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用带式输送机托辊轴承技 术 条 件MT/T 6 5 5—1 9 9 7 代替 ZB D93 009—90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及露天、选煤等工作场所带式输送机托辊用滚动轴承的技术要 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防锈、包装和贮运本标准适用于煤矿井下及露天、选煤等工作场所带式输送机托辊用滚动轴承(以下简称 托辊轴承)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 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 的可能性GB/T 274—91 滚动轴承装配倒角极限GB/T 276—94 滚动轴承 深沟球轴承外形尺寸GB/T 307.1—94 滚动轴承 向心轴承公差GB/T 307.2—1995 滚动轴承测量和检验的原则及方法GB/T 307.3—84 滚动轴承一般技术条件GB 308—89 滚动轴承钢球GB/T 1031—1995 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GB/T 2828—87 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GB/T 4604—93 滚动轴承径向游隙JB 1255—91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JB/T 301 6—91 滚动轴承包装钉板箱技术条件JB/T 301 7—91 滚动轴承 包装纸箱 技术条件JB/T 3034—93 滚动轴承 油封防锈包装JB/T 3573—93 滚动轴承径向游隙的测量及评定方法JB/T 3574—92 滚动轴承产品标志JB/T 7051—93 滚动轴承零件表面粗糙度测量和评定方法HG 2349—92 聚酰胺1010 树脂ZB D93 009—90煤矿井下用带式输送机托辊技术条件ZB J11 020—89滚动轴承及其商品零件检验规则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标准托辊 standard idler 由已清洗干净的一对托辊轴承、试验用套筒和轴组装而成的托辊组装时轴承保持架 开口向外3.2 旋转阻力 rotary resistance 一对托辊轴承在一定的转速和载荷作用下的内部零件之间的摩擦力,其值换算到标准 托辊外圆圆周上的切向力3.3 防卡寿命 life of seize—resistant 在特定的试验工况条件下,托辊轴承内零件损环或零件的空隙被煤尘堵塞,使其旋转阻力超过规定的数值时所运转的小时数4 结构尺寸及性能参数托辊轴承的公称尺寸及性能参数见表1 和图1表1轴承型号内径dmm外径Dmm宽度Bmm内圆倒角rsmax外圆倒角Rimaxmm204KA2047140.41205KA2552150.41305KA2562170.41.1306KA3072190.41.1307KA3580210.41.5308KA4090230.41.5钢球直径钢球直径mm钢球数工作转速r/min角度允差rad极限负载kN204KA8.73127<12000.00410.71205KA8.73128<10000.00411.80305KA11.50947<9000.00417.60306KA12.70007<8500.00420.95307KA14.00007<8000.00426.20308KA15.87507<6500.00432.505 技术要求5.1 托辊轴承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并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
5. 2托辊轴承的外形尺寸应符合GB/T 276的规定5. 3托辊轴承套圈及钢球用GCr 15钢制造5. 4托辊轴承保持架材料,其机械物理性能不得低于HG 2349中II型聚酰胺1010树脂的要 求5. 5托辊轴承钢球应符合GB 308的规定,钢球精度等级为G40级5. 6托辊轴承外形尺寸公差和旋转精度应符合GB/T 307. 1中0级公差的规定5. 7托辊轴承外圈的装配倒角应符合GB/T 274的规定,内圈的装配倒角应符合表2规定表 2 mm托辊轴承公称内径入smin入smax超过到径向轴向18250.40.81.425400.81.21.85. 8 托辊轴承的径向游隙应符合 GB/ T 4604—93 中表 l 第 3 组的规定5. 9 托辊轴承零件硬度:套圈硬度值为61〜65HRC,钢球硬度值为62〜66HTR,同一套圈硬度均匀性应符合 JB 1255 的规定5.10 托辊轴承端面对滚道的跳动按表3 的规定表 3 mm托辊轴承公称内 径mm成套托辊轴承内圈 端面对滚道的跳动托辊轴承公称外径mm成套托辊轴承外 圈端面对滚道的 跳动u m超过到最大超过到最大1830243050403030508080120455.11 托辊轴承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要求的一般规则按GB / T 1031的规定。
