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65516250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滨海新区总体规划(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新合作建设生态城一一天津滨海新区运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谐社区、科学管理的新理念,建设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将把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技术与天津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建设节能、环保、宜居住宅的同时,发展教育培训、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配套建设一流的学校、医院、公园、文体设施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公用建筑。2006年初,天津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环保模范城市。全市制定了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已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启动了生态市建设,阶段目标是至2010年,市中心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率先建成生态城区。“生态城之父”的荷兰学者艾洛帕罗海墨

2、教授他说:“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进行生态城建设,但中新天津生态城不论从理念定位还是发展趋势上都是超前的,特别是从规划的编制及前期项目的进展速度方面,甚至比欧洲还要快”。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吴良镛等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选址原则:按照两国政府确定的必须依法取得土地、不占耕地、节地节水、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则,选址于自然条件较差、土地盐渍、植被稀少、环境退化、生态脆弱且水质型缺水的地区。同时,选址考虑有大城市依托,基础

3、设施配套投入较少,交通便利,有利于生态恢复性开发。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依据选址区域的资源、环境、人居现状,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涵盖了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等三个方面二十二条控制性指标和区域协调融合的四条引导性指标,将用于指导生态城总体规划和开发建设,为能复制、能实行、能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和建设路径。指标体系按照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特色与共性相结合和可达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保留传统城市规划指标的精华,提升传统城市规划的相关标准,反应生态建设的新要求,突出原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建设生态结构合理、服务功能完善、环境质量优良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协调的人工环境系统。定位

4、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为生态理论创新、节能环保技术使用和展示先进的生态文明提供国际平台;为中国今后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提供示范。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中国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有的亮点,将充分利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政策优势,借鉴国际先进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成功经验,通过十年左右的建设,使之成为展示滨海新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重要载体和形象标志。规划设计中新天津生态城运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谐社区和科学管理的规划理念,聚合国际先进的生态、环保、

5、节能技术,造就自然、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致力于建设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城市。全面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推进清洁生产,优化能源结构,大力促进清洁能源、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高效循环。提倡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功能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的生态人居系统;注重与周边区域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及政策的协调,实现区域协调与融合。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设目标具体包括:建设环境生态良好、充满活力的地方经济,为企业创新提供机会,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和谐和广泛包容的社区的形成,社区居民有很强的主

6、人意识和归属感;建设一个有吸引力的、高生活品质的宜居城市;采用良好的环境技术和做法,促进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利用资源,产生更少的废弃物;探索未来城市开发建设的新模式,为中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管理、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参考。特点一、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二、选择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三、以生态修复和保护为目标,建设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共熔共生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四、以绿色交通为支撑的紧凑型城市布局。五、以指标体系作为城市规划的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和建设的城市。六、以生态谷(生态廊道)、生态细胞(生态社区)构成城市基本构架。七、以城市直接饮用水为标志,在水质性缺水

7、地区建立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水体修复为重点的生态循环水系统。八、以可再生能源利用为标志,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城总体规划发展目标滨海新区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城市职能应与滨海新区定位相衔接,不仅要将生态宜居功能作为主要发展目标之一,更要贯彻生态经济理念,通过建立新型的国际技术和经贸合作机制、建立与生态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等政策措施,以科技创新引领,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构建国际一流生态型的产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体系,成为国际生态环保技术的策源地、

8、总部基地和引领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提升服务能力,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与各产业功能区相互补充、紧密衔接,促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提供保障。发展目标建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示范区;建设体现天津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生态宜居的国际化滨海新城。建设指标(1)经济蓬勃高效: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为主的生态经济,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前列。(2)生态环境健康:环境治理、生态修复、节能减排、空气质量、水环境、人均绿化面积等指

9、标位居全国前列。(3)社会和谐进步: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充足的就业岗位,全面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社会各群体的和谐、融合。(4)文化传承弘扬: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塑造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建设生态文明,推行绿色健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5)区域协调融合:在环渤海、京津冀区域和滨海新区层面,建立完善的区域协调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共建,实现区域和谐发展。规划期限近期2008-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定位我国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等技术自主创新的平台,国家级环保教育研

10、发、交流展示中心和生态型产业基地,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发展事务的窗口;生态宜居的示范新城。经济职能(1)国际生态环保理念与技术的交流和展示中心;(2)国家生态环保技术的试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集聚地;(3)国家生态环保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教育培训和产业化基地;(4)国际化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康乐区。用地规模:中国目前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人口众多,土地紧张,资源有限。生态城要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典范,应采用集约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综合考虑环境、就业、居住、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按照紧凑、集约、高效、宜居的城市理念进行规划布局,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发展道路。(1)组团布局准则:依据步行和

