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65620790 上传时间:2022-07-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观书有感》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用《观书有感》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用《观书有感》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观书有感》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3、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教学过程:一、 名言揭示诗题,初步理解诗题(什么是读书有感)1、同学们喜欢学名言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条,自己先读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朱熹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朱熹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2谁来大声地给大家读读这3条名言?其他同学思考,从这3条名言中你发现

2、了什么?3交流读书:读书,书面的说法可以称为观书(板写题目),读书的心得体会,读书的感受,是(继续板写题目)有感这3条名言都是写读题作者。朱熹资料拓展:你对朱熹了解多少?学生交流朱熹: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他的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国的治国方针,而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他一生勤奋读书分不开的。他的诗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熹读书有什么感受,这些感受是怎么来的?一起来学习朱熹写的这首读题二、深入古诗理解,读中领悟诗情(一)读正确,读出停顿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

3、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 徊”,再指名读】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3这首古诗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4小结: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怎样更好地读出味道来呢?我们首先必须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二)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方塘就是指?多大的方塘?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清)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

4、天光云影共徘徊】 3 “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字义选择)(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 7 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徘徊”什么意思?换成“晃动”行不行?这句什么意思?这里也包含着一种修辞手法?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池塘优美的景色,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

5、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 再指名读女生齐读 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三)品读三四句.1诗人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作出回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2 “渠”这里是指什么?现在生活中指什么?这就是古今意的不同。3 “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i” ,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 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 (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4我们可以想象:远

6、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5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6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7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四)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1. 这首诗全写的是池塘中的水,可是题目却用了观书有感,这是为什么呢?2. 小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3. 交流结论: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 _。板书: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读书汲取4诗人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

7、读?指导朗读。【指名读(2 人)齐读】三、拓展新知.1特色探讨:这首诗写法上有什么艺术特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2小结:诗人把自己读书之后的感受融入到方塘美景之中,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景色描写之中,不得不让人佩服。(板书:明理)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 3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四、写出读书感受,总结读书心得1诗的后两句,成为朱熹读书感受的至理名言。(1)出示,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句名言牢牢记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补充哲理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8、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同学们,其实我们生活中许多事物,都蕴涵着读书的道理,都指导着我们读书。下面就是老师从竹子身上悟出的道理,我学着朱熹,把它写成了我的读书名言:(3)问竹哪得高如许?为有拔节生长时。(4)同学们,梅花、宝剑、竹子、苍松、翠柏、兰花.它们身上的品质,都可以引发我们读书的感悟,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抓住特点,或者模仿朱熹的名言写两句,或者做做现代诗人,写上几句。(音乐)2来,把你的读书名言和大家来分享。3让我们用自己的读书名言,与大家一起共勉,不断读书,收获更多的智慧!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 清澈透明 源头活水 (写景) 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读书汲取 (喻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