配合表面和端面的粗糙度用参数 R进行评定R应符合GB/T 307. 3的规定托辊轴承套圈的滚道表面粗糙度参数R应 符合下述规定:内圈 0.20 um 外圈 0.25 um5. 12 托辊轴承的旋转阻力应符合表 4 的规定表4托辊轴承公称内径,mm旋转阻力N超过到1224< 0.202440< 0.325. 13 托辊的轴承的防卡寿命在强化试验时不得低于400 h5. 14 托辊轴承的工作表面酸洗后不应有烧伤,配合表面上不应有不经酸洗即可看到的烧伤5. 15 托辊轴承目视检查不允许有裂纹、锐角和毛刺5. 16托辊轴承的表面质量、旋转灵活性,残磁强度应符合GB/T 307.3的规定5. 17保持架与套圈挡边之间的间隙不小于0.2mm5. 18 托辊轴承的所有外购件必须有合格证书,并以制造厂技术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才能 进行装配5. 19 托辊轴承套圈滚道脱离公称直径极限偏差按表5 的规定表 5 mm托辊轴承中钢球的公称直径滚道脱离公称直径的偏差超过到812+ 0.101220+ 0.156 试验方法6. 1 旋转阻力和防卡寿命6. 1. 1 试样的采取和制备6. 1. 1. 1 在一批同一型号的托辊轴承中,随机抽取样品,并在其外圈非基准面上逐套编 号。
6.1.1.2 将样品用煤油洗干净,并使之干燥6.1.2 试验设备和条件6. 1. 2.1托辊轴承的旋转阻力和防卡寿命试验的设备和原理按ZB D93 009—90的4.4.1和4.8.1 规定6. 1. 2. 2 托辊轴承试验用的套筒和轴的尺寸见图2 和表6表6轴承型号d1d2d3d4L204KA2547502014205KA3052552515305KA3062652517306KA3572753019307KA4080833521308KA45909340236. 1. 2. 3 将试验用的套筒和轴用煤油清洗干净,并擦干6. 1. 2. 4 将托辊轴承、套筒和轴组装成标准托辊组装时,轴承保持架开口向外6. 1. 2. 5旋转阻力试验场所的环境温度在20〜25°C范围内6. 1. 3 试验程序6. 1. 3. 1 旋转阻力测定;6. 1. 3. 1. 1标准托辊应经1 450 r/min转速连续跑合15min后,放置2 h6.1.3.1.2 将标准托辊置于支承辊上,在托辊轴的一端安装力臂杆,力臂杆的男一端置 于测力计上,并调整测力计的指针至零位6. 1. 3. 1. 3用摩擦轮以25()N的力压住标准托辊。
6. 1. 3. 1. 4驱动电机,待标准托辊外圆线速度稳定为2.0m / s后,记录测力计读数P, 按式(1)计算托辊轴承的旋转阻力:F = PgL / R (1)式中:F——托辊轴承旋转阻力,N;L 力臂杆长度,cm;R 托辊半径,cm;P——测力计读数,N6. 1. 3. 2防卡寿命试验:6. 1. 3. 2. 1 将标准托辊安装在强化寿命试验台内,试验台密封容器内放有粒度不大于 0.635 mm 的干煤粉 2.5 kg6. 1. 3. 2. 2调整拉紧力,使标准托辊承受588 N的负载,并使标准托辊以表l所列的工 作转速运转6. 1. 3. 2. 3启动电机,每运转5h,停止1h运转中,每隔1 h应在密闭容器中以0. 5MPa 的压缩空气持续吹拂煤粉5 s,以形成煤尘飞扬的工况条件6. 1 3. 2. 4在标准托辊运转中,每小时测量一次托辊轴承温度和电机电流;当轴承温升 超过70°C或电机负荷有明显增加时,应取出标准托辊,并按6.1.3.1的方法测定旋转阻力, 如超过表7的规定,则认为托辊轴承已失效表7托辊轴承公称内径,mm旋转阻力N超过到1224< 3.702440< 4.006. 2 托辊轴承尺寸公差和旋转精度的测量方法按 GB/ T 307. 2 的规定。
6. 3 托辊轴承径向游隙的测量方法 按 JB/ T 3573 的规定6. 4 托辊轴承套圈表面粗糙度的检查 按 JB/ T 7051 的规定6. 5 托辊轴承套圈的硬度和同一零件硬度的均匀性的检查方法按 JB 1255 的规定7 检验规则 产品需经检验合格方能出厂检验包括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7. 1 出厂检验7. 1. 1 抽检数量及结果判定:7. 1. 1. 1 旋转阻力的抽检数量及结果判定见表8表8批量范检查水样本字质量水平抽样方样本大判定数量围平码(AQL)案小n合格判 定数Ac不合格 判定数Re3201 〜10000一般水平IIL4.0一次正 常200141510001〜35000一般水平IIM4.0一次正 常315212235001〜150000一般水平IIM4.0一次正 常31521227. 1. 1. 2除旋转阻力以外的其他项目的抽检数量及判定方法按照ZB J11 020的规定结 果判定按照本标准规定7. 2 型式检验7. 2. 1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一般应进行型式试验;a)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b) 正式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c) 正常生产时,旋转阻力每年进行一次检验,防卡寿命每3年进行一次检验;d) 停产1年以上,恢复生产时;e)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试验有较大差异时;f)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试验要求时。
7. 2. 2抽检数量及结果判定:7. 2. 2. 1 抽检数量:a)在一批数量不少于500套同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