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财政发展成就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65483661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财政发展成就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十五财政发展成就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十五财政发展成就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十五财政发展成就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十五财政发展成就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五财政发展成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财政发展成就(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一五”财政工作主要体会是: 一是谋财政必须善谋经济发展。要认真落实发展政策,谋划发展办法,加大有效投入,把财政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服务和促进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做大经济和财政“蛋糕”。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要发挥财政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要落实政策、出主意、想办法,创新机制,加快有效投入、加快结构高速步伐。做到更加开明,点子更加高明,理财更加精明。 二是谋财政必须善谋百姓利益。要积极落实惠民政策,特别是“三农”政策,把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惠。要切实按照“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为民理财的理念

2、,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壮大财源,增加财政收入,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只有这样,财政工作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三是谋财政必须善谋改革创新。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把日常财政管理转化成规范高效的服务。改革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发展的动力。以改革促发展,财政工作才能充满活力。要克服只求保险、不求出新,只循陈规、不探新路的思维定势,将创新意识渗透到财政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3、,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不断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依靠制度有效地管人、管事、理财,建立促进财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十五”期间,财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一是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全市财力特别是市本级财力不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全市区域间财政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镇财政收支矛盾仍比较突出。三是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四是历史遗留政府债务较多,各种风险有向财政转移和积聚的趋势,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五是机关作风建设、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等。一、“十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回顾“十五”时期是我市财政发展取得重要成绩的时期。五年来,我市财

4、政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经济发展,依法强化税收征管,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稳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五”财政发展计划制定的各项目标,各项财政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一)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时期,是我市历史上投入最多、变化最大的时期。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下,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勇拼搏,圆满实现了“十五”计划各项目标,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五”期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4%,高于全区和全国平均增长速度。经济

5、发展带动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依法加强收入组织工作,财政收入保持既快又好的增长。2003年,全市财政收入突破60亿元,达到61.06亿元,提前两年超额实现“十五”计划财政收入目标;2005年,全市财政收入在全区率先突破100亿元,达100.22亿元,比2000年的36.46亿元增长1.76倍,年均递增22.41%。“十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收入333.74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183.51亿元,增长122.1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0年的15.6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5.20亿元,年均增长23.68%。五年间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49.67

6、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63.54亿元,增幅为73.77%。非税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15.69%降低到2005年的14.5%,降低了1.1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9.65%提高到2005年的13.89%,提高了4.2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收入质量的明显提高,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为顺利完成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二)财政支出结构逐步优化,财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十五”时期,我市财政支出从2000年的28.6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3.61亿元, 五年间年均递增20.79%。全市累计完成

7、财政支出266.99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162.01亿元,增幅达 1.54倍。按照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着力调整支出结构,合理安排财政资金,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保证了重点公共支出的基本需要。坚持“确保重点,压缩一般”的原则,确保政权运转和干部职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重点保证了教育、科技、农业等支出按法定比例增长,保证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城市建设管理“136”目标、为民办实事等全市重大项目支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贯彻积极财政政策,五年间到位国债资金共13.44亿元,支持了我市城市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项目建设。支持经济结构调

8、整。全市投入科技三项费用、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累计13.7亿元,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中小企业发展,有力支持了我市经济结构和行业布局的调整,强化了 “城市经济脊梁”的作用。市本级财政安排2.03亿元资金,用于高新区、经开区等开发区的技术开发、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企业重组改制,“十五”期间,共完成68户国有企业的改制。加大支农支出。“十五”期间,全市财政支农支出16.06亿元(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其中2004年2005年市本级财政安排并足额拨付农村基础设施“三大会战”建设资金3.5亿元,实施农村基础设施“三大会战”、农业

9、综合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扶贫开发等项目建设,使我市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交通状况和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和提高。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力度。“十五”期间,全市社会保障支出15.61亿元(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实施“两个确保”,促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特困家庭社会救助体系,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教育方面:“十五”时期,全市财政投入教育的经费支出达40.73亿元,年均增长17.96%,支持全市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两基”达标,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和农村基础教育工程建设。科技方面:五年来全