11、非机动车的出行距离,采用组团式布局,通过生态廊道界定组团边界;(2)公交引导准则:依托大运量公交系统引导土地开发,沿交通站点周围适当提高开发强度;(3)混合使用准则:充分利用现有地形,综合考虑土地使用、交通组织,通过平面和竖向的合理设计,减少土方挖填,实现高效的土地使用,创造丰富的城市景观;(4)公共利益优先准则:保障生态城中心区、滨水区等高价值区域的公共性和开放性。2020年总建设用地为25.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75平方米以内。人口规模:实现城市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的联动调控;落实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各项政策;妥善安置原有农村居民,提供住房和就业保障;改革户籍管理方式,减少人才流动障

12、碍,使外来人员享受市民待遇。2020年生态城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35万人左右。同时能够容纳外部就业人口6万人和内部暂住性消费人口3万人。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为了突出生态特色,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生态新城,规划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尊重本地自然生态条件,采取适宜的生态修复和重建手段,恢复自然水系、湿地和植被,构筑以多级水系、绿色网络为骨架的复合生态系统。以蓟运河和蓟运河故道围合的区域为生态核心区,建设六条生态廊道,加强生态核心区与外围生态系统的连接,形成开放式的生态空间格局,积极推进区域生态系统一体化。区域生态格局根据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生态格局,保留西南侧水系入海口的大面积生态湿地,形成

13、咸淡水交错的复合式水生态系统;预留七里海湿地鸟类迁徙的驿站和栖息地,保障了“大黄堡七里海”湿地连绵区向海边的延续;完整保留蓟运河故道,保障北部蓟县自然保护区通往渤海湾廊道的畅通,形成以河流为脉络的区域生态网络。在生态城内部,沿河道、湿地建设楔型绿地,形成与区域联系的生态廊道;在蓟运河、津汉快速路等河道和对外通道两侧设置防护绿带,为生态城提供生态屏障。结合自行车道系统和步行系统,建立覆盖范围广阔的绿廊系统;构建“水库河流湿地绿地”的多层次的生态网络格局。本地植物指数不低于0.7。水生态修复规划提出要实施区域协作,加强对蓟运河流域排放控制。采取多种措施,对蓟运河故道和现状污水库水体及底泥进行治理。

14、蓟运河故道及人工河道采用生态岸线,以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干扰。结合现状水系和人工河道,形成自然强化循环、人工强化循环和自循环相结合的水循环系统。土壤改良因地制宜,采用填土、挖沟排碱、生物改良等方式对盐碱化土壤进行处理,修复滨海滩涂生态系统,建立以本地适生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创造丰富的绿地景观,在盐碱地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方面发挥国家级示范作用。同时,恢复建设鹦鹉洲和白鹭洲两处鸟类栖息地及永定洲生境演替区。空间结构规划对选址范围内的土地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和建设适宜性评价,将用地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已建区和可建区四类空间区划。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区域生态、交通的分析以及对绿色交通、邻里单元、生态社区

15、模式的研究,确定了生态城“一核一链六楔、一轴三心四片”的空间布局结构。在下一层次规划中以定量定性的方式划定城市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和黑线等“六线”用地控制范围,并提出相应的空间管制要求。红线:城市规划区内依法规划、建设的城市道路两侧边界控制线。绿线:城市规划区内依法规划、建设的城市绿地的边界控制线。紫线:城市规划区内依法规划、建设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界线。蓝线: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黄线: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黑线:铁路、轻轨、地铁(地面段)等轨道交通设施的边界控制线

16、。生态社区规划注重实现公共资源的平等分配和共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体育、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关注弱势群体,健全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发展公益事业,提高居民福利水平。探索住房制度改革,创新金融、财政等公共政策,优化住房资源配置,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住房供应体系。混合安排多种不同类别住宅形式,满足不同群体居住需求,建设适宜不同收入群体和境内外人员居住创业的和谐社会。政策性住房比例不低于20。妥善安置原有农村居民,并提供就业保障。规划结合绿色交通理念和新加坡“邻里单元”理念,根据生态型规划理念和我国社区管理的要求,形成了符合生态城示范要求的“生态社区模式”,包括基层社区、居住社区、综合片区3级。基层社区由约400米X400米的街廓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