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开启心灵的钥匙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65676379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是开启心灵的钥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艺术是开启心灵的钥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艺术是开启心灵的钥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艺术是开启心灵的钥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艺术是开启心灵的钥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艺术是开启心灵的钥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是开启心灵的钥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艺术是开启心灵的钥匙浅谈课堂艺术性所谓艺术,是指用形象反映现实,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 会意识形态。真正的艺术,表现了客观存在的真、善、美,经过 艺术加工,对人们的感知,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无穷的魅力。艺 术,是人类社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艺术性是指艺术作品中, 所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 鲜明、生动的层次。以及在形式、 结构、表现技巧等方面的细致层面。由此可见,艺术性是人们从 生活中刻意选择,提取素材,巧妙构思、精心打造、以不同形式 充分表现而最终达到的完美程度。艺术是通过艺术性最终表现出来的。作为教师,都明了这样 一个道理。要想把所授之课讲得有好的效果,其中第一要素,就 是能够在课堂上,把

2、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所表述的内容上来。 教师要成为课堂众目之焦点、思想交流之核心、承传知识之媒介, 缺乏相应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是不行的。而具备了相应的方式、 方法和技巧,课才能讲得光彩照人,鲜活生动;才会有理想的效 果,教学目的最终才有可能很好地实现,若此项不实,功则不达。怎样才能极大限度的实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这就要讲究教 学艺术性了。艺术是有魅力的。其魅力在于,它能够深深地打动人的心 灵,感染人的情感,触发人的欲念,使欣赏者对其产生无尽地向 往,久久地不能释怀,而被其所陶然。“艺术不是充饥的面包,不是育婴的摇篮,更不是吓麻雀的稻草人,而是开启心灵的钥 匙。”(王朝闻钟埴不丑)一部好的电影

3、、一部好书、一堂生动的课堂教学或许会让人一生不忘。究其原因,除了其内容感人之外,艺术性的表现就 是使人流连的手段。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只能说 是具备了教师的基本要求。 倘若教师不仅如此,还能把课讲得娓 娓动听、声情并茂、沁人心脾、感人至深,那就是讲课与艺术性 相结合的结果了。教学应该是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课堂应该成为活力四射、春意盎然之天地,应该极力避免机械、僵化、呆板、 沉闷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授课模式,势必有不同教学效果的反馈。 而倡导教学的方向是:光大前者,摒弃后者,且势在必行。一、 讲艺术性就要发挥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古人云:“人之有心,则舟之有柁也,柁横则舟横,柁正则 舟正

4、。”(明庄元臣叔苴子卷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在内心深处建立起一个教学与艺术性 相结合的从业理念,并用以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使之完美结合, 方可有所建树。教师的执教态度是其心仪的一种表现。是教师教学效果好 坏的主观因素,亦是最重要的因素。世上曾有这样一句俗话,叫 作“吃开口饭的”。其喻意:利用开口的形式(语言、歌唱或戏 曲等),获取生活来源的人。过去在演艺行当中,很多著名演员, 虽然是“吃开口饭的”但绝非只是为养家糊口,而是对艺术有执 着之情,并一生孜孜以求, 从而使自身的艺术水准达到至善至美、 炉火纯青的境地,并有高山仰止,众口皆碑的社会声誉。在艺术 上,他们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就, 这与他们

5、的对待事业的态度有很 大的关系。正是有了这种态度,才会有对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会 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实际行为。非但演艺界如此, 在社会中,任何个人或单位,如果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待事 业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教师, 亦当热爱自 己的事业,工作中应该处处体现教师的良知,“得以修人,教以 导人。”“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宋朱淑贞 黄花 )这就需要教师抛去杂念, 专心从教, 天地间问心无愧, 环宇中良心固存。有了上述意识,教师在工作上才会有动力,才能自觉自愿 地努力, 如果再具备与讲课相关的艺术的素养, 好的课堂效果的 出现,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二、 教师

6、应有的艺术素养教育家朱熹曰 :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教师的艺术素养概括起来是 4 个字,即 : “博、讲、形、技”。(一)博 即为知识渊博。古人云:“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礼 记学记)“玉不磨砻难作器,人非问学岂成贤。”(明薛 瑄学文清公集示胜子)作为教师,理应博学,欲教有道,须先己丰。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 后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风雪 依旧千载复,卷开总有一支梅。”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丰富自 己的内存。多读书、多思考、多总结、多提高,厚积薄发,然后 才能驾驭课堂游刃有余。课程的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来说,只是

7、一个蓝本,是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 如果只是单单讲教材上的东 西,却不带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势必单调乏味。而教师的作用, 就是让教材的内容丰满起来、生动起来、鲜活起来。如果教师没 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没有丰厚的实践积累,恐怕很难做到这一点。授课需要有“二度创作”。何为“二度创作”?此意来自表 演行当。演员在表演时,(无论是电视剧、电影、戏剧的演员), 演员不是按照脚本文字,进行平铺直叙的对白,而是按照脚本的 内容,导演的意图和要求,同时还要加进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积 累进行表演。这样才能使表演丰富、鲜活、入情入理、引人入胜。 而这种演员对脚本的“再加工”, 就是演员的“二度创作”。 而 这种“二度创作