10、市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为3.8亿元,年均增长32.96%,促进科技事业发展。(三)财政改革稳步推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在财政体制、制度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财政运行机制得到改进,财政管理整体水平逐步提高。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县(区)财政管理体制。2001年,调整县(区)财政体制,适当增加县(区)财力,对财政困难的城区实施转移支付补助。2002年,实施了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并规范和完善市对县(区)的转移支付办法。2003年,按照公共财政目标调整城区财政管理体制,实行“属地征管,分税分成”。同时,根据全市区划调整,及时完善对新划入县的财政体制。2004年,合理界

11、定市与县区的事权和财权,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2005年,结合我市行政区划调整和自治区实行新的财政体制,市本级再次下放县区部分企业,对主要税种实行分税分成;当年1月1日起,实施财政对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直接征收。与此同时,制定管理办法,加强市区税收属地管理工作,防止税源的无序流动和政府税收流失。实行部门预算改革。自2001年起,市本级开始推行部门预算编制,细化和强化部门预算管理,进一步调整基本支出综合预算定额标准,推行部门预算备选项目库滚动管理办法,完善部门预算初审制度,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加强部门预算执行的监督,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2005年市本级上报

12、市人大审议部门预算的一级预算单位达到72个,基层预算单位达到348个。在全国率先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2002年4月,启动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统一将市直各行政单位房屋、土地、及所有经营性资产全部移交威宁公司管理,对国有资产已移交威宁公司的市直机关中实行国家公务员职级工资制度和机关工人工资制度的工作人员统发补贴。截止2005年底,威宁公司累计接管国有房屋面积50万平方米,商铺14.6万平方米,土地面积174.56万平方米。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我市于2003年3月正式启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断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软件,简化支付程序,逐步扩大国库集中

13、支付制度改革范围,先后有292个单位分三批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三年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累计支付资金13.94亿元,当年国库集中支付财政资金结存率均在10%以上,有效减少了财政资金结存在各单位的情况,提高了财政资金支付效率,增强了财政调控能力。实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2003年7月1日起,我市正式启动市本级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的改革。经过不断完善技术支持方案,宣传改革政策,开展业务培训,并在总结两批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于2004年7月1日在市本级所有预算单位推开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管理目标,做到非税收入当日直达国库和非税收入

14、财政专户。深化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政府采购计划编制和下达的程序,加强政府采购资金支付审核工作,加大对政府采购活动和集中采购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2005年,市本级实现了“采管分离”。采取各种措施,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五年累计完成采购预算62.48亿元,实际采购金额48.97亿元,资金节约率21.62%。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2003年,对南宁市卫生系统的5个医疗机构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2004年,对邕宁、武鸣等7县开展预算收支绩效评价工作,加强对预算资金的“跟踪问效”管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迈入新阶段,其它税制改革稳步推进。我市于2003年全面推进农村税

15、费改革试点,2004年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2005年全市全面取消农业税,提前一年实现取消农业税的目标。20032005年共免收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4.4亿元,农民人均减负93元。此外,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2002年,我市开始实施城市建设管理“136”目标,同年成立市筹资办,加强对城市建设筹资工作的领导。创新筹资思路,大力推进土地储备制度和土地招拍挂制度,盘活城市存量资产,加强与金融机构联系,积极发挥城区和项目业主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城市建设重点项目。五年间累计筹集城市建设资金271亿元,用于

16、建设快速环道、江南堤路园、会展中心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标志性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打好基础。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2005年,工程预决算审核所更名为南宁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不断强化财政投资评审机构职能,充实审核人员队伍。通过建章立制,加强廉政教育,参与项目前期论证,深入工地现场核查,主动为建设项目服务等一系列措施,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共审结政府投资项目8,186项,审核资金168.46亿元,核减金额31.06亿元,核减率为18.44%。推进“金财工程”建设。组织财政应用系统开发实施,已完成工资统发系统、市本级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部门预算编制系统及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开发启用。做好全市财政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的研发与实施工作。会计管理工作不断强化,会计秩序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完善会计委派制度,帮助企业完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我市会计人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