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65476339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73 由于人们认识角度的不同,所以对“课程”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一般认为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旧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旧称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

2、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二、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98文章录入:coolmoon 一方面是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知识经济的兴起及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给教育提出了挑战。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而信息技术又改变了学习者的行为方式;全球化则为终身教育提出了学习的主题。这一切,迫使我们必顺进行课程改革。同时,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的迅速膨胀以及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的削弱或丧失,也迫使我们必须确 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具有高度科学素养和人文

3、素养的人。 另一方面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的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总的评价是“成效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步履艰难”,基础教育是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既然课程在教育中居核心地位,而现行的课程方案又存在种种问题,诸如教育理念滞后、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过多地强调统一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并制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所以有必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

4、、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和具体目标是什么?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65文章录入:coolmoon 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这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体现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这六个方面的“改变”,即: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推荐精选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

5、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多强调甄别、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

6、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四、贯穿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作者:校长室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10文章录入:coolmoon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这次“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这次“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这次“课改”的灵魂。 这次“课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往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7、,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 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五、新课程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作者:校长室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90文章录入:coolmoo

8、n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课程改革的三个基本特征,也是我们全面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结构的三把钥匙。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新课程结构包容了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代社会生活及学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同时通过课时比例的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 均衡性不是指学生各学科或各领域平均发展,而是指个性的和谐发展。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各门课程在开设顺序上有先有后,内容安排有多有少,课时比例有高有低,各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处的位置和承担的任务是不同的,我们要区别对待,保持课程之间的均衡,实现课程整体的优化。推荐精选 课程结构的综

9、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提出的。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就一门学科而言,注重了联系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在许多课程中有学科性的综合学习活动,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二是设置综合课程。尽可能的减少课程的门类,将几门单科课程合并为综合课程。如“物理、化学、生物”被整合为“科学”,历史、地理被整合为“历史与社会”,美术、音乐被整合为“艺术”。从小学到高中,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随教育层次的变

10、化而变化。 三是增设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非学科领域的课程,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适当减少了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比重。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 选择性还体现在国家和学校课程的变通上。就课程类型而言,国家提供套餐式方案,供地方和学校根据自身需要做出选 择。就课时比例而言,国

11、家划定范围,供地方和学校选定;就课程内容而言,国家制定标准,在保证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各地可选择反映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特点的内容。选择性还要求地方和学校要加强选修课程的建设,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倡导适当减少必修课程的比重,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六、这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 作者:校长室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98文章录入:coolmoon 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一些弊端: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的要求;内容上偏难、偏深、偏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卒次课改以“课程标

12、准”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不仅是词语的置换,还包含有以下四方面的考虑。 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要求过高,90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同一学段教学大纲所规定内容知识面较窄,同一知识深度较深。同时,对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这种状况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学生辍学率增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大众教育。

13、2、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现行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本次课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推荐精选 3、从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关注的焦点,而课程标准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4、课程管理从刚性走向弹性 现行的教学大纲对各科教学工作都做出了十分具体的规定,便于教师学习和直接运用,但是“刚性”太强,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没有给教材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而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

14、、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与教学大纲相Lb,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和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七、什么是国家课程?什么是地方课程?什么是校本课程? 作者:校长室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48文章录入:coolmoon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统一课程,体现了国家意志,反映了国家教育标准,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设计的课程。它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科目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它是基础教育课程框架的主体部分,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

15、教育行政部门或所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政治、经济、 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设计的课程。地方课程可以克服国家课程单一,很难全面顾及不同地区教育需求的弊端,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也是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基本精神为指导,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特色为目的,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合作,利用校内外现有条件和可挖掘的资源而研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的需要,对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好地满足教师的职业理想、专业发展、教学风格的多种需要,为教师提高素质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