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确定方法研究曹先扬1胡钊芳1邵腊庚2(1江西省公路管理局南昌 330006)(2长沙理工大学公路工程学院长沙 410076)摘 要:对25种沥青混合料,采用5种方法确定最佳沥青用量,试验数据统计表明:我国现行 OAC方法和美国Superpave方法确定的沥青用量对应的体积指标均满足工程要求两种方法确定 的沥青用量差值平均仅为0.0368%,说明我国现行规范规定的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确定方法 是适合的关键词:道路工程;沥青混合料;沥青用量;方法0前言沥青混合料中沥青的用量对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沥青用量太大易导致泛油和车辙,沥青 用量太小易出现耐久性问题,如水破坏、沥青老化等因此,寻找一种合理的沥青用量确定方法,使得所确定 的沥青用量适中就显得尤为关键为了寻找一种合理的最佳沥青用量确定方法,结合交通部《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修订工作,参照目前 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五种最佳沥青用量确定方法进行比较五种最佳沥青用量确定方法如下:① 我国现行规范的方法:采用OAC1与OAC2的平均值,称为OAC;② 日本的方法(我国以前规范的方法):采用各项马歇尔试验指标都符合规范要求的沥青用量范围的中值 (相当于现在的OAC2)作为OAC(统一暂称为OAC2);③ 美国MS-2原来的方法:求取密度及稳定度最大值及空隙率中值(相当于4%)相对应的3个沥青用量的 平均值(相当于我国规范的OAC1)作为OAC (统一暂称为OAC1);④ MS-2 1995年版的方法:按空隙率4%确定沥青用量,由此沥青用量检验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 合要求,则采用各项马歇尔试验指标都符合规范要求的沥青用量范围的中值(相当于现在的OAC2)作为OAC(统 一暂称为OAC4);⑤ 美国Superpave方法:由空隙率4%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统一暂称为OACsQ⑴;本文主要是引用大量数据对这五种方案进行比较论证,以确定哪种方案较为合理,为了比较的方便,第④ 种方法不单独比较。
1试验数据及统计分析选取近年来7条新建或改建的高等级公路(河南商丘一开封高速公路、京珠段耒阳一宜章高速公路等沥青面层混合料室内马歇尔试验数据对每次配合比分别采用OAC1、OAC2、OAC、OACsup四种方法确定沥青用量(各 指标要求见表1),并计算各种方法所得沥青用量对应的混合料空隙率、沥青饱和度值,结果见表2指标要求指标空隙率 (%)饱和度 (%)稳定度 (KN)流值 (0.1mm)要求3—565—75>7.520—40表1现行规范要求空隙率3%〜6%,实际上若设计空隙率为6%的话,假设现场压实度达到97%,那么现场空隙 率将达到9% (有研究证明,空隙率小于8%路面不渗水,而大于8%的话路面将会出现大量渗水),再考虑施工 中出现的沥青混合料摊铺的不均匀性,局部地方空隙率会更大,空隙率过大,极易出现耐久性问题,如水破坏、 沥青老化、疲劳破坏等等,所以规范空隙率要求值应降低,空隙率在3%〜5%范围内是合适的规范要求饱和度70%〜85%,这是针对80〜90年代交通量较小提出的要求,随着近年来交通量的日益增大, 且重载、超载、超限已非常普遍,为避免沥青用量过多而产生泛油和车辙,有必要降低沥青饱和度的取值,参 考国外情况(如SHRP规定沥青饱和度范围65%〜75%)并结合近几年修建高速公路的实际经验,将沥青饱和度规定为65%〜75%是合适的。
