车竖直向上拉重物上升一段距离。吊车拉力对重物做不做功?2、利用吊车拉重物。吊车未动。吊车拉力对重物做不做功?3、吊车拉着重物。吊车在水平方向移动。吊车竖直向上的拉力对重物做不做功?分别请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结合以上电脑动画情景请你归纳一下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做功的必备条件或者说必要因素是什么?并举例

8、说明?物理学中的“做功”与生产、 生活中的“做工”或“工作”有什么区别?试举例说明。同桌,或前后桌同学可以小声讨论一下。(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课件讲解) 反思和分析 功是力学中很重要的物理量, 功的教学应尽可能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启发式教学。 在上述情境教学中, 教师从实际事例出发加以实验演示, 让学生自己突破原有“施力了就做功”的错误思维定势。通过教师逐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上述情境教学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师生双向交流,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启发,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取知识,学到方法,发展能力,得到由自己得出正确结论的成功情感体验。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合理的物理情境,可以更好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和启迪。 通过情境展示, 学生可切身体会物理概念、 规律产生的物理环境和模型, 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建立概念、 规律得出的过程。 情境教学使教师的传授教学变为师生共同交流的双向教学, 从而使学生学到方法, 拓展思维,掌握物理知识;进而深刻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切实推进物理学科素质教育的开展,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