8、”的质量,又是作品最终结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O教师的“二度创作”就是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本内容的基 础上,用丰富的知识积淀与形象的语言技巧去分析、讲解教材的本意。使其化枯燥为丰润、化单调为满盈,达到“纵横正有凌云 笔,天上取材人间书”的境界,意在有所创新。而不是仅仅充当 教材文字与语言之间的转换者。作为教师,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在知识拥有量上是不一样 的。古人云:“士非天分之高,则知识不远;非学问之功,则义 理不明。”(明朗英齐秀类稿圣不可知)教师无论其学 历如何,都应不断学习,丰实自身之能,使之成为飨学子之功, 此为不可或缺。博,非教师所授之领域,世间知识无尽,又息息 相通,作为教师,应该拓宽自身

9、的知识范围,应该既有本领,又 有才能,对各种问题就会有慧眼、且独具匠心。(二)讲 就是讲课。古人云:“进不达泉,则犹不掘也;一步未至, 则犹不往也。”(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器而不 可用,工不为也,学而无所用,学将何为也?” (宋程颢、程 颐二程集粹言论学篇)。教师只“博”而不能讲,则“博” 为空。可见“博”是“讲”的基础; “讲”是“博”的目的。 讲, 又是教师的天职。 教师应该把所要教授的内容, 向学生交代清楚。 在教授的过程中,既要把定理、概念讲明白,又要用最恰当的形 式使学生透彻地领会教师讲述的内涵,并且记忆深刻。当然,讲,又是有艺术技巧的。除了基本语言表述之外,还 应该注意相应的艺

10、术性的存在。 一是应该注意语声运用。 语声分: 音色、音质、音量、节奏。音色,是声音的色彩和光鲜程度。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声音 是否好听。或雄浑厚重 , 磅礴大气,或清新悦耳、岫色春光。好 的音色具有震撼力、磁性力、能够引人入胜,能达到不能不听的功效。当然,这一点,在一般情况下属于自然因素,具备这一天 赋的人不多,如果教师主观上有这一愿望,加上后天的努力,音 色也会有所发展。尤其音色天生不好的人,更应对自己的声音有 所控制和练习,一旦发声就会使人如坐针毡,教学效果不可能好。 音质,是声音的质量。与歌唱者而言,讲究的是音准。对教师而 言,要求的是普通话的发音的正确,教师应把握好汉语的四声, 不读白

11、字,不发错音。讲究字正腔圆,音发不苟。外语的发音, 就更应该合乎规范。音量,是声音的大小。讲课时,教师的声音能否被最后一排学生听清?是把握音量的关键。讲究声音适 度,过大或者过小,均不再正确范围之列。过大,既消耗体力, 又易产生噪音,使人感觉不适;过小,则未达到教学目的。对部 分学生来讲,教师是在做无用功。节奏,是指讲课语言的速率。要舒缓有度、张弛适当。舒缓而不松散;张弛而不骤急。语句重 音明确,不失朗朗之风。讲究抑、扬、顿、挫。或行云流水,或 细雨芭蕉;“春草依依风和暖,小桥流水伴人家”节奏要随所讲 内容而有所变化。与此同时,讲课又要有一定的“味道”, 这种“味道”是教 师内在的综合素质与各

12、方面修养的综合表现,也是体现艺术性的一个方面。这种“味道”如同厨师炒菜一样,相同配料的菜,不 同厨师去炒,最后“味道”是不一样的。 这里有一个“火候”问 题。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把握教学的“火候”,诙谐 幽默、妙语连珠、挥洒自如、课堂教学则异彩纷呈,那是情理之中的事,驾驭课堂教学,则游刃有余。再有,“讲”最好是“演讲”。二者应该紧密结合,这是讲 课生动的必要条件。其本意,就是要求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 对所讲的内容在表情上应当有所体现。人有“喜、怒、哀、乐、 悲、恐、惊”的七种不同感受,而这种感受会通过面部表情表现 出来。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能用表情表现自身的感受,加上适当的形体动作来衬

13、托所讲述的内容, 则会产生感染力和亲和力, 会使 课堂极大地丰富起来、生动起来。相反,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语言单调、表情呆板,课讲得索然无味也就不足为奇了。(三)形就是教师的外在形象。俗语说“腹有经纶人自华”。说的是 一个人,如果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那么他的外在气质则与众不 同。不过,教师的外形也是忽略不了的。衣冠不整、蓬头垢面本 身是对他人不尊重。整洁大方、风度翩翩亦是装不出来的。如果 教师的外形是学生视觉疲劳、感觉不爽,也同样会影响教学效果。(四)技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技术实施。对教师技术要求,当然缺少不了艺术性,且艺术性的含量更高。像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师能够把多媒体课件做得质量上乘、考究美观、信息丰富、实 用新颖、适合教学要求,艺术性的高低就显得非常重要。再有板 书。板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既要写得工整,又要讲究艺术性。 俗话说:“字如其人。”如果教师的板书字体俊秀、端庄、洒脱、 大气,不但会反映教师的内在功底与修养, 还会使学生集中注意 力,会意欣赏,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可见艺术性在教学当中,是无处不在。巧妙运用,势必有事 半功倍之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这就要求教师内心有所顾及,加强自身的艺术素养 的培养,并恰到好处的运用到讲课环节当中去。古人云:“凿不 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汉王允论衡命录篇) 只要耕耘不止,收获自然多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