各种方法所彳得沥青用量及其对应的空障率、饱和度值比较 表2序号级配类型 CAL CA L CAL CAL 推荐 用量 %OACC%)15 21V «)VFA (%)OAC(%)5 22V(%a)VFA (%)OAC (%)5 2V (谿)VFA (%)5OAC(% )upsupVFA(% )1c A p 1 Pzl 匚 Q ——Q /I匚 ——Q zl 匚 Q —Q—zl zl 匚—7Q Q—zl /I1 Q sAC 16LAL 1 O4.53.87 3.2 □ 口 c4.53.8/I /I C7 3.2 ——a_□ 4.5 匚4-U 3.8 /i 17 3.2r匚 a4.45 U—U 7 2.2—7匚匚—4.4匚 A2—3—SAC 13SAC-13 5.7/I O3.6/I Qii.873.2— 5.2/| 74.487 2.371 75.45 /| 7R4.1 /| /| R7 5.070 R5.5/I Q7 5.574 5.0R 0/|Ar ort4.8a n4.3O 771 o4.7 o Q4.6/| n7 1.7CQ O4.7 5O4.453.857 2.54.9—3.9—7 4.8CQ O5.0 a n4 匚 AC 251AL MT——4.00 a匚3.74 c7 1.3 an._d 3.94 n4.069.3 pQ Q3.95Q c匚4 Ci7 0.3pQ C—n g—6 9.3 pQ C4.04 A5 aAC 25IA r' OAT3.85o c4.20 口6 7.7nc\ q4.00 c匚3.9 o a69.9A3.9。
o 004.0——1 △匚 69.2 nc\ 口3.95O 口69.2 a 口_d 4.00 c67AC 30IAC qc)T3.83.85—3.7Q7 0.23.85Q 73.6—3.3—7 1.071 Q3.83Q 773.65 Q 1 R7 0.77Q R3.7Q /| R67.73.8—3.8—7 ——Q——AC 30IAT/ 1 C A/I c2.9A C7 5.371 n3.7/I CA C7 1.971 n3.7 7/I C3.15A C7 3.571 n3.45/I 7瓦66.4 —7Q. 7—/I c8QAK 16A1 04.64.50 (2i1.0 un__d 4.6zl o4.5 zl /I7 1.0 ——7Q Q 4.6 zl c4.5zl n7 1.0I 14.7 5zl c7 3.7I 14.6 q 191 AAK 13AC5.04 cr3.6Q 匚7 7.4 "■ G 4.84 4■4.44 c7 2.9F 14.90 ",Q 4.0Q Q匚7 5.1^0 44.94 4匚7 5.1 ZLL1_J 5.1 0 101 1AC 20IAr ort4.65A O3.5—3.3—7 5.9nn a4.44.2A O71.1CQ ft4.52A 耳耳3.85 o 717 3.47 4 14.45A A7 2.171 74.7 5A 7耳111 OAC 25IAr 1 cr4.87 7.44.34.3A 169.6——79 Q——4.55 c i c3.7 1 ——X-Q——7 4.1 n /\ 04.47 1.7 —72 2—4.7 5c 112AC 16GAL NT—— U. t_) A C 3.7o 匚7 5.6 ——Q 5.0/1 /14.1/i 17 2.8 口 c\ 05.15/i r?«j.
?5.1/I 71 11 R1 LU 1 u ±Ar 1 atU. 1U〜.U1 07 /I1. U1. 1.70 ft5 1q ai U. u1. uuR 0i〜.V7^ 7/| 7151 (2AC 16IAr 1(2 t5.5C 11.8A C8 7.4——79 4.7C 14.4A C7 0.6 ——79 5.1c 13.6A C7 6.5 —79 —5.0 R耕 7 3.74.7C 1161AC 16IAr 1 p t5.14.5 zl /I7 2.5 ——7Q 7 5.1 4_ 4.5zl (27 2.5"n5.1zi no4.5zl 匚7 2.5 _Q U. Liq 17 5.6r,\ c\5.1 zl c171AC 16IAC 1 QT5.04.4O R7 2.783.3—4.854.6 /I R7 1.071 04.924.5Q /I7 1.877 75.17 4.974 R4.9181 QAC 13IAr 1 ni5.55 ——R M——2.5A OC——79 Q——5.0C O4.5A C7 1.270 n5.3——99——3.4A A O7 7.7 —79 —5.15C A7 4.57k 15.3C A19AC 10LAr OATU.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