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类主观题解题思路技巧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65516249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表类主观题解题思路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图表类主观题解题思路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图表类主观题解题思路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图表类主观题解题思路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图表类主观题解题思路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图表类主观题解题思路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表类主观题解题思路技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图表类主观题解题思路与技巧 纵观近年来的政治高考试题,都坚持了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突出考查考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的能力。从高考试题来看,虽然每道试题总是侧重于对某一方面的能力的考查,但总体上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图表类主观题侧重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及综合所学知识和题目材料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有较高的区分度。因此就成为了近年来高考主观题经常采用的题型。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都有涉猎。因此在高考备考中应对此类题目给予足够的重视。下面以近

2、几年的高考试题为例分析一下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与技巧。一、试题特点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反映当年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如2011年四川卷中扩大内需问题;2012年全国卷中的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2013年浙江卷中的节能减排生态文明问题。无一例外都直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2、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图表后边往往还有备注。3、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第(1)问是:表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第(2)问是:表一和表二有何内在联系?第(3)问一般是根据材料和所学书本知识来解决材料中的问题。二、解题思路与技巧1、三读:(

3、1)读图表。图表一般是表格、饼状图和柱状图,有标题、时间、项目、数据以及小字注等构成。标题表明什么行业、什么部门、什么社会群体等单位的什么经济状态。它总揽和规定着表格的基本内容。项目则把各种数据按照一定的类别划分开来,按照一定关系有序地进行排列。(2)读注文。图表下的注文对图表起着补充作用。是图表式主观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3)读设问。图表是为设问服务的,设问是命题测试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第一问:一般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

4、现象,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实现有定量到定性的转换),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当然要注意图表中具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如图表中出现1978年我们应联想到改革开放,2008年应联想到金融危机等等)第二问:一般问的是表1和表2有何联系,这些联系主要包括四种情况:(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2)一分为二的关系(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4)前后相继的关系。其中以因果联系较为常见(在答题时候切记直接回答成因果联系,一般要用文字具体的描述二者之间因果联系)第三问:一般要求结合图表、文字谈认识。一般做认

5、识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意义和后果”“怎么办”。或者直接问怎么办2、三比(1)纵向比较。对同一项目内的数据进行前后时间的比较。它反映的是一事物自身动态发展趋势。如增长(或者减少),一般说来要在增长或者减少前面加上状语,如“持续”“平稳”“较快”“缓慢”增长(或减少)(2)横向比较。发现不同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发现新问题。如所占比重的高低,发展速度的快慢,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等等。这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表现。发现不同数据之间的联系(13年天津卷14题)。其中以第一种情况居多。(3)表与表之间的比较分析。图表与图表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存在着一定联系。经过

6、细心的比较,抓住这个联系,我们就会产生新的认识。3、四注意(1)注意读注文。图表下的注文对图表起着补充作用。是图表式主观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2)注意隐形信息。图表题目一般要回答题目所反映的问题或者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实现有定量到定性的转换),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如:能源资源生态文明等题目时一般里面的隐形信息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投资消费进出口结构的题目其隐形信息一般是转方式,调结构扩大内需等等。(当然要注意图表

7、中具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如图表中出现1978年我们应联想到改革开放,2008年应联想到金融危机等等)(3)对于第三问一般说来是问怎么办(或者是提建议),这样的问题一定要分清设问主题:政府、企业、个人(消费者或者劳动者)。同时还要看清楚设问角度是经济生活还是政治生活,一般以经济生活角度的居多。以经济生活为例,政府一般是选用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完善市场规则和秩序等等)。企业一般是从企业经营的角度,个人一般从消费者角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消费心理。(4)这类题目见多了后容易在学生心中形成定向思维和固定的答题套路。如若设问有变化学生往往照搬原来的答题方法,从而导致失分。如

8、例六中的第二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请对我国的税收弹性系数和基尼系数作出简略判断。此题只需要回答出税收弹性系数比较大,纳税人税负过重和基尼系数一直比较大,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即可。不需要动态的描述这两个系数的变化过程。可是学生一如既往的像以前一样写出了税收弹性系数和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因此审题时候一定要仔细,学会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三、典例解析 例一、(13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042011年我国汽车消费及相关指标私人轿车保有量(万辆)GDP(万亿元)人均收入(元)汽车工业销售产值GDP(%)200460016.061795.622006114920.976686.702008194

9、730.110276.312010344239.8143947.542011432247.116241材料二 当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之后,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相关资料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也成为了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然而仍有超过60%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12 分)汽车消费增长体现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汽车消费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攀比、从众等消费心理的影响。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推

10、动作用,不应盲目排斥。汽车消费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要求我们理性消费、绿色消费。例二、(12新课标全国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288.2亿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736元。 材料一 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2009年,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 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8、图9所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11、,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14分)问题:与世界水平相比,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最低工资水平偏低。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所得呈增加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对策: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公平。例三(13江苏卷)、材料一 某课题组就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为了说明收入分配发生的变化,首先将样本中的居民分为五个收入组,每组各占总调查人口的20%,然后将各组结合材料,运用经济

12、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变化具有哪些特征?请利用图5中的数据分别加以说明。(6分) (1)收入增长速度快;各组收入增长最低都在10倍以上。收入增长不平衡;2008年最低、中等、最高收入组的收入分别约为1985年的14倍、21倍、33倍。 收入差距拉大(或收入分配不公);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之间的收入差距从985年的23倍扩大到2008年的56倍。例四、(13浙江卷)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31分)材料一:2006-2012年我国环境治理、科研投入和经济成就年份环境污染治理

13、投资总额(亿元)研究与试验放在经费支出(亿元)GDP(万亿元)20062566300321.620084490461631.420106654706240.220121024250.8材料二2006-2012我国节能减排主要指标情况注:我国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日本的8倍。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空气污染指数PM2.5(细颗粒物)经常超过300微克/立方米的重度污染标准。(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8分)(2)结合材料,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带入经济建设中。(12分)(1)材料一、二反映了200

14、6-2012年我国在GDP总量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科研经费投入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每万元GDP能耗和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但是,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说明我国在节能降耗、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势仍然不容乐观。(2)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方面的科研投入,大力推进环境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加强生产发展过程中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需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到每

15、个企业和每个家庭。例五、(2011四川卷)材料一:注:投资率是总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消费率是最终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投资、消费、出口被喻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与消费为内需,出口为外需)。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投资率约23%,消费率约75%。 材料二:近年来,国家对“促消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逐步提高消费率,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材料三:国务院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某市政府结合本地实际为促进居民消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求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消费需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城镇化率:积极培育家庭服务、信息服务等消费新热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本市最低工资标准;加大教肓、医疗、社会保障和廉租房建设投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步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依法打击市场违法行为。(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什么联系?从经济常识角度看,提高消费率有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