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65245711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云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编写:陈哲长审核:邵巨振、欧阳松姓名:编号: 1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自主梳理“数”“直”“发”“胜”“于”“以”“之”等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能够准确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3掌握本文善用比喻论证,以及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阐述道理,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并能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片段习作。学习重难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前372? 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他的门人合著孟子一书。孟子主要记述了孟子及其

2、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 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2 探寻背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城夺地,征战不断,社会混乱,礼制崩坏,由大国以“力”统一天 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5),孟子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孟子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一次对话。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自主梳理“数”“直”“发”“胜”“于”“以”“之”等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自主学习1看清字形,标出注音,王好 ()战弃甲曳 ()兵而走谷不可胜 ()食也数罟 ()不入洿 ()

3、池谨庠 ()序之教养生丧()死无憾鸡豚 ()狗彘 ()之畜 ()申之以孝悌 ()之义然而不王 ()者涂()有饿莩 ()2. 字词解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 “王好战, 请以战喻。 填然 鼓之,兵刃 既接,弃甲曳 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 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1使用时间: 14 年 9 月白云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编写:陈哲长审核:邵巨振、欧阳松姓名:编号: 1“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人死,则曰:非我也, 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二、合作探究翻译下列句子

5、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三、达标检测(一)、文言实词1 通假字(1)刚无 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 (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4)涂有

6、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2使用时间: 14 年 9 月白云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编写:陈哲长审核:邵巨振、欧阳松姓名:编号: 12 特殊词义(1)河内凶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 (副词,更、更加)(3)直不百步耳 (只是,不过 )(4)数罟不入洿池 (细密 )3一词多义狗彘食 人食 而不知检 (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4 古今异义( 1)河 内凶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2)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表示能够、许可。( 3)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义:两个词,“然”这样,“而”表转

7、折。今义:一个词,用在复句后一分句的开头,表转折。( 4)则无望 民之多于邻国也古义:不要希望。今义:没有希望。( 5)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5 词类活用( 1)树 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用作动词,穿)( 3)然而不王者(名词用作动词,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 4)王无罪 岁(名词用作动词,归罪,归咎)( 5)填然鼓 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6)是使民养生 丧死 无憾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着的人、生者;“死”,死 去的人、死者)( 7)则移 其民于河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迁移)( 8)谨 庠序之教(形容词用作动词

8、,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自主梳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能够准确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一、自主学习:文言虚词1而(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 后止 ()(3)连词,表转折。然而 不王者 / 狗彘食人食而 不知检 / 涂有饿殍而 不知发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3使用时间: 14 年 9 月白云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编写:陈哲长审核:邵巨振、欧阳松姓名:编号: 1(4) 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其(1)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那里”。 则移其 民于河东 ()(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 (代

9、河东的 )/无失其 时 (它们的 )3之(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 于国也 / 则无望民之 多于邻国也(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 政 / 王道之 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 / 树之 以桑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 以孝悌之义 (指代百姓 )/ 未之 有也 (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 耳矣(2) 代词 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1) 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 / 然而不王者 (2)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 填然鼓之6于(1) 介词,对于。寡人之于 国也(2) 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 介词,在。 颁白者不负戴于

10、道路矣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 ,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 ,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 ,表判断 )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3省略句(1)(寡人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 )弃甲曳兵而走 (省去主语“士兵”)(3)以 (是 )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

11、“是” ,“以是”相当于“因此”)(4)(梁惠王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省去主语“梁惠王”)(5)(孟子 )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6)(国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7)(王 )则日:“非我也,岁也。 ” (省去主语“王”)4倒装句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4使用时间: 14 年 9 月白云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编写:陈哲长审核:邵巨振、欧阳松姓名:编号: 1(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2) 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

12、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4) 未之有也 (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二、合作探究: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说”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应如何看待梁惠王的这些做法?提示:这句话是梁惠王“尽心”治国的自我表白。表现了梁惠王对自己的政绩的高度肯定,近乎于陶醉。在梁惠王看来,拆东墙,补西墙,这种“查漏补缺”式的救灾措施,处处都是为百姓着想的,自己这样做,对百姓已经够尽心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惠王并不是从根本上来解决百姓疾苦的,这样的“尽心”也只是简单之举。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 加多,何也?”梁惠王为什么会有“寡民”的担心和疑问?